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香港人還記得數年前的沙士或金融海嘯時期,社會上瀰漫著一種愁雲慘霧的氣氛。那黑暗時期帶給港人一種無形的恐懼、焦慮及沒有希望的感覺。還記得那種感覺嗎?對,就是那種感覺!對不少癌症病人及家屬來說,癌病帶來的便是這種感覺——對患病的惡噩的震驚、對癌病及治療的恐懼、面對未來沒把握的徬徨和焦慮。「為何我會患上癌病?點解係我?」「治療有效嗎?要面對漫長的治療及治療的副作用,我的身體應付得到來嗎?」「我的病可以痊癒嗎?癌病會擴散或復發嗎?」「我該如何去過現在的生活?該如何去計劃我的未來?」這些問題常會揮之不去般徘徊於病人的腦海中。
事實上,不少病人可能在未開始接受治療前已寢食難安。有部分病人甚至「談癌變色」,每到醫院前或在等候治療時已感到不適(如:噁心、作嘔反胃)。臨床上,負面情緒愈是強烈的病人,患病及治療期間的身體不適往往較多、較強烈和持續。反之,正面情緒較多的病人的抗逆力則較好。這些病人較能在患病期間盡可能如常生活,接受和應付身體不適的能力也較高。因此,在得悉患上癌病後,若能先撫平自己的情緒,實有助自己及家庭應付癌病期間的各種挑戰。
除此之外,病人與家人的情緒很多時也互相影響。家人為了照顧病人可能已感到疲於奔命。面對負面情緒較多的病人時,家人往往會變得更是心力交瘁。家人若未能好好處理自己的壓力,會感到難以照顧病人,也會令病人感到更大的壓力。家人要是能增加自己的抗壓力,便能把照顧者與支持者的角色發揮得更好。
壓力的由來乃取決於(1)我們如何評估問題,以及(2)我們認為自己是否有能力(包括內在及外在資源)去應付問題。當我們感到問題的威脅性較大,但又自覺不能有效地處理問題的時候,我們便會很容易感到壓力,焦慮與緊張的情緒亦會隨之而產生。有些病人在得知患上癌症後,便斷定自己已患上無藥可救的絕症;有些病人則只會評定自己患上一個比較麻煩而需要悉心照顧的病。前者可能會較消極和被動地應付治療,斷言自己做甚麼也只是徒然;後者則會傾向積極主動地應付治療。因此,我們應就問題本身(如病情、治療的選擇)和我們處理問題的能力作出客觀、全面、實際的評估,避免高估事情的嚴重性,或低估我們處理問題的應付能力。
在癌病路上,當中有些問題是我們無法控制和改變的(如:患病的事實),但有些問題是我們可以控制和改變的(如:我們選擇以甚麼心態和方式去度過患病的日子)。前者宜以情緒為本的應付對策,集中調節自己的情緒反應及學懂接納;後者則以問題為本的應付對策作處理,尋求不同的解決方案。「以平靜的心,接受不可改變的事;以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事;並以智慧去區分兩者。」
患病與否不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患病後如何面對並減低癌病的影響,卻是我們可以選擇的。以下是一些癌症病人及其家屬可嘗試的適應方法:
- 資訊性支援:多認識並了解自己要面對的治療,能夠幫助我們做足準備功夫去應付各種問題。此外,與其他病友多作經驗交流,不但能得到多方面的資訊及情緒上的支持,而且也能在應付癌症的方法上互相學習。
- 實際支援:即治療、工作或學業、日常生活、或經濟上等實際需要。家人、朋友、醫務社工或家居探訪護士均能照顧病人不同的需要。若能懂得於適當時候、以合適的途徑尋求協助,便能增加應付癌病的資源及能力。
- 情緒支援: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同時找懂得並願意聆聽你的人分憂,能減低你在癌病期間的孤單感和紓緩你的負面情緒。與病友互勉互勵能讓你感到更有能力應付患病期間的起跌。
- 實踐健全生活模式:不要只為癌病或其治療而活。體力和能力許可的話,盡可能維持自己平常的生活模式。盡可能堅持讓自己繼續享受生活——享受與家人共處的時光、 享受娛樂活動及自己的興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