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03年有醫護人員因對抗「沙士」而殉職時,我們彷彿才察覺,原來肩負救護工作也相當危險,只是類似的悲劇鮮有發生。不過,服務香港近百年的聖約翰救傷隊,原來過去也曾經有56名救護人員英勇殉職。
100年前有急救班
早在九百年前,聖約翰團體已經開始在耶路撒冷地區照顧傷者,四臂八角白十字的徽章亦在當時出現。及至1877年,英國聖約翰救傷會正式成立,因著當年英國國勢強盛,聖約翰組織亦相繼在世界多個地方成立,包括當時的英國殖民地──香港。今天,不少市民參加過由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所辦的急救班,原來類似的培訓,早在100年前經已開始。
香港聖約翰救傷會創立於1884年,但二十年過去,本地仍然沒有較具規模的急救組織。一些自發組成的小型急救隊,因著資源缺乏始終難於發展。在慈善家何甘棠先生出錢出力地倡議下,專責前線救護工作的香港聖約翰救傷隊,終於在1916年正式成立,當時約有100名男隊員和十多名女隊員。救傷隊的日常工作包括在海灘及球場當值、處理意外求助、災難現場急救等,此外也曾經為市民接種牛痘以預防天花,並開設醫院和診所。今天服務長洲居民的長洲醫院,前身正是1930年代,由胡文虎胡文豹兄弟捐款興建,並由聖約翰救傷隊提供服務的一所醫院。
多元服務賴於善款
救傷隊屬慈善團體,經費依賴善長捐款,而參與者皆屬志願性質,多數只能於課餘和公餘時間當值。為了使救護車服務能維持24小時運作,救傷隊需聘請受薪司機及救護員,於人手短缺的日常辦公時間當值。偶爾遇上經費不足,服務便直接受影響。例如在六十年代中期,救傷隊曾獲元朗商會及上水鄉紳捐贈兩輛救護車,但可惜九龍及新界區救護車服務的常年經費籌募不足,以致有一段時期只能提供有限度的服務。至於七十年代,由於缺乏資源,每名隊員只獲發一套長袖制服,無分冬夏;天氣熱的日子,隊員便把衣袖捲起當作夏裝。這套制服當年被謔稱為「四季衣」,套用現代的用語,可稱為「全天候制服」吧。
救傷隊的服務其實不止於急救及培訓,有一項服務或許較鮮為人知,就是牙科服務。救傷隊曾在五十年代組織了一隊巡迴醫療隊,每逢星期天就會出動,前往偏遠村落和離島,免費提供醫療服務,包括牙科。那時對付牙痛的方法非常原始,總括只有一個字──脫。在一些只有數百人聚居的村落,醫療隊曾經在一天內為村民脫掉了二百多顆爛牙。好不驚人的數字,證明該服務多麼受歡迎。1960年,救傷隊正式成立牙科診所,為失明、聾啞、殘疾青少年及兒童提供免費牙科服務。時至今日,這仍是全球云云聖約翰救傷隊當中,我們香港隊伍獨有提供的服務。
56名救傷隊員犧牲
志願成為救護員者,皆以救急扶危為己任,即使環境有多危險,為了拯救傷者,仍義不容辭。今天我們都生活在和平的時代,但翻查歷史,香港因戰爭而血跡斑斑的日子其實不算遙遠。二次大戰期間,灑血的除了抗敵軍民,還有英勇的救護人員。為了準備應付戰爭期間的傷者,聖約翰救傷隊積極進行演習,因為隊員將要駐守的崗位,並非球場與泳灘,而是軍事與民防陣地。據已退役的救護員憶述,當年在戰亂中堅守崗位的同袍,不少被日軍槍殺和斬首,也有不少淪為戰俘,被囚禁多月才獲釋放。1941-1945年間因公殉職的56名救傷隊員,其名字乃刻在現時港島總區總部的烈士紀念牌匾上,以示紀念與表揚。至於當日曾經有隊員被斬首處決的黃泥涌峽,也豎立了紀念碑,每年11月的和平紀念日,救傷隊皆會在碑前舉行悼念儀式。
聖約翰救傷隊之服務與發展,曾因二次大戰而陷於停頓,戰後雖然致力復興,唯隊中器材設備因戰亂已全數毀壞,在財政與人力資源不足下,原有的醫院及診所服務交由政府接管,救傷隊則集中培訓救傷隊員、提供急救及救護車服務,並進行重組。經過救傷隊數十年的努力,加上社會各界的支持,今天的香港聖約翰救傷隊,已有超過5,600名受過專業訓練的義務工作人員。願當年一眾烈士的英勇氣慨,不單鼓勵一代又一代的救傷隊員,同時也勉勵香港人,勇敢地迎接一輪又一輪的抗疫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