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過去幾年所治療的中風病人,大多只有三、四十歲。面對身體突如其來的轉變,令他們需要經常來往物理治療室。中風患者出院後,初期多因害怕街上人多擠迫,令他們難以兼顧行路及四周環境,所以通常選擇以的士代步。康復路上,物理治療師除了治療中風患者的肢體偏癱外,更要多安排社區復康訓練,以確保「出入平安」,協助他們有信心地重投生活及職場。以下是常令中風患者在街外卻步的「黑點」:
1.橫過馬路
一般人行走的速度為每秒1.2米,但中風患者的步伐或只有原來的一半,令他們擔心過馬路時「兩頭不到岸」。
建議:統計最常使用的幾個交通訊號燈「綠公仔」的顯示時間,令患者橫過馬路時有心理預算。在繁忙/非繁忙時段反覆進行練習,可以增強他們的應變能力及信心。
2.上落公共交通工具
公共巴士及小巴閘門的梯級高度介乎250-400毫米,在上落車「爭分奪秒」的情況下,確實令中風患者當刻構成壓力及容易發生意外。
建議:充分利用車上扶手,並緊記「好腳先上,壞腳先落」的原則。此外,低地台巴士可下降至離地250毫米(而一般行人路邊石壆高約120至150毫米),大大減少了中風患者上落巴士的困難。
上落車時,患者可請車長協助降低巴士。
3.使用扶手電梯
一般地鐵站、天橋和隧道以扶手電梯連接,若避而不用,或會令患者出外活動時造成不便。
建議:緊記「好腳先入,壞腳先出」的原則,以好手按著扶手,整個腳掌踏在梯級正中間,以策安全。
踏入:先用好腳
踏出:先用壞腳
要讓中風患者重投生活,初期極需要身邊人多作陪伴和鼓勵,並透過日復日的練習,讓他們慢慢建立自信。另外,讓患者自己設定一個目標,例如每天堅持到附近的麵包店買早餐作生活訓練。深信身體力行的嘗試和練習下,中風患者在社區「自出自入」將會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