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工時冗長,壓力指數一向都不低。在過去一年多,受著社會事件及疫情的影響,香港以至全球更經歷了不同程度的動盪和改變。根據香港心理衛生會早前公布2020年抑鬱指數調查結果顯示,有65.2%受訪者認為壓力來源來自政治或社會環境;同時有61.7%受訪者認為壓力來源來自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其他來源則包括家庭、健康、工作等。
面對生活上種種未知之數及不可控制的情況,我們容易會感到焦慮及不安等不愉悅的情緒。若不幸遇上重大創傷事件,亦有機會出現急性壓力反應。讓我們學習好好照顧自己的情緒及保持身心靈健康,能更好裝備自己面對和處理各式各樣壓力事件所帶來的困擾及挑戰。
急性壓力反應
急性壓力反應(Acute stress reaction)是指當一個人親身經歷或目睹重大創傷事件,感受到嚴重傷害甚至生命備受威脅,因而觸發身體或精神出現的短暫壓力反應。常見創傷壓力事件,例如交通意外、身體攻擊、自然或人為災難、親眼目睹親友或他人的受傷或離世等。在資訊發達的時代,有時候透過網絡或媒體接收大量重大創傷事故或嚴重衝突的資訊,也有機會觸發急性壓力反應。
很多人在經歷創傷事件的一個月內,都會感到身體和情緒不適。當中常見急性壓力反應的症狀包括:
- 解離症狀:失去現實感及自我感,對周遭環境有種疏離或麻木的感覺,對環境認知能力及情緒反應減少,無法很實在地回想起創傷事件的重要部分;
- 入侵症狀:出現「回閃」,即在腦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現創傷事件的畫面及片段,出現創傷事件相關的夢境、錯覺、回憶,彷彿持續地重覆體驗創傷事件;
- 逃避創傷回憶:極力迴避與創傷事件有關的人、事、物或地方,亦以逃避重溫創傷事件時帶來的不安感受及想法;
- 過份警覺:警覺度增加,如驚弓之鳥,容易緊張、焦慮或煩躁易怒;
- 日常功能受損:失眠、注意力下降及坐立不安等,造成生活困擾。
一般而言,急性壓力反應的症狀會持續數天至一個月。事實上,大部分人都能慢慢接受所經歷的情況,並自行逐漸恢復過來,伴隨的壓力徵狀亦會逐漸消失。
應對急性壓力反應的方法
可以:
- 尋求支持,與信任的家人、朋友傾訴,在安全的空間裡傾訴自己對創傷事件的感受及想法,有助緩和情緒;
- 進行放鬆減壓或感到愉快的的活動,給予自己充足的空間和時間穩定情緒;
- 通過腹式呼吸法及漸進式肌肉放鬆法等鬆弛練習,紓緩精神緊張、減少焦慮症狀;
- 盡可能維持生活規律,恢復正常作息;保持一貫常做的活動及事情,如定時飲食、適量運動、與家人和朋友見面等;
- 若壓力徵狀越來越嚴重,干擾日常生活,就要尋求醫生或專業人士幫助。
避免:
- 不要壓抑感受、隱藏悲傷或憤怒等負面情緒,要明白急性壓力反應不是失常或軟弱的表現,是大多數人遇上重大創傷經歷後會產生的本能情緒反應;
- 避免使用過量吸煙或飲酒等方式來嘗試令自己麻木或逃避感受;
- 不要苛責自己、也不要強迫自己短時間內忘記創傷經歷的相關記憶,要明白急性壓力反應是可以被有效地治癒的;
- 一些重大創傷事件發生後,新聞媒體可能會持續報導,如果無間歇地從新聞影片或直播中接收大量事故的資訊,容易令人產生焦慮、不安或急性壓力反應;此時減少接觸壓力事件,可避免進一步激發不安情緒而引致創傷反應,要適度地限制自己追蹤相關資訊的時間,可選擇改為閱讀文字重點報導,或請信任的親友為你提供恰當的資訊,直至不安情緒減退為止;
- 如果身邊有親友經歷了創傷事件,聆聽者緊記要耐心傾聽支援,避免否定或批評當事人的情緒反應。
面對生活中突如其來的變卦,情緒困擾是屬於正常的壓力反應,大多數人的身體及情緒會在一段時間後逐漸回復正常。然而如果創傷事件發生後超過一個月,壓力徵狀仍然持續出現,而且干擾日常生活、作息及工作等,便可能患上了創傷後遺症(PTSD),要盡早尋求專業的支援或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