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心結:長者的心靈健康

   「人有疾病,心能忍耐,心靈憂傷,誰能承當呢?」(箴言18:14)長者面對身體機能衰退或不幸患上長期病患,尚且需要接受適當治療及長期跟進;可是,當遇上情緒抑鬱焦慮、心靈憂傷,卻是難耐。讓我們看看陳婆婆的例子:

  陳婆婆今年八十多歲,童年時曾經歷戰亂,貧窮的家境令她十多歲開始便要打住家工幫補家計,供養兩個弟弟讀書。由於父親早逝,母親又因年輕喪偶而陷於抑鬱,母親不自覺地將所有情緒發洩在女兒身上,令她對母親又愛又恨。直到結婚生子,她本以為可以重新開始新生活,可惜好景不常,丈夫欠下賭債及有婚外情,令她再受打擊,唯有咬緊牙關將兩名兒子養育成人。現時,兩名兒子已成家立室,陳婆婆面對著空巢期,感到孤獨寂寞,認為自己付出了一生貢獻家庭,最終卻被兒子離棄,認為自己一生是「白挨」。

  讓我們分析一下陳婆婆的個案。童年不愉快的經歷(如戰亂、喪父及面對母親的情緒問題)令她自小缺乏安全感,感到人生無常;失望的婚姻令她寄情於兒子們。可惜,當兒子們成家立室後,她頓時失卻了人生目標,難以面對獨居生活。其實,長者面對人生不同階段的轉變,心靈需要時間去調適,也要整合不同的人生經歷,並尋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作為基督徒,我們可以從靈性方面整合我們的生命:

1. 真實面對自己,全然交託恩主

  我們有時不單被現時的問題所困,而且是重複地被過去的創傷記憶所傷,這些創傷記憶可以是別人的一句話,可以是期望與現實的落差,也可以是自責與內疚的感受……面對人生的種種創傷,我們可選擇以不逃避、不抗拒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真實的感受。大家不妨嘗試找一個寧靜的地方,閉上眼睛,覺察此時此刻的身體感覺和情緒,然後留意自己的呼吸,透過一吸一呼的過程去留意自己身體的變化,並將內心一切的糾結一一向主陳明,向祂傾心吐意,因為「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詩篇51:17)

  「耶和華啊,你已經鑒察我,認識我。我坐下,我起來,你都曉得;你從遠處知道我的意念。我行路,我躺臥,你都細察;你也深知我一切所行的。」(詩篇139:1-3)

2 . 數算主恩,知足常樂

  正向心理學指出,經常感恩的人比一般人更快樂,就像「半杯水」的比喻,樂觀的人會為仍然有半杯水而感恩;相反,悲觀的人會覺得在人生中得到的東西永遠也是不夠的,當看到別人比自己擁有的多,比較之下內心便會有酸溜溜的感覺。保羅曾教導提摩太:「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摩太前書6:6)我們可以嘗試回顧人生,然後列出十件神在我們人生中作的美事、十件使我們經歷愛與成長的事,藉著數算主恩,讓我們將榮耀歸給主。

  「凡以感謝獻上為祭的,便是榮耀我。」(詩篇50:23)。

3 . 尋找意義,活出使命

  主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奇妙的計劃和預備,長者與其獨在家中坐困愁城,不如嘗試踏出一步,嘗試重拾昔日的興趣或發展新的興趣,恆常運動或親近大自然,主動與信任的親友聯繫,並積極參與教會生活、長者中心活動或成為義工,尋找生活中的樂趣,從中找到人生的意義。即使不幸因患病而影響生活,我們也可每天做一些令自己感到舒服的小事情,例如寫日記、閱讀、禱告或聽歌,向身邊的照顧者道謝,並為每天活著而感恩。

  「你以恩典為年歲的冠冕,你的路徑都滴下脂油。」(詩篇65:11)

  盼望長者透過以上的整合,對自己的生命有更正面的感受,即使人生踏入年長的階段,仍然看見恩典常在,可以活得喜樂,讓生命滿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