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依舊:穿牆過壁的愛 —— 醫療傳道與香港基督教醫院的醫療發展

  在香港,我們不難發現不少醫院都具有基督教背景。為何會有這些醫院出現呢?那就要追溯至香港開埠初期了。當時,西方傳教士紛紛來中國傳教,除了直接佈道外,他們還發展了醫療傳道的方式。談到香港最具代表性的教會醫院,那就非雅麗氏紀念醫院莫屬了。雅麗氏紀念醫院由倫敦傳道會於1887年成立,並於1954年與後來相繼成立的何妙齡及那打素醫院合併,命名為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

醫療傳道的起源

  其實,醫療傳道的起源可以進一步追溯至18世紀的英國。英國於城市化和工業化之後,出現了不少社會危機,當時教會積極回應,努力傳福音。不過,以往直接傳道的手法並不奏效,故除了說教外,傳教士也創辦了社會慈善事業,如贈醫施藥和辦教育,並發現以這些方法傳道的效果顯著。其後,英國的國力逐漸強大,便嘗試用這些方法到國外傳教。

那打素醫院的佈道工作

  在英國殖民統治初期,港英政府對港人的醫療需要並不太關注,雅麗氏醫院的建立及其所提供的免費醫療服務為當時華人解決了燃眉之急,是香港醫療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作為一間基督教醫院,其工作不止於幫助病人解除疾病的煎熬,更進一步關懷病人和醫護人員的心靈需要。醫院投入服務初期,譚臣醫生被委派為醫務傳教士,開展醫院中的佈道工作。他邀請了基督徒藥劑師黎富治醫生以及道濟會堂的王牧師向醫院門診病人佈道,並在男女診室之間的牆打穿一個洞,以便佈道時男女病人皆可聽見和看見。當時,每個病房皆有主日崇拜及早晚禱,並為醫學生及護士成立查經班。直至1954年,醫院不再委派專任的佈道員,幾乎所有的傳道工作都是由護士和醫生負責,他們在一些外來的講員協助下,用影音廣播來幫助佈道。

巴治安醫生及「無牆醫院」

  談到傳教士醫生, 就不得不提上世紀50年代來港服務的巴治安醫生。他原為倫敦傳道會的傳教醫生,擅於兔唇裂顎整型手術,其後加入倫敦傳道會所創立的那打素醫院。巴醫生提出的「無牆醫院」概念,更一直為人津津樂道。所謂「無牆醫院」,即幫助病人不應有醫院牆裡和牆外之區分,提倡社區醫療服務,將對病人的愛與關懷由醫院擴展至社區中的貧窮人士,體現出基督對人的愛是無分等級的。同時,巴醫生對於基督教聯合醫院的創立以及觀塘社區健康發展計劃皆有莫大的貢獻,並奠定了其他基督教醫院的社區醫療基礎。

  時至今天,基督教醫院已經沒有傳教士醫生的足蹟了。但醫院的佈道工作並沒有因而結束,今天在不同醫院服務的院牧彷彿繼承了這個心志,並且遍地開花,向更多的病患者提供愛與關懷,以及信仰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