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一個讓人敬而遠之的名字。
自古以來,群居一直是人類的天性。在這繁囂的城市內,我們努力地與他人結連,渴望得到良好的社交關係與人際連繫。在我過往的臨床經驗中,曾聽過不少病人提及孤獨感與其負面影響。有時候,對一些人來說,甚至連獨處也彷彿變成一種毛病,必需要脫離或消除。
究竟,甚麼是孤獨感?
一個常見的定義,就是當我們缺乏與別人於社交上互動及連繫所產生的感覺。值得留意的是,倘若一個人身邊圍繞著很多親朋好友,卻仍然自感格格不入,難以融入群體,他依然可以是孤獨的。由此可見,孤獨感與親友數量未必有直接關係。研究告訴我們,孤獨感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持續強烈的孤獨感會有增加抑鬱及焦慮症狀的風險,而患有心理疾病亦令人倍感孤獨。例如,患有社交焦慮症的人士對社交環境感到極度恐懼,往往經常逃避社交場合,因而較難結識朋友或維繫人際關係,孤獨感便會產生。
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及處理孤獨感呢?
首先,我們要先分別孤獨與獨處兩者的不同。孤獨是一種情緒感受,而獨處是一種「物理」狀態。有些人花很多時間獨處,卻依然繼續快樂地生活。由此可見,獨處並不是一種毛病,而是一種選擇。
面對孤獨感的第一個方法,便是先要學會獨處。獨處也許對一部分人來說,是一件十分不自在的事情,尤其對習慣以社交來排解內心孤獨的人來說,獨處的時光更是顯得可怕。
其實,獨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貴的機會與自己相處。透過獨處的時間,我們可以嘗試了解、反省自身的事情。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思緒經常被外界瑣事一一佔據,往往容易忽略了照顧自己的內在感受。然而,你可以在獨處中,透過靜觀、寫日記等方式來重新與自己的內在恢復連繫,花一點時間好好照顧自己的內心需要。同時,你亦可以為自己安排一些喜歡的活動,例如畫畫、種植、烹飪等,容讓自己享受心無旁鶩、專注於喜好的事物中的感覺。獨處,其實也可以快樂。
面對孤獨感的第二個方法,則是建立有益身心的社交連繫。有時候,我們會錯誤認為只要無時無刻身處群體,就能遠離孤獨感。然而,群體也有「好壞之分」,「壞」的群體令我們無法表現真我,為了迎合群體因而要經常「戴著面具做人」。這樣不但無助減低孤獨感,只會令你更感到格格不入。相反,「好」的群體能讓你泰然自處,舒適地表達自己的性情、想法。這樣的群體才值得我們找尋及維繫,寧缺勿濫。
有時候,孤獨感也較容易於社交媒體展現。試想想,當你看著手機,發現別人的生活彷彿都過得比你好,他們的社交媒體每天有無數的讚賞及留言,朋友天天不同、節目日日新鮮。這時候,你也許會感到既羨慕又妒忌,別人的豐盛好像正在影射你的孤獨。不過,姑且勿論社交媒體的真實性(大部分人都傾向花時間經營最好的一面給別人看),正如之前所述,孤獨感與親友的數量未必有關,相反,關係的質量才是最重要。因此,寧可花時間深化友誼的質量,也許這樣才能令你減輕孤獨感。
除此,有些時候,孤獨感來自成長中的不同步伐。曾經的好友,如今都各有家庭、各有各忙。由從前一年幾次聚會,變成幾年才見一次面;甚至乎只剩下寥寥幾句的問候,或最後已讀不回的藍剔。逝去的友誼,不但令人惋惜,更為我們帶來強烈的孤獨感。這時候,不妨跟自己說,每個人的生命旅程不同、步伐亦不一致。有好些人於我們的人生出現,陪伴我們走過一段路程,然後暫別、分離,縱然傷感,卻不代表曾經歷過的時光不值得珍惜。每個人都需要朋友,雖然今天大家經歷不同的階段而暫別,期盼不久的將來,我們還會再次相遇。
最後,但願大家緊記,我們的靈魂從來都不是孤獨的。在最孤獨的時候,我們還有神可以倚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