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依舊:從「癲房」到「病院」──香港精神科服務之開發

  香港生活壓力大,近年不時有報告指香港人患上精神病的比例相當高。焦慮、抑鬱、躁狂等等名詞經常見報,大眾對精神科醫療服務亦需求甚殷。今天各大醫院均設有精神科部門,當中最為人認識的當然要數專為治療精神病人而設的青山醫院,然而老一輩的香港居民,對位於港島上環高街的舊精神病院印象可能更深刻。

早期精神病院猶如監獄

  其實香港早期的醫療架構中,並無治理精神病人的專科,一般本地精神病人會被囚禁於東華醫院當年稱為「癲病房」的暗室,狂暴者更被鎖以鐵鍊;而外籍精神病人則被囚於域多利監房,以待遣返回國。直至1875年,第一座臨時癲人院出現,它設於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現址的一間破屋之內,五年後才遷往西營盤國家醫院。1884年,政府在般咸道現時戴蹸趾康復中心的位置,興建了一座歐籍癲房,而首間為華人而設的癲房則於1891年啟用,位置相鄰,座落於東邊街美沙酮診所現址。1906年,兩所癲房合併,後來成為域多利精神病院。

  域多利精神病院原附屬於國家醫院,直到30年代後期才獨立運作。今天已被改建為社區中心的高街部份。原為國家醫院的護士宿舍,1938年為紓緩精神病院的擠迫情況,才撥作精神病院女病房之用,當時全院共提供84個床位,駐有醫生和護士。雖然名稱由「癲房」改為「病院」,但主要功能仍在於羈留多於治療。據當年的醫生憶述,病人每餐的食物是經過病人倉門的傳菜窗送入,由此可見該病院實質是似監獄多於醫院。

  1948年,受訓於劍橋的精神科醫生葉寶明醫生受聘成為精神病院院長,他引進了現代精神病的概念及療法,加強精神科專業醫護的人手之餘,更配合職業治療及醫院社工等服務,在隨後十年為本地精神健康服務帶來劃時代的轉變,精神病院才真正成為治病之院。

精神科服務現代化

  其實香港早期的醫療架構中,並無治理精神病人的專科,一般本地精神病人會被囚禁於東華醫院當年稱為「癲病房」的暗室,狂暴者更被鎖以鐵鍊;而外籍精神病人則被囚於域多利監房,以待遣返回國。直至1875年,第一座臨時癲人院出現,它設於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現址的一間破屋之內,五年後才遷往西營盤國家醫院。 1884年,政府在般咸道現時戴蹸趾康復中心的位置,興建了一座歐籍癲房,而首間為華人而設的癲房則於1891年啟用,位置相鄰,座落於東邊街美沙酮診所現址。 1906年,兩所癲房合併,後來成為域多利精神病院。

  域多利精神病院原附屬於國家醫院,直到30年代後期才獨立運作。今天已被改建為社區中心的高街部份。原為國家醫院的護士宿舍,1938年為紓緩精神病院的擠迫情況,才撥作精神病院女病房之用,當時全院共提供84個床位,駐有醫生和護士。雖然名稱由「癲房」改為「病院」,但主要功能仍在於羈留多於治療。據當年的醫生憶述,病人每餐的食物是經過病人倉門的傳菜窗送入,由此可見該病院實質是似監獄多於醫院。

  1948年,受訓於劍橋的精神科醫生葉寶明醫生受聘成為精神病院院長,他引進了現代精神病的概念及療法,加強精神科專業醫護的人手之餘,更配合職業治療及醫院社工等服務,在隨後十年為本地精神健康服務帶來劃時代的轉變,精神病院才真正成為治病之院。

精神科服務現代化

  香港戰後人口上升,連帶精神病患者人數亦急增。 1946年間有340人入住精神病院,每日留院治療的平均人數為90人,到1960年已分別上升至1697人及941人,然而全院只有142張病床,兼且在沒有完善的門診設備下,還要應付全年超過8000個門診人次,資源嚴重不足。

  雖然政府早在50年代初已計劃於青山興建一所新的精神病院,但籌建速度卻趕不及需求上升。1957年青山醫院首期落成,率先提供240張病床,但政府明白問題依然嚴重,遂即時改變將床位分階段加至1000個的原定計劃,最終青山醫院於1961年正式開幕時, 1000個床位已完全就緒。為了確保有足夠人手配合醫院的規模,除了從英國聘請擁有相關資歷的男護士來港,政府亦急急將大批見習護士送往英國接受專門訓練,而青山醫院開幕後亦創辦了精神料護士學校,培訓本地護士。

  隨著青山醫院啟用,舊有的域多利精神病院則改用作門診及日間醫院,直至1971年才關閉。雖然60年代起,香港已陸續有其他醫院和診所發展精神科服務,但青山醫院仍然是唯一接收精神科病人入住的醫院,加上按年累積有一定數量的長期住院病人,醫院開幕短短十年又要面對人滿之患。 1970年全院提供1242張病床,但卻住有超過1600名病人,情況一直無法改善,成為社會多年的話題,直至1975年荔枝角精神病醫院啟用才見紓緩。

  50年代興建的青山醫院,在90年代開始分階段重建,如今已發展為一座社區精神健康服務中心。而位於高街的域多利精神病院,經過數十年的荒廢棄置,曾經成為鼎鼎大名的高街鬼屋,其正門部份於1992年被列為古蹟,十年後政府決定將其餘部份拆卸,現在已重建為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簇新的大樓外形,是否配合那保留於下層外圍的維多利亞式古雅石牆和走廊,見仁見智,但這正好展現了香港發展的速度之快,變化之大,叫你咋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