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最怕肥「高」

  典型的都市生活令人傾向攝取更多熱量,加上多數使用交通工具代步,缺少運動,以致更容易產生肥胖和三高(即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膽固醇)等都市病。近年研究顯示這些都市病有年輕化的趨勢,上一代五六十歲發病,這一代三四十歲開始,下一代二十歲可能就已有問題,情況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這些難治的都市病,如何治療?如何預防?今天就由認識開始。

肥胖

  肥胖是由於過多的能量在人體內以脂肪形式貯存,身體能量攝取多於消耗的結果。想知道自己是否屬於肥胖,首先要懂得如何計算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

  體重指數(BMI) = 體重 (公斤) / 身高(米) 的平方

  例如﹕你的身高是1.75米,而體重則是70公斤,你的BMI便是22.9 《70 / (1.75 x 1.75)》。

  亞洲人的體重指數(BMI)介乎23-24.9表示過重,25或以上代表肥胖。肥胖的成因複雜,包括先天的遺傳因素和後天的環境因素,如都市化的生活型態及飲食行為,進食過量及缺乏運動。長期肥胖會增加三高的發病率,它與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膽固醇有密切關係。

高血壓

  高血壓通常與遺傳及肥胖有關。成年人正常血壓應低於140/90mmHg,糖尿病或腎病患者要求更高,正常血壓應低於130/80mmHg。根據流行病學研究, 近年高血壓有年輕化趨勢,好可能與都市化的生活型態及飲食行為,肥胖和缺乏運動有關。高血壓患者一般不會感覺不適,通常在身體檢查時才發現,因此容易被忽略。如果得不到適當跟進和治療,高血壓會損壞血管,增加患上腎衰竭,冠心病及中風的機會。

  想及早預防高血壓,飲食方面應減少吃鹽、高脂肪和膽固醇的食物,保持適當運動,有充分睡眠及避免煙酒。肥胖亦是造成高血壓的因素之一,因此維持理想體重對預防高血壓很重要。藥物治療雖能有效控制高血壓,但需長期服用。

糖尿病

  全港每十個人便有一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嚴重性實在不容忽視。糖尿病屬於內分泌失調的疾病,是身體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對胰島素產生抗拒,或兩種現象同時出現而導致血糖過高。原因與遺傳、不良飲食習慣、肥胖及缺乏運動有關。大部份患者更沒有明顯徵狀,以致延誤至併發症出現,才發現患上糖尿病。高危人士如有糖尿病家族史,平常缺乏運動,肥胖等。成年人應照醫生建議,按個別風險定時驗血檢查,及早處理引至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糖尿病的併發症包括引起心肌梗塞、中風、糖尿眼、糖尿性神經病變和糖尿性腎病。作為一個糖尿病患者,究竟應該如何自保,才可避免出現各種併發症呢?有研究顯示,糖尿病人血糖和血壓控制的好壞會直接影響病者日後出現血管病變的機會。當血糖長期不受控制,血管和神經系統就會在數年甚至數月內受到損壞,引致各種併發症。

  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於2007年起建議當診斷得了糖尿病,應及早同時採用生活飲食控制(lifestyle intervention)和口服降血糖藥。若飲食控制、運動甚至加上口服藥物仍無法控制血糖值,就需要胰島素來幫助控制。

  由於糖尿病治療需要長期食藥,不想與糖尿病一世為伴, 及早預防十分重要,必須保持均衡飲食,定時定量,多餐少食,烹調宜清淡,採取三低一高飲食習慣,即低糖、低鹽、低脂肪和多進食高纖食物如蔬菜,瓜類。配合每週保持三次運動如30分鐘的帶氧運動,緩步跑、游泳、踏單車等, 並保持理想體重,都有助防治糖尿病。

高膽固醇

  膽固醇是一種在血液及細胞內的脂肪,其中大約25%可從食物中吸取, 75%則由身體製造。我們需要膽固醇來幫助身體運作正常,若自動調節機能失效,身體便會製造過多膽固醇,積聚在血管內。就算體內膽固醇過高,大多數人也沒有症狀,因此定期檢查是非常重要的。膽固醇過高會引起動脈硬化,腦中風、冠狀動脈心臟病和心肌梗塞等。

  一般高膽固醇患者先經三至六個月飲食療法處理,如膽固醇仍高才考慮並以藥物治療。日常飲食宜選吃瘦肉類,包括魚、瘦肉、去皮家禽,一週不宜吃多過2至3只蛋黃,少吃飽和脂肪食物如牛油、動物脂肪、魷魚和墨魚。植物油(如芝麻油,橄欖油)、莢豆類、蔬果屬於植物固醇。它能抑制腸道膽固醇的吸收,從而減低血膽固醇的水平。水溶性纖維如麥片,糙米、全麥麵和蔬果,亦有助減低膽固醇。

  我們認為積極推行健康生活文化,足以減低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膽固醇等都市病的發病率,改善全民的健康狀況,對社會及民生均有所 得益。如何透過教育、醫療及輔助醫療界的努力,來減少這些都市病為社會帶來長遠的負面影響,正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