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心結:抗逆四寶

  曾經讀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傑克是一家鐵路公司的調車人員,他工作認真,做事盡職,唯一的缺點就是時常以負面、否定的眼光看這世界。有一天,公司的職員都趕著參加老闆的生日會,大家都提早急忙地離開,不小心將傑克關在一個待修的冰櫃車內。傑克在冰櫃裡拼命地敲打和叫喊,敲得手掌紅腫,叫得喉嚨沙啞,外面也沒有人聽得到,最後只得頹然坐在地上喘息。他愈來愈害怕,心想:冰櫃的溫度只有零度,若我再不出去,一定會被凍死。他只好用發抖的手,從口袋裡找出筆紙寫下遺書。第二天早上,職員打開冰櫃,赫然發現傑克凍死了。但是大家卻很驚訝,因為冰櫃並沒有啟動,這巨大的冰櫃也有足夠的氧氣,櫃內的溫度一直保持在十度以上,但傑克竟然給「凍」死了!

  傑克的死並非在於冰櫃的溫度,而是在於他心中的冰點──早就認定自己沒希望。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影響個人意志的不是外在環境,而是我們的內心。

  不少人當知道自己患上了嚴重的疾病時,都會方寸大亂,所有悲觀負面的思緒都在腦海中一起湧現,認定自己的人生已經沒有希望。其實,面對嚴重疾病,我們更需要正面的心態去應付。研究顯示,樂觀和希望感高的病人的康復機會較高,甚至手術後住院的時間也可以縮短。那麼,作為病人的應該怎樣提升自己的正面心理和抗逆能力呢?根據心理學的理論和臨床經驗,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的一個正向心理的方程式:R = O + E + C + M。R就是(Resilience抗逆力),患病絕對是人生的一大逆境,需要強大的抗逆能力去面對。左右抗逆力的心理因素包括以下四種:

(一) 樂觀思維  (Optimism)

  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思想和心態也是如此。悲觀的人只想到事情最壞的可能,並認為沒有轉變的機會;結果容易自責,令自己心情更惡劣,甚至可能因而患上抑鬱症。相反,樂觀的病人會以正面的態度去面對疾病,主動尋求最好的治療,積極配合醫生的建議,即使面對頑疾甚至絕症,樂觀的病人仍能儘量珍惜目前,不輕言放棄。

(二) 情緒管理  (Emotional Regulation)

  抗逆力第二個元素是良好的情緒管理,因逆境往往容易引發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病人需要懂得如何調節。病人需要學習辨認及接納自己的情緒,不開心的反應是正常的,不用否認,但同時需要疏導和改變情緒,例如找人傾訴、練習放鬆、自我對話、轉移焦點、參與愉快活動等都是有效的情緒調節的途徑。儘量控制負面情緒和增加正面情緒有助抵抗疾病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 掌控  (Control)

  抗逆不能單憑口講,也需實際行動,病人在面對患病時需要具備相當的掌控,培養自己應付的能力。高掌控感的病人情緒較為安穩,行動也較為積極。掌控感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另一類是對可依靠的對象(可以是醫生,甚至是所相信的神)有信心,相信事情會受到控制,並非無助的。

(四) 意義  (Meaning)

  最後,如能在患病中體會到生命的真諦和意義,可以幫助我們更有能耐去接受現實和積極面對。其實,苦痛是人生所難免的,奢望諸事順利是不切實際的,只能徒添失望和痛苦。不如嘗試了解痛苦的正面價值,例如:它可叫我們更懂珍惜所擁有的;磨練我們的意志和品格,孕育出堅毅,智慧的心;亦可叫我們變得更強大和將人生看得更透晰。不少的研究顯示,經歷患難的人往往能生出智慧,更有成長,這種「創傷後的成長」 (Post-traumatic Growth) 往往可帶領人更體會人生的真諦,包括靈性或信仰上的洞見,是難能可貴的經驗。正如道家的老子所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聖經也教導人:「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 」(羅八:28),因此,在病患中獲得益處和成長絕非不可能的事,全都在乎我們的心態和思維。

  我想和大家分享以下的一個個案:當子盈(化名)知道自己患上乳癌時,直覺晴天霹靂,像世界末日似的,終日以淚洗面,不想見任何人,情緒直插谷底。可幸她的丈夫彥俊(化名)不離不棄,無微不至地關懷,用很多鼓勵的說話來支持她,叫她開始心情平靜下來,願意接受患病的事實,並積極尋求醫治。子盈用實際行動來提升自己的掌控感,甚至開始體會患病也非毫無益處,起碼叫她重新反思人生的優先次序和意義,以前她只會廢寢忘餐地工作,現在更懂珍惜自己與家人及與上帝的關係,漸漸地孕育出一種對人生真諦和真正快樂的體驗,並以更積極的態度去接受病患的挑戰,結果她的復康情況比預期理想。

  總括而言,患病是人生一大考驗和挑戰,需要強大的正向心理元素去增強抗逆能力,包括樂觀的思維(O),情緒管理(E)、掌控感(C)和意義的追尋(M),具備這「抗逆四寶」的病人較能勇敢地面對病患,在逆境中仍可活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