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診症,不僅在病房,更要在門診。從93年4月開始,我們嘗試在老人院舍診症,效果倒是不錯!現在我們的醫護團隊已去到五十四間老人院診症,當中包括資助院舍和私營院舍。我們也試過數次往病人家裡診症,當中有過愉快的經歷,但也有不愉快的經歷。
記得05年的一個春天,我和兩位老齡精神科同事上門家訪,為八十三歲的陳伯作首次評估。轉介人是他的小女兒,而陳伯卻和他的兒子同住。陳伯可能患有痴呆症,即現今所說的認知障礙症,兒子沒有興趣帶陳伯看醫生,更是不准小女兒探望陳伯。
作為老齡精神科醫生,我們多會倚靠社區外展隊作家訪和評估,但也希望可以間中自己做一些家訪評估,因為這是最有效地評估病人精神狀況的方法,病人的小女兒和女婿和我們同行。她事先已給我們心理準備說,病人的兒子可能不會禮待我們這些不速之客。
一到達房子,已看見門口擺放了一部攝錄機,我清楚表達了我是醫管局的顧問醫生,評估目的是希望為陳伯找到合理的照顧和治療。陳伯的兒子很不願意地讓我們進到屋內,讓我們順利見到陳伯。和陳伯傾談,知道他身體尚算健康,但記憶力和智力已大不如前,卻從沒有為此看過任何醫生。
我的護士長何先生很能幹地做了一個簡易智能測驗,發現陳伯只能得到三十分裡面的五分,代表他不能有效回答其餘的二十七條問題,智力表現和一個三、四歲小孩相似。記憶力弱和其他智能缺損正是嚴重痴呆症的常見問題。
原先顯得緊張的陳伯,當認到他的小女兒時,隨即手牽手地坐在一起。陳伯的兒子則緊張的出入廚房,並經常致電他的大姊。經過評估後,我便向家人解釋陳伯的病,並介紹陳伯入住葵涌醫院老人病房作一個更詳細的評估。陳伯勉強有能力同意這個安排,但他的的兒子和大女兒卻極力反對評估安排,情況轉眼間變得有些緊張,我和我的同事變成不受歡迎人物,並可能有人身危險。我們請陳伯的女婿悄悄報了警,警方來了以後,病人最終在警方的陪同下,入了瑪麗醫院的精神科病房作進一步痴呆症的評估。
事後,病人的大女兒作出四個對我的投訴,分別是醫務委員會、中區警署、東方日報和葵涌醫院,說我假扮社工入屋作評估。但由於小女兒寫了一封感謝信給我,這樣就使所有的投訴都不能成立。
這實在是我們的一個寶貴和難忘的診症經驗!對於部份痴呆症病人就醫,仍是面對重重困難!而對於醫生,一個稱讚,四個投訴,是鼓勵,還是挫敗?需要堅持,還是放棄?,還是挫敗?需要堅持,還是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