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心結:思想的囚牢

  在心理治療的工作中,經常會遇到受助人抱緊固執而主觀的想法和信念,徒然增加生活上的煩惱,受困於自己思想的囚牢而不自知,實屬可惜。若要扭轉這個局面,就先要明白一點:每個人都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一些牢固的觀點和信念,這是很正常和自然的。

  我們從經驗中累積知識,這些知識可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分析和應對生活上的問題,以致我們不需消耗太多時間和精力去重新思想和分析,這就是慣有思想的好處。然而,很多時候我們的心理和情緒問題也可能與這種思維模式有關。由於我們的腦袋太喜歡這種有效率而省氣力的思維模式,因此我們很容易完全接受和認同自己固有的觀念和想法,視為鐵一般的事實,以致先入為主,往往忽略或漠視事情的真相,甚至扭曲事實,造成很多生活適應上的困難和情緒問題。

  我有一位接受心理治療的病人,她是完美主義者,自幼就活在父母極高的期望下,雖然父母不是經常宣之於口,但她可以感受到他們的殷切期望,於是自小就努力做到100分,成為班中尖子,成績斐然,最終成功進入大學最熱門的學科之一。可是,當她認為她必須繼續全力以赴、做到完美時,多年來累積的壓力和負面情緒終於爆發,將她壓垮,結果得了抑鬱症,需要接受精神科和心理科的治療。為甚麼會如此呢?因為我這位年青的病人,多年來都是自己思想囚牢裡的囚犯,她義無反悔地相信自己一定要做到最好,否則會被人看扁;她也極不願意令人失望,因此自小重視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對她來說,這些完美傾向的思想是絕對合理和正確的,也是行事為人的必然準則,即使這種傾向往往令她陷入極度緊張和痛苦的狀況,亦付出極大的代價(例如幾天不眠不休地完成一份功課),造成身體的損害,她也不會覺得不妥,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你可能不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但也會有一些牢固的思想和見解,它們可以是幫助你邁向成功生活的好幫手,例如堅強的信念或信仰、價值觀、人生觀等;亦可能成為你應對現實時不自覺的障礙,形成「一定要」、「必須」、「絕對應該」等信念。這些先入為主的觀念大都缺乏彈性,不能叫你因時制宜或如實地面對現況,造成主觀的偏見和失效的見解,繼而產生許多情緒困擾和心理問題,就像我那位完美主義的抑鬱症病人。

  在我的心理治療個案中,這種被自己思想所困的病人實屬不少,例如因缺乏安全感而誇大威脅和危險;因相信世界是不公平而感到憤憤不平;因害怕被拋棄或拒絕而過份自我保護等。這些心理問題的背後,都潛藏著不自覺的思想囚牢。

  怎樣才可改變或打破這些無益的思想囚牢呢?現代心理學和心理治療普遍認為,我們需要學習思想脫鈎,就是學會不受自己的慣性思想所糾結或勾住,能夠中肯而清楚地視想法和信念為腦袋的活動,並不等於事實的真相;我們的思想是多變的,受許多因素影響,包括自己的心情或需要等。這些慣性思想模式多是重複地出現,佔據腦袋的空間,抓住自己不放,令自己不能彈性地或抽離地去看待問題,看不見事情的不同角度和可能性。

  若想與這些牢固而無益的思想脫鈎,我們可以學習覺察靜觀的心理技巧。近年,靜觀在心理治療界極為流行,是一種很有效的自我認知和探索的途徑和修煉。靜觀的精神是用開放、好奇、不批判的態度去專注當下,脫離我們心思慣常處於自動導航的狀況,能專注而細心地覺察一切,並不執著於某些經驗,讓它們自然的來去。這種心理狀態能幫助我們脫離思想的囚牢,與牢固的思想脫鈎,不再被先入為主的觀念控制,也不會反覆地糾結於某些痛苦的思緒中,這才能真正活在當下,完全感受真實的經驗,不受腦袋的思緒所纏繞。

  當我們能夠與自己痛苦的思想保持距離,不完全認同它們後,我們便能更有彈性,考慮用不同的觀點和角度去看待事情,可以幫助我們應對問題。例如,我們可以嘗試從別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若你有宗教信仰,也可嘗試從上主的角度去看,必然會有新的體會和洞見。或者從不同的時間框架去看,例如十年後,甚至是從永恆的角度去看。你也可以反問自己,在這困難或逆境中,我可以學到甚麼呢?對我的成長有何益處呢?事實上,品格和心智上的成熟,很多時候是在艱難的日子中磨練出來的。中國老子的思想就非常明白這個禍福相連的道理,所謂:「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老子五十八章)。此外,聖經也有類似的教導,鼓勵我們洞察及相信人生際遇的互動交錯,總會有助我們成長:「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