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依舊:一夫當關──舊病理檢驗所之前世今生

  上環半山有一所過百年的兩層高英式紅磚建築,由於位置不太明顯,途人可能也留意不到。論氣派,它不及對岸的舊廣華醫院大堂;論名氣,亦比不上同區的高街舊精神病院。過去它一直低調如石屎森林中的陶淵明,但實際上卻是香港醫療衛生史上的張飛,堪稱當關大將。當年應付鼠疫、天花、霍亂、瘋狗症、結核病、食物品質、水質、驗屍甚至法醫,哪可少了它的份兒!

萬事起頭難

  十九世紀末,香港爆發鼠疫,第一年即奪去二千多條人命,而更可怕的是染病死亡率高逾九成!受到這麼恐怖的瘟疫襲擊,除了衛生當局面對沈重壓力,也嚴重打擊香港的轉口商業活動。疫症持續數年不退,令當時港督卜力爵士(Sir Henry Blake)非常頭痛,於是決定向英國政府提議聘請細菌學家來港協助,並設立細菌學檢驗所。在百多年前,這實在是一個開創先河的決定,因為即使在先進的歐洲國家,成立專責醫學研究的實驗室也不過在起步階段。

  首位到港擔任政府細菌學家的是威廉亨特(William Hunter),他在1902年履新。但他出師不利,為此行而訂購的大批儀器設備遇上沉船意外,猶幸這批器材的費用是由政府支付,但亦擔誤了他在香港開展工作的進度。然而即使器材稍後運抵,原定設立的細菌學檢驗所仍只聞樓梯響,不能順利展開。他和他的助手們都只能穿梭在幾個簡陋的實驗室工作。這樣的工作環境難免令亨特感到失望。

  當年鼠疫重災區位於港島太平山區,由於衛生環境實在太惡劣,因為改善不果,這裡最終被移平。部分地方被批准按1903年公共衛生及建築條例重建樓房,另一大片地方則改為公園,那就是開放至今的卜公花園;而靠近堅道和樓梯街的位置,則用作興建了這所細菌學檢驗所,於1906年落成啟用。那時,亨特已經來港工作了四年。

  整間檢驗所分為主樓、職員宿舍和動物樓三大部分,當中的主樓和職員宿舍至今仍完好保留,但動物樓則已拆掉,現為堅巷花園。原來的動物樓有兩層高,當年飼養了大小牛隻、綿羊、猴子、家禽、老鼠、白老鼠、葵鼠和兔子等,你可以想像飼養牠們的用途嗎?

五臟萬能的檢驗所

  源於鼠疫而成立的細菌學檢驗所,主要的工作當然是檢驗老鼠以監察疫情,聯同在檢驗所成立前已肩負此重任的公眾殮房,他們每年檢驗數以萬計的老鼠。然而,檢驗所負責檢驗的東西還有很多,例如檢驗來自水塘、水井、街喉、水泉甚至住宅等食水樣本,以監測水質;又檢驗牛奶及奶類製品,除了測試病菌量,還負責監控其品質。此外,調查食物中毒,提供法醫服務,為醫院病人化驗病理樣本,皆屬其職能範圍,就好比今天的衛生防護中心,因此檢驗所的名稱亦於二次大戰後改為「病理檢驗所」。

  但當年更換新名稱時卻鬧出笑話,中文名稱改得好,但其英文名Pathological Institute (PI)卻可以理解為「病態的檢驗所」。不知是否因為這名稱太有趣,很快已被慣用,改也改不來,唯有委屈檢驗所內「正常的」工作人員了!

  檢驗所的工作實際上還不止於檢驗,在它運作長達六十七年的時間裡,同時也稱得上是一所疫苗製造廠,而且不單止供應本港所需,當鄰近地區出現疫情時,還會出口疫苗。檢驗所曾經製造的疫苗包括牛痘疫苗、鼠疫疫苗、霍亂疫苗、傷寒疫苗、腦膜炎免疫血清、牛瘟疫苗、瘋狗症疫苗、淋病病菌疫苗等等。 1961年本港爆發霍亂,全港數以百萬計市民爭相注射疫苗,多得檢驗所日以繼夜趕製。

退而不休,整裝再上路

  雖然檢驗所經過風災戰火仍舊屹立,但運作了大半個世紀之後,它的設備已見陳舊,地方也嫌太狹小了。從今天各大醫院都設有臨床化驗部門可見,病理檢驗與病人護理難以分割。而且戰後香港人口急速上升,大型醫院相繼落成,病理檢驗服務逐漸分散到各大醫院乃大勢所趨。至於政府病理檢驗總部,亦於1960年遷往西營盤政府診所內新設計的實驗室,留下製造疫苗的部門繼續使用舊病理檢驗所。隨著1973年,製造疫苗的工序亦搬往薄扶林新址,為香港把關六十七年的病理檢驗所,終於完成使命。但它退而不休,繼續為病理檢驗部門存放物資,一直維持了十多年。

  80年代,政府一位病理學顧問醫生有緣造訪,得聞這幢「貨倉」原來別有來頭,便游說將之保留成為古蹟。 1990年,政府終於將舊病理檢驗所列為法定古蹟,及後由香港病理專科學院牽頭為它梳洗沐浴,於1996年化身為一所民辦的香港醫學博物館至今,訴說香港醫療發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