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得好, 我們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有色眼鏡去觀看四周,試問我們怎能完全客觀的去理解這個世界呢?
為何會有思考盲點?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模式,正因如此,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思考盲點。假如我們想避免思考盲點,首先就要知道甚麼是思考。思考究竟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思考其實是一個自問自答的過程, 想知道如何思考,就必須瞭解如何「自言自語」。從瞭解說話的局限,就可以瞭解思考的局限。思考的局限就是我們的盲點。
由於我們說話有局限和缺欠, 所以我們說話的內容往往都不盡不實。局限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可能因為資料太多,不能如實描述。 又可能因為意識空間有限,不能同時處理太多資料;又有可能我們的思想受到情緒影響等等不同的因素而形成局限。而語言缺欠又可分為三類,包括:扭曲事實、以偏蓋全和掛一漏萬。現在就讓我們去探討一下不同類型的例子和拆解方法。
盲點的成因及其拆解方式
語言的局限
成因 | 例子 | 反問及拆解方法 |
---|---|---|
情緒影響: 責任全歸咎於自己身上 | 個仔身體唔好,全部都係我的責任。 | 是否一定與我有關?其他人沒有責任?是否沒有我就不能成事? |
資料太多: 把事情的嚴重程度擴大,推至「災難化」的地步。 | 個胃唔舒服,唔通係胃癌?大件事啦!今次死梗! | 除了胃癌,還有沒有其他可能性?事情是否真的如我想像般那麼嚴重? |
意識空間有限: 左思右想,內容是互相矛盾。 | 做運動對身體有幫助,不過沒有用啦,沒有時間,沒有心情。 | 基於甚麼原因,我又推翻自己的想法呢?我是否想得太多,阻礙自己把事情付諸行動呢? |
語言缺欠
成因 | 例子 | 反問及拆解方法 |
---|---|---|
曲解 / 扭曲— 妄下判斷 | 1. 你不喜歡我。 2. 醫生同護士細細聲講,我一定有很大的問題。 | 你怎麼知道? 尋出資訊的來源。例如:誰發佈這個訊息或甚麼事情令你有這種想法 |
曲解 / 扭曲 - 複合等同: 把兩個不同的經歷看成等同。 | 「她向我發脾氣」= 「她不喜歡我」 | 「她向你發脾氣」怎會等同她不喜歡你?」「你有沒有對過你喜歡的人發脾氣?」 |
以偏蓋全 – 一般化 | 所有人都不喜歡我。 | 「所有人」是每一個人嗎? 所有人,他們是誰? |
假如你發現自己心裡說「我的人生真痛苦」時,你大可以問一下自己,「我的人生」指的時限是由出生到現在嗎?還是最近這幾個月?
「真」痛苦的那個痛苦有多真?還有沒有其他的詮釋呢?
思考盲點越少,事情就越清晰,我們就越容易選擇快樂與否。既然選擇權放在自己的手裡,下次如有不開心,不妨多問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