心情依舊:義不容辭——毋懼受傷的聖約翰救傷隊

  當03年有醫護人員因對抗「沙士」而殉職時,我們彷彿才察覺,原來肩負救護工作也相當危險,只是類似的悲劇鮮有發生。不過,服務香港近百年的聖約翰救傷隊,原來過去也曾經有56名救護人員英勇殉職。

100年前有急救班

  早在九百年前,聖約翰團體已經開始在耶路撒冷地區照顧傷者,四臂八角白十字的徽章亦在當時出現。及至1877年,英國聖約翰救傷會正式成立,因著當年英國國勢強盛,聖約翰組織亦相繼在世界多個地方成立,包括當時的英國殖民地──香港。今天,不少市民參加過由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所辦的急救班,原來類似的培訓,早在100年前經已開始。

  香港聖約翰救傷會創立於1884年,但二十年過去,本地仍然沒有較具規模的急救組織。一些自發組成的小型急救隊,因著資源缺乏始終難於發展。在慈善家何甘棠先生出錢出力地倡議下,專責前線救護工作的香港聖約翰救傷隊,終於在1916年正式成立,當時約有100名男隊員和十多名女隊員。救傷隊的日常工作包括在海灘及球場當值、處理意外求助、災難現場急救等,此外也曾經為市民接種牛痘以預防天花,並開設醫院和診所。今天服務長洲居民的長洲醫院,前身正是1930年代,由胡文虎胡文豹兄弟捐款興建,並由聖約翰救傷隊提供服務的一所醫院。

多元服務賴於善款

  救傷隊屬慈善團體,經費依賴善長捐款,而參與者皆屬志願性質,多數只能於課餘和公餘時間當值。為了使救護車服務能維持24小時運作,救傷隊需聘請受薪司機及救護員,於人手短缺的日常辦公時間當值。偶爾遇上經費不足,服務便直接受影響。例如在六十年代中期,救傷隊曾獲元朗商會及上水鄉紳捐贈兩輛救護車,但可惜九龍及新界區救護車服務的常年經費籌募不足,以致有一段時期只能提供有限度的服務。至於七十年代,由於缺乏資源,每名隊員只獲發一套長袖制服,無分冬夏;天氣熱的日子,隊員便把衣袖捲起當作夏裝。這套制服當年被謔稱為「四季衣」,套用現代的用語,可稱為「全天候制服」吧。

  救傷隊的服務其實不止於急救及培訓,有一項服務或許較鮮為人知,就是牙科服務。救傷隊曾在五十年代組織了一隊巡迴醫療隊,每逢星期天就會出動,前往偏遠村落和離島,免費提供醫療服務,包括牙科。那時對付牙痛的方法非常原始,總括只有一個字──脫。在一些只有數百人聚居的村落,醫療隊曾經在一天內為村民脫掉了二百多顆爛牙。好不驚人的數字,證明該服務多麼受歡迎。1960年,救傷隊正式成立牙科診所,為失明、聾啞、殘疾青少年及兒童提供免費牙科服務。時至今日,這仍是全球云云聖約翰救傷隊當中,我們香港隊伍獨有提供的服務。

56名救傷隊員犧牲

  志願成為救護員者,皆以救急扶危為己任,即使環境有多危險,為了拯救傷者,仍義不容辭。今天我們都生活在和平的時代,但翻查歷史,香港因戰爭而血跡斑斑的日子其實不算遙遠。二次大戰期間,灑血的除了抗敵軍民,還有英勇的救護人員。為了準備應付戰爭期間的傷者,聖約翰救傷隊積極進行演習,因為隊員將要駐守的崗位,並非球場與泳灘,而是軍事與民防陣地。據已退役的救護員憶述,當年在戰亂中堅守崗位的同袍,不少被日軍槍殺和斬首,也有不少淪為戰俘,被囚禁多月才獲釋放。1941-1945年間因公殉職的56名救傷隊員,其名字乃刻在現時港島總區總部的烈士紀念牌匾上,以示紀念與表揚。至於當日曾經有隊員被斬首處決的黃泥涌峽,也豎立了紀念碑,每年11月的和平紀念日,救傷隊皆會在碑前舉行悼念儀式。

  聖約翰救傷隊之服務與發展,曾因二次大戰而陷於停頓,戰後雖然致力復興,唯隊中器材設備因戰亂已全數毀壞,在財政與人力資源不足下,原有的醫院及診所服務交由政府接管,救傷隊則集中培訓救傷隊員、提供急救及救護車服務,並進行重組。經過救傷隊數十年的努力,加上社會各界的支持,今天的香港聖約翰救傷隊,已有超過5,600名受過專業訓練的義務工作人員。願當年一眾烈士的英勇氣慨,不單鼓勵一代又一代的救傷隊員,同時也勉勵香港人,勇敢地迎接一輪又一輪的抗疫戰。

心得其法:遇上交通意外怎麼辦?

  張生張太衝紅燈過馬路,被一超速小巴撞倒,小巴不顧而去。現在張太受重傷,丈夫更身亡。面對身心創傷及經濟困難,張太想追討賠償,但有重重疑問……

向誰追討?

  只要證明肇事司機的行為構成疏忽、受害人的傷勢由意外引致,張太便可替自己及就丈夫的死向小巴司機索償。

Q1. 自己衝紅燈也有錯,仍能索償嗎?

  可以。因為小巴司機超速屬疏忽,張太可獲賠償,但金額會按本身錯失的嚴重性而扣減。

Q2. 律政司不是會控告司機違反交通規例嗎?那仍可向他索償嗎?

  可以。律政司只追究刑事責任,張太仍可循民事索償。

Q3. 現在找不到肇事司機,怎辦?

  只要證明意外由車輛導致而司機有疏忽,便可向香港汽車保險局索償。

Q4. 即使找到司機,但他無力賠償,還應追討嗎?

  若意外時車輛有第三者保險,即使司機無力賠償,亦會由保險賠償。若沒有第三保或保險公司倒閉,則由香港汽車保險局賠償。

追討什麼?

  張太意外前是美容師。意外後半身癱瘓,不能工作。因為傷勢嚴重,要專人照顧生活,家居及交通亦需作特別安排。她可追討的賠償分為財務和非財務損失,前者包括︰

  1. 收入損失
  2. 醫藥費用
  3. 意外引致的必須和合理費用,如覆診時的車資、補品等
  4. 因傷勢嚴重而需專人照顧日常生活的費用
  5. 因傷勢嚴重而需特別家居或交通安排的費用

  非財務損失一般指她因意外承受痛苦及失去生活樂趣的賠償。

  至於她的丈夫方面,則可追討︰

  1. 喪親的賠償
  2. 受養人的生活費
  3. 死者原本可累積的財富

如何追討?

  張太可直接索償,但司機的保險公司或公證行理賠經驗豐富,加上法律問題繁複,與其自行索償,不如徵詢律師意見能更有效保障她的權益。但是張太又遇上以下的問題︰

Q5. 留醫時有索償代理說替我索償,並且不成功,不收費?

  索償代理屬非法運作,最終更會瓜分受害人的賠償。其實只要勝訴或對方願意和解,對方一般會支付受害人的律師費,律師不會扣減受害人的賠償。再者,索償代理多數是有限公司,一旦追討責任,清盤後公司可能只值1元。相反,律師受律師會監察,即使失誤也有疏忽責任基金賠償予受害人。因此切勿相信索償代理。

Q6. 無力聘請律師,可以怎辦?

  如有財政困難,可嘗試︰

  1. 申請法援
  2. 與律師商討費用安排,如分期或在案件完結後付款
  3. 香港律師會的傷亡訴訟1小時免費電話諮詢 (2824 8200)

其他援助

  除依法索償外,合資格者亦可申請政府援助,如社署的交通意外傷亡援助計劃、傷殘津貼或綜援。

*本文作者為資深事務律師。

關心健康:消化不良

  各種原因引起的消化功能障礙,稱為消化不良。如果因為胃炎、或胃、十二指腸潰痬、膽囊炎、胃擴張、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引起的,屬於器質性消化不良;如果因為暴飲暴食、精神緊張、過度思慮等飲食、情志因素導致的,則屬於功能性消化不良。

  不論何種原因造成的消化不良,總與胃腸道動力不足、消化液分泌失調、或腸內細菌失去平衡等有關。臨床上會出現食欲不振、燒心感、腹脹、腹痛、口臭、噯氣、噁心嘔吐等症狀。

  器質性消化不良,應針對原發病治療。至於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因為飲食失調引起,特別是暴飲暴食,因此調節飲食尤其重要,飲食以營養豐富而易消化為原則,避免進食生冷、過硬、或易脹氣的食物,切勿過飢過飽、進餐要定時定量、寒温適宜、少吃零食。除此之外,還應注意生活要有規律,勞逸結合,早睡早起,保持心情舒暢,不要過度思慮、緊張,經常做適量運動。

  以下介紹兩個食療方,供大家參考。

一、穀芽麥芽鴨肫瘦肉湯

材料:穀芽三錢、麥芽三錢、陳鴨肫一個、瘦肉四両。
製法:穀芽、麥芽用清水沖洗,陳鴨肫用清水浸軟切片,瘦肉洗淨切片出水,將所有材料用清水四碗煎存兩碗即成。
用法:温服。
功效:健脾開胃、消食和中。
主治:胃口欠佳、飲食積滯、腸胃脹滯、消化不良。
性質:平和。
注意:痛風患者不宜。

二、蘿蔔瘦肉粥

材料:白蘿蔔一斤、白米三両、豬展六両、水適量。
製法:白蘿蔔洗淨榨汁,白米洗淨,豬展洗淨切片,用豉油、糖、豆粉醃製備用。將白米、白蘿蔔汁及水煲粥至七成熟,加入豬展再煎煑片刻即成。
用法:温服。
功效:消食導滯、和胃寬中。
主治:食積飽脹、胸膈滿悶、胃口欠佳、消化不良。
性質:平。
注意:服人蔘後不宜服食此粥。

關心健康:最怕肥「高」

  典型的都市生活令人傾向攝取更多熱量,加上多數使用交通工具代步,缺少運動,以致更容易產生肥胖和三高(即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膽固醇)等都市病。近年研究顯示這些都市病有年輕化的趨勢,上一代五六十歲發病,這一代三四十歲開始,下一代二十歲可能就已有問題,情況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這些難治的都市病,如何治療?如何預防?今天就由認識開始。

肥胖

  肥胖是由於過多的能量在人體內以脂肪形式貯存,身體能量攝取多於消耗的結果。想知道自己是否屬於肥胖,首先要懂得如何計算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

  體重指數(BMI) = 體重 (公斤) / 身高(米) 的平方

  例如﹕你的身高是1.75米,而體重則是70公斤,你的BMI便是22.9 《70 / (1.75 x 1.75)》。

  亞洲人的體重指數(BMI)介乎23-24.9表示過重,25或以上代表肥胖。肥胖的成因複雜,包括先天的遺傳因素和後天的環境因素,如都市化的生活型態及飲食行為,進食過量及缺乏運動。長期肥胖會增加三高的發病率,它與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膽固醇有密切關係。

高血壓

  高血壓通常與遺傳及肥胖有關。成年人正常血壓應低於140/90mmHg,糖尿病或腎病患者要求更高,正常血壓應低於130/80mmHg。根據流行病學研究, 近年高血壓有年輕化趨勢,好可能與都市化的生活型態及飲食行為,肥胖和缺乏運動有關。高血壓患者一般不會感覺不適,通常在身體檢查時才發現,因此容易被忽略。如果得不到適當跟進和治療,高血壓會損壞血管,增加患上腎衰竭,冠心病及中風的機會。

  想及早預防高血壓,飲食方面應減少吃鹽、高脂肪和膽固醇的食物,保持適當運動,有充分睡眠及避免煙酒。肥胖亦是造成高血壓的因素之一,因此維持理想體重對預防高血壓很重要。藥物治療雖能有效控制高血壓,但需長期服用。

糖尿病

  全港每十個人便有一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嚴重性實在不容忽視。糖尿病屬於內分泌失調的疾病,是身體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對胰島素產生抗拒,或兩種現象同時出現而導致血糖過高。原因與遺傳、不良飲食習慣、肥胖及缺乏運動有關。大部分患者更沒有明顯徵狀,以致延誤至併發症出現,才發現患上糖尿病。高危人士如有糖尿病家族史,平常缺乏運動,肥胖等。成年人應照醫生建議,按個別風險定時驗血檢查,及早處理引至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糖尿病的併發症包括引起心肌梗塞、中風、糖尿眼、糖尿性神經病變和糖尿性腎病。作為一個糖尿病患者,究竟應該如何自保,才可避免出現各種併發症呢?有研究顯示,糖尿病人血糖和血壓控制的好壞會直接影響病者日後出現血管病變的機會。當血糖長期不受控制,血管和神經系統就會在數年甚至數月內受到損壞,引致各種併發症。

  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於2007年起建議當診斷得了糖尿病,應及早同時採用生活飲食控制(lifestyle intervention)和口服降血糖藥。若飲食控制、運動甚至加上口服藥物仍無法控制血糖值,就需要胰島素來幫助控制。

  由於糖尿病治療需要長期食藥,不想與糖尿病一世為伴,及早預防十分重要,必須保持均衡飲食,定時定量,多餐少食,烹調宜清淡,採取三低一高飲食習慣,即低糖、低鹽、低脂肪和多進食高纖食物如蔬菜,瓜類。配合每周保持三次運動如30分鐘的帶氧運動,緩步跑、游泳、踏單車等, 並保持理想體重,都有助防治糖尿病。

高膽固醇

  膽固醇是一種在血液及細胞內的脂肪,其中大約25%可從食物中吸取,75%則由身體製造。我們需要膽固醇來幫助身體運作正常,若自動調節機能失效,身體便會製造過多膽固醇,積聚在血管內。就算體內膽固醇過高,大多數人也沒有症狀,因此定期檢查是非常重要的。膽固醇過高會引起動脈硬化,腦中風、冠狀動脈心臟病和心肌梗塞等。

  一般高膽固醇患者先經三至六個月飲食療法處理,如膽固醇仍高才考慮並以藥物治療。日常飲食宜選吃瘦肉類,包括魚、瘦肉、去皮家禽,一周不宜吃多過2至3只蛋黃,少吃飽和脂肪食物如牛油、動物脂肪、魷魚和墨魚。植物油(如芝麻油,橄欖油)、莢豆類、蔬果屬於植物固醇。它能抑制腸道膽固醇的吸收,從而減低血膽固醇的水平。水溶性纖維如麥片,糙米、全麥麵和蔬果,亦有助減低膽固醇。

  我們認為積極推行健康生活文化,足以減低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膽固醇等都市病的發病率,改善全民的健康狀況,對社會及民生均有所 得益。如何透過教育、醫療及輔助醫療界的努力,來減少這些都市病為社會帶來長遠的負面影響,正是當務之急!

院牧心箋 -17

親愛的展霆:

  星期相約你父母和你外出茶聚,讓我再看到你,心裡確是高興及感恩,你與兩年前簡直是天壤之別。多謝你主動向我問候和關心我在醫院的工作情況。今日,你已經有穩定的工作,雖然只在一所社會企業內擔任售貨員一職,但看來你很享受並取得工作滿足感。再者,你告訴我現在已經不需要任何藥物幫助,這令我非常驚訝和感恩!

  回想兩年前,初與你父母會面時,他倆憂愁的面孔仍歷歷在目。你母親向我訴說你入院的前因時,我感到沒有人比她更愛你和著緊你。她覆述在鬼門關拚命搶救你回來的情境,一直表現猶有餘悸。你經醫生搶救甦醒後,父母不情願和無可奈何地接受你要進院接受精神科治療。面談過程中,你爸爸是沈默而冷靜,也非常尊重你媽媽的表達,默默地支持她。

  翌日,我與你父母一同到病房探望你。當第一次看到你的時候,你抑鬱而憔悴的面容使我非常心酸!你的臉上絲毫找不到年青人的活潑與陽光氣息,我們所見是愁眉不展、神情落寞和面色蒼白的樣子。無怪乎你父母那麼憂心而要天天到醫院探望你,並帶給你最好的支持與美食。之後我定期每星期都與你和你父母接觸與傾談,我們彼此的信任與情誼便建立起來了。因此可以時而嚴肅地討論你的病程,時而也輕鬆地告訴你家庭的軼事。

  還記得有一次頗驚險的事情嗎?當你入院初期,情緒尚未穩定,某日你向媽媽透露仍有自殺念頭。幸好她向我說出她的擔心,讓我們可以將你的情況悄悄告知當值醫護人員,以策安全。誰知你在當晚真的有所行動,警覺的醫護人員即時出手相救,才避免悲劇再次發生。隨後經過一系列的心理、藥物和腦震盪治療後,你的病情終於有所好轉,由初時不能行出病房至到可返家度假,甚至康復出院。

  在這漫長的日子裡,多謝你給我機會陪伴你行走這不尋常的病患經歷。雖然我以往無論在醫院探訪或出院後的家訪,每次與你的傾談都不多,大多都是你說出心內感受,我只是聆聽你的內心世界而已。我也常常給你電郵,送上簡單的問候。雖然你沒有回覆我的電郵,但你也從沒有推卻我到你家中的慰問。其實我真的多謝你父母對我的信任,他們允許我關心你。其實,你父母也不是完全交付予我,我只不過是上帝的僕人而已;他們是將你交托給主。因為你媽媽相信上帝,無論甚麼境況,也不離棄神,她天天為你祈禱,今天她也因著你的康復而感恩。

  展霆,今天能夠康復是你勇氣的表現!繼續努力邁向充滿希望與挑戰的明天。願神賜福予你及你的家人,期待下次的約會。

仍是關心你的
許奇崇

*許奇崇是青山醫院的助理院牧。展霆是化名。

解開心結:防備流感由心做起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襄公》

  今年春夏之際,人類豬型流感開始在全球蔓延,感染個案數字不斷上升。面對這個不知何時開始、何時終結的威脅,你有以下的想法或心態嗎?

  1. 香港連SARS一疫都試過了,我們很有經驗處理疫情嘛,不用怕的。
  2. 我總覺得不會是自己或者家人受到感染的。
  3. 要是我真的感染了人類豬型流感,也沒辦法呀,世間上很多事情都是注定的,唯有到時再算。
  4. 傳媒每天都報導有關新聞,內容大概是差不多,開始沒有甚麼好關注的。

  如果你有以上的想法,顯示你並沒有為人類豬型流感的疫情而感到恐慌,甚至到現在仍然滿有信心;不過,這份過高的信心也可能讓你未有充足的心理和實際準備,去面對現在的疫情和將來有機會出現的社區爆發。

  在危機或災難出現時,每個人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恐懼。人的內心好自然會產生一些理解、繼而是一些行動去保護自己。不過,很多時候,這些具自我防衞的理解都潛在著心理陷阱,令有些人變得過度警覺和緊張,而有些人則會顯得自滿而選擇甚麼也不做。上述提及過的想法和反應其實都出現了十分普遍的心理陷阱,例如:不真實的安全感、認為危機的後果完全不能控制、以及過於習慣警告訊息而減低了警覺性、還有「賭徒的判斷」令人低估了風險及高估了個人能力。抱有這些想法是人之常情,但我們確實需要在過份恐慌或疏忽之間取平衡。

  近期城中大熱的電視劇《巾幗梟雄》,女主角「四奶奶」正好示範了怎樣運用愛心和智慧去化解及處理種種危機。有一場劇情提及無錫將會爆發大型蝗災,起初大部分米商和人民都不以為然,想盡量淡化可能會發生的災害,到後來他們亦開始驚惶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幸得四奶奶當機立斷,勇敢地推動大家作切實準備,在災難爆發前預先收割好只有兩成熟的稻米,又大搞「空心倉」以穩定民心,結果無錫因為早有準備而大大減低了災難帶來的禍害。

  面對這次人類豬型流感,到底我們可以怎樣好好預備呢?世界衛生組織、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澳洲心理學會、以及美國紅十字會等機構早已強調應付災難的心理準備是十分重要,並且訂立了不同種類的指引以供參考。我們可以用「AIM」三個英文字母去概括介紹:

  1. 預測 (A-Anticipate):我們需要可靠的資訊對危機作如實的預測 (如受感染的威脅性、傳播程度、對健康的影響、有效的治療方法等)。我們亦需要預計流感爆發期的實際情況而去策劃準備功夫(如因很多人同時不適而突然大增的醫療需求、實施社區隔離或學校停課的安排等)。
  2. 辨識(I-Identify):能夠分辨自己獨有的思想謬誤 (如過份悲觀或災難化的想法、逃避或否認問題的存在),認識自己或其他人在高壓情況下可能出現的情緒、想法、行為和身體反應,以及事先明白怎樣去處理這些反應。
  3. 處理 (M-Manage):我們需要先安定自己的心,才能安定周圍的人心,所以要學習有效的方法如鬆弛技巧去處理壓力;確切執行衛生防護措施,用心防堵病毒的擴散;好好照顧自己,調整健康的生活方式,更要培養正面開朗的心態,強化免疫系統,減低病毒入侵的機會;與人保持聯繫,互相支持與分享;訂立個人或家庭應變計劃,以及預先搜尋額外的資源或服務。

  其實防疫工作不單是政府或醫護人員的責任,更是你和我的責任。社會上多一個人受感染,病毒擴散的機會亦加倍提高,醫療系統更會多一分負擔。然而,筆者發現還是有些人過於輕忽、不自律配合防疫。相信你也在公共地方遇過一些打噴嚏或咳嗽不掩口的人吧。所以,請不要以為自己身體強壯,就不會受感染;也不要因為害怕被隔離,而隱瞞病情或接觸史。

  要知道,能夠照顧和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是愛自己,也是愛家人和其他人的表現。防備流感,需要「由心做起」,期待你們看到此文章時香港仍然平安,而大家能在處於安穩時繼續用心作好準備,推動衛生觀念及保健之道,發揮同心互愛的力量面對這一次流感的威脅。

有關網頁:
http://www.who.int/zh/index.html
http://www.cdc.gov/h1n1flu/
http://chinese.pandemicflu.gov/pandemicflu/enzh/24/_www_pandemicflu_gov/plan/individual/index.html
http://www.chp.gov.hk/
http://www3.ha.org.hk/oasis/b5_resources.html

病癒隨心:她終於笑了

  二十年前一次車禍,使我失去了左手和左腳,在瑪嘉烈醫院住了7個月,做了6次手術,痛苦的經歷非筆墨可以形容。但感謝神醫治了我的靈、魂、體。在神的保守和家人、親友、院牧及醫護人員愛心關懷下,我終於出院了。

  感謝神的預備,我在覆診時遇到骨科的黃醫生,他帶著神的愛,抱著「全人醫治」的心來鼓勵我、幫助我,使我的身體得到最好的治療。他知道我想結婚時,更轉介了婦產科的周醫生替我檢查身體,他又安排威爾斯醫院的義肢師歐陽先生為我改良義肢,以配合我行婚禮之用。

  蒙神恩典,結婚後,這三位基督徒醫護人員仍不斷地鼓勵和幫助我。當我懷孕時,因有小產跡象,所以要入住瑪嘉烈醫院。當時婦產科及骨科醫護人員待我如家人般照顧,使我感到無限溫暖。及後回診所檢查時,又得到周醫生悉心指導及診治,令我及家人如釋重負。

  93年的母親節,我的女兒多加出生了,骨科及婦產科上上下下的員工都十分雀躍,她們又悉心教導我照顧女兒,令我倍感受到重視。我除了感謝主的祝福,也感謝院內各人的愛護,使我不因自己嚴重傷殘而自卑。

  當女兒出生之後,我要返回威爾斯醫院重修義肢。歐陽先生不厭其煩地修改我的義肢。他視我如朋友,多年來與骨科黃醫生商討我各種問題,有時我面對婚姻疑難時,他們又視我如家人,與我分析難處。神賜他們如天使般伴我經過人生的崎嶇路。願主堅立他們手作所的工。

  去年,我面對家庭的改變,女兒又處於青少年反叛期,對於一個嚴重的傷殘中年婦人來說,確是苦不堪言。但神是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無所不知、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神不斷地幫助我。我歷年在醫院相識的醫護員、院牧,教會的教牧及弟兄姊妹、福音協會的傷健義工及親友不斷慰問及支持。更高興的是廿年前在瑪嘉烈醫院有份搶救我的高醫生也寫信關心我,令我深感安慰。

  去年8月,得家人及教會弟兄姊妹支持及鼓勵下,我和女兒跟隨一些基督徒往四川探訪地震災民。神讓我和女兒經歷良多。我們探訪了醫院,紅十字會復康中心,板間房及山邊居民,當中有很多災民斷了肢體,我單腳站著,跳著來講述我多年來不放棄的面對困難,甚至結婚,生兒育女。有位女孩子也像我般失去左手左腳,她的母親跟了我兩層樓,緊握我的手哭著,她想我鼓勵她的女兒,於是我單腳在她面前跳躍,教她單手寫字、剝橙皮,利用腳掌剪趾甲,她終於笑了,那位女士擁抱著我哭完又笑,情景令人感動。

  願主祝福災民能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人生的標竿直跑。

醫心直說:知命才能樂天

  每一位醫生都要經歷過一年難忘的實習生涯。作為一位年輕醫生,希望在這裡分享我在實習期間印象深刻的經歷。這經歷使我體會到醫生除了持守專業,醫治病人的身體,也會和病人有心靈的相交,扶助他們的心靈,因為身、心、靈,本是合一的。

  冬天裡的一天,一位九十多歲的病人,因為腰肌膿瘍入院。他的氣管本來就很差,每次差不多讓他出院的時候,他都會因氣喘發作而無法回家。他每次氣喘,我都要為他抽動脈血來檢驗。有一段時間,我每次on call都要給他抽血,我勞苦他更痛苦。因為抽血的緣故,和他熟絡了,常常都和他談天。後來他好轉了,有一天不用抽血,我就特地去探望他並大讚他「叻」,逗得他在氧氣罩後露出了罕有的歡顏。我知道他有很多孫兒,他還自豪地告訴我他的孫兒成家立室有孩子了。那天是年廿九,這天他精神特別好,我們都鼓勵他,說他可以回家四代同堂過新年了。可惜,我剛做好了他的出院文件,就聽護士說他的氣喘突然發作,我實在無法相信這弄人天意,要跑過去親眼驗證這不幸的事實。看到他失落的神情,我欲言而無語,又再為他抽了一大筒的血,勉強安慰了他幾句,自己也感到很無奈。

  大年初一,剛巧我要值班,我向伯伯拜年,如常陪他聊幾句,祝他早日康復,在氧氣罩後的面容,顯得很疲倦,但卻依然很和藹。他並沒有自怨自艾,倒很樂於我每天的「打擾」。他看著我的目光,是對小孩的那種很慈祥的眼神,或許他把我當作他的「孫兒」吧!。後來他的老伴來探訪他,他們緊緊的握著手,幾十年的婚姻,並不用說話,心有靈犀。在現今人與人疏離、紛爭不休的世代,這樣的和諧令我很感動。後來這位伯伯得了肺炎,下了很高劑量的抗生素仍未好轉,還不幸再得了肺水腫,繼而心臟病發,最後他還是未能回家就安息了。

  人生常有事與願違,但我相信,在我和伯伯的相處中,我的鼓勵能讓他得到安慰,而他樂天知命的精神和他奮力抗戰的生命力則叫我得到了動力。雖然是一連串的失望,但卻讓我獲得了啟發,對人生的體會又微微地多了一點:原來有時並不一定要病人由瀕死而康復,才算是大團圓結局。看起來不幸的故事中,若曾存有人間的溫暖和關懷,死亡又有甚麼可怕呢?

  能當上一名醫生是我的福份。我們都曾經立志要當仁心仁術的醫生,希望在未來,能給病人送上更多的溫情和祝福,使世界成為更和諧美滿的住處。

打開心窗:病室裏的祝福

  住進醫院不是人所樂見的事,但有時候,人際關係倒因為探病而變得更為密切。去年秋天,岳母在家跌傷,需住院及動手術。我和太太差不多每天到醫院看她。岳母精神不錯,可以長時間傾談,且有心情說家庭瑣事。那一陣子,也較多與太太的哥哥、嫂子、侄兒、姐姐及姐夫相見,並有機會一起吃飯,談岳母和家庭的情況。

  也是去年。朋友患病住院。他常聯繫的親人不多;往探望他,盼望帶來一點鼓勵,而他亦敞開心扉,抒發胸臆。我們相交多年,少長談,但在病榻旁,反而能細聽他縷述十多廿年來的體驗:如何在職業上出人頭地;健康怎樣因著酬酢繁忙而變壞;與人交往的心路歷程。在醫護人員忙於工作、病友不時躁動的病室,我們卻可以訴說人生。

  今年春天,到醫院看望一位朋友,碰到他的父母。他的父親對中藥頗有心得,興致勃勃地向我分析某些草藥的療效,娓娓道來,讓我得益不少。在病房裡,這種分享特別顯得自然。兩位長者不辭辛勞,頻密地探視兒子,親心亦盡現。另一位朋友腰脊意外受損,要固定地躺在醫院病床上。見到她,慰問之餘,聆聽她述說跟子女相處之道。在其他場合,不一定能有這樣的交流。離去前,還有機會開口為她禱告。

  說到這方面,病者讓親友在醫院裡為他們祈禱,是很有意思的事。禱告不是浮泛地祈福、有難時求神庇佑,也不是心理作用、純粹紓緩情緒,而是把病者交托於上帝的主權及帶領,並祈求祂使困乏的病人得著力量。在留醫者床前禱告,彌足珍貴,是關愛與祝福的具體表達。

打開心窗:憂鬱太太與紫羅蘭

  這是個真實故事。

  有一位牧師,去探訪一位太太。

  這一位太太常常要牧師掛心。她體弱多病,情緒不穩定,孤單一人,覺得生命灰暗一片。牧師懂心理輔導,明白她身體的確有些毛病,也有點憂鬱。雖然常常關心她、開解她、鼓勵她,但對她好像沒有太大幫助。

  有一天牧師來到她家裡,看見客廳的窗台上,放了幾盆紫羅蘭,陽光透進來,覺得十分亮麗可愛。這位憂鬱太太發覺牧師欣賞她種的花,就把其中一盤送給牧師。

  牧師順口問她,那都是名種紫羅蘭,要花很多錢買嗎?她告訴牧師,不花錢,都是自己插葉繁殖的。牧師讚賞她能把人認為很難栽種的花種得那麼好。忽然他想到了一個幫助「憂鬱太太」的主意,提議她何不把花送給那些有病的人和不開心的人?「憂鬱太太」認為那不難做,就開始留心身邊有沒有人要送花。

  二十年後,「憂鬱太太」去世了。她的葬禮來了許多人,同來悼念「紫羅蘭皇后」。原來「憂鬱太太」變成了城中的「紫羅蘭皇后」。牧師的一個小主意,改變了她下半生。她不再是需要牧師常常關心的「病號」,而是一個關懷別人的人。她送出的紫羅蘭不計其數,許多人收過她送的花,因此而記念她。花都是她親手栽種的,顏色各異,替別人的生活添上色彩,也照亮了自己的生命。

  聖經說︰「施比受更為有福」是有道理的。為別人做點小事情,對自己的好處更多。可以幫助自己從灰暗的角落跑出來,看見頭頂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