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的一個熱門話題就是香港人快樂嗎?似乎愈來愈多調查顯示香港人並不快樂,例如2016年英國新經濟基金會發表的「快樂地球指數」 (Happy Planet Index 2016)顯示香港排位第123名,比中國排72位還低;而在2014年美國民調機構蓋洛普(Gallop)對全球國家及地區快樂指數的調查中,香港只有39%的人覺得生活愉快,排行尾四!此外,中文大學生活質素研究中心在2013年的研究指出,在2000名15至70歲的受訪者中,有高達38.9%出現情緒困擾症狀。這些數據在在顯示一個無可否認的事實:香港人的快樂指數不甚理想。
若要提升香港人的快樂指數,除了改善社會環境和氣氛之外,個人心理素質的修煉和提升也不可或缺。在香港這個極度物質化的社會中,心靈的教育一向貧乏,過度或盲目地追求金錢和物質享受,只會造成更大的空虛和不快樂。著名作者約翰.伊佐(John Izzo)在他的近作《是誰偷走我的快樂?》(The Five Thieves of Happiness)中提出非常獨到的見解,闡釋五個叫現代人不快樂的元兇或「小偷」,值得和讀者分享一下。
第一個快樂小偷名叫「控制」,我們不快樂並非因生命中發生的事,而是我們不願意單純接受當下現實,要掌握結果的慾望才是叫我們不快樂的真兇。大多數人以為快樂的秘訣是活在當下,但其實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放手,不再試圖控制。若不願意接受人生種種的現實,只會帶來內心的折騰,只有放手不執著於控制,才會產生內心的平靜,能真正的活在當下。
第二個快樂小偷名叫「自我」,即是自我中心:覺得世界應該圍著自己打轉,沒有比自己更重要的事情,於是害怕失去自己所擁有的,無論是金錢、物質、健康、享受、名利、地位等等。這個小偷也會叫我們對別人的需要和痛苦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結果只會孤獨地生活在自己築起的圍牆之內,難於建立親密的關係,快樂也會自然離你而去。我們當放下「自我」,存謙虛的心與別人分享快樂和痛苦,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第三個快樂小偷名叫「覬覦」,是一種帶有嫉妒的慾望,是指當我們看見別人擁有或自己沒有的東西時,心生妒忌甚至是忿忿不平的感覺。我們總是想更有錢、更有地位、更有天賦、更好身材……,只是關心與別人比下去的問題。「覬覦」這小偷搶走了我們心存感恩的能力,只會埋怨為何上天不可以給我更多!我們不會與別人分享他們的快樂,只會對他們的幸福和好運感到怨恨。覬覦的解藥就是感恩。研究顯示,感恩是一種非凡的力量,能夠增強個人幸福感和改善健康,更能加強利他行為,促進社會和諧。可幸的是感恩是一種可以學習的心理狀態。
第四個快樂小偷名叫「消費」,它在你耳邊不斷地說,除自身以外,你還得往外追尋才能得到快樂,其實快樂並非在乎你擁有多少和如何消費,快樂是一種心態,一種選擇。只要知足,就能常樂!快樂可以很簡單,就是滿足於你所擁有的,擁有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足的心態,不斷地消費並不能帶來真正的滿足。
最後的一個快樂小偷名叫「安逸」,最形象化的描述就是一個癱在梳化上,手裡拿著電視遙控器,昏昏欲睡的人。「安逸」叫我們停留在一個頻道,保留同一個舒適的坐姿,卡在一個不會帶來生命力的常規循環之中。這小偷想要我們停留在陳舊思想的窠臼裡,阻礙我們突破和尋找創新,結果我們就失去因學習而來的滿足和快樂。
認清這五個「快樂小偷」的真貌,不中它們的詭 計,才能擺脫它們自由地活出快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