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你有多少常識醫學?

  別以為弄錯了題目,今次分享的正是「常識醫學」 (Common Sense Medicine),而非「醫學常識」。醫學常識大家聽過很多,在看醫生時也會接收到不少醫學常識。又或有病人關注一些醫學問題,希望醫生以其專業知識與經驗來解答。但這些問題不少都是一些「常識問題」,只要以常識、常理、邏輯去作思考推斷,不難找到正確的答案。

  以下用大家都相當熟悉與關注的「高血壓」為例子。醫學常識告訴我們,高血壓會導致冠心病、腦中風等嚴重心腦血管病,所以必須把血壓控制好。但把血壓控制得好之前,我們必先正確理解血壓的高與低。這就是我們的常識醫學。

 例子一:

  有些朋友平常也有自行量度血壓,度數正常也便放心。但往往在頭暈身熱、身體不適時,量度出來的血壓會比平常高出很多!這些情況經常在求診時出現,而量度血壓的醫護人員或會凝重地警告說:「你有高血壓,當心會中風心臟病啊!」

常識問題:我血壓一向都很正常,但今天的血壓卻高了很多。我是患有高血壓嗎?

  答案:每個人的血壓都會波動,隨著身體狀態、情緒波動而起落。真正高血壓患者,是指血壓持續高企不下,無論身體舒服與否,血壓每天都仍然是高高的。如上述的情況,難道那天血壓高了便患有高血壓?

  醫生為病者確診高血壓前,必須考慮病者的血壓是否「持續」過高(持續的定義是最少三個月)。醫生一方面不該漏診一個真正患有高血壓的病者,同時更也不應妄下判斷,單單考慮一次的血壓度數就隨便為病人冠上「高血壓」這長期病患!

例子二:

  另一個愈來愈常見的問題就是「白袍高血壓」。病者已確診患有高血壓,在長期服藥與定期覆診外,也有在家裡定時量度血壓。奇怪的是,在家中的血壓十分正常,但到了診所或醫院覆診時,血壓卻是忽然高了起來!問起病者的感受,有的會說到了診所便特別緊張起來,怎樣也平靜不了;有的說在等候時也沒甚麼,但在「埋位」量度血壓時,卻又立時感到有些不安,結果量度出來的血壓也便高了起來!

  病者有時懷疑家中的「血壓機」有問題,便把家裡的血壓機都一併帶到診所處量度。結果大多數都是連家中的血壓機都量度出一個很高的度數!這證實家裡的血壓機沒有問題,在診所量度出的血壓就是異常地高。

常識問題:我的血壓有問題嗎?今天看的不是平常熟悉的醫生,也不看我家裡的血壓紀錄,就是說我的血壓很高,很危險,要給我多加降血壓藥。我該怎辦呢?

  答案也很清楚了吧!以常識去思考,也知道不應該加藥。萬幸的是醫學研究觀察得出來的實證,也跟常識推斷的結果完全吻合:「白袍高血壓」患者,若果在家裡的血壓能夠維持理想水平,也同樣可以降低其心腦血管病風險,跟沒有患上高血壓的人士無異。相反,若果只根據診所裡「特高」的血壓,就隨便加上額外的降血壓藥,最終只會令病者在家裡時的血壓愈降愈低,令到病者有「體位性低血壓」 (Postural Hypotension) 的不適,更導致跌倒的危險!

例子三:

  血壓波動的情況,在垂垂老矣的長者身上更是十分明顯。例如老人院舍所紀錄的血壓表上,高血壓長者的度數往往是日日不同,有高有低。想到年老長者在院舍裡的生活,該是日日如此,沒有甚麼緊張刺激的事情發生。那為何他們的血壓每天都不同呢?長者的家人或院舍的人員,都會不知該如何處理這些度數。

常識問題:這群高血壓長者,心腦血管病的風險又是否很高呢?

  長者的心腦血管病風險當然是非常之高,就是因為「老年」本身肯定就是最強的風險!長者的血壓波動不平,是因為他們身體各方面的機能退化,難以將血壓控制到平平穩穩。假如今日老人家的血壓理想,你或會對他說:「放心,你的血壓很好!」但明天的血壓發現高了,就對他說:「嘩!你的血壓很高啊!當心會中風啊!」

  今天血壓正常,風險就很低;明天血壓高了,風險就突然變得很高,很危險了嗎?當然不是這樣!這不僅違背了常識,更會把老人家嚇呆呢!

  現今愈來愈多「臨床指引」,有建議醫生依從這些指引,來處理病者的患病風險。指引固然十分重要,因為有助判斷每項臨床決定的對與錯;但指引是死的,坐在面前卻是活生生的病人。若只硬生生將一些臨床指引搬到病者身上,卻不充分考慮每位病者的獨特情況,甚至到了違反常識的地步,那就只會為病者帶來傷害。

  提出「常識醫學」,是因為觀察到現今有愈來愈多違反常識的醫學。以常識去審視醫學,其實也只是最基本、最簡單的要求吧!

關心健康:醫生,唔加藥得唔得呀?

  不知你在小時候給餵食魚油時,會選擇橙味還是原味?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並不富庶,但不少家庭都常備一支腥味濃郁的魚肝油,迫小朋友吞服,以防「軟骨病」。直至現在,小學的常識科也必敎授,維他命D有助促進牙齒及骨骼健康。

維他命D與壽命的關係

  然而,這個連小學生也熟悉的維他命D,近十年間令醫學界像著了魔,投放的研究經費以億萬計。這股浪潮始自十多年前,一些觀察研究發現,血液內維他命D的多寡,和人的壽命扯上關係。簡單地說,若一個人被驗出維他命D水平比一般人低,他會因各種原因比其他人「死快D」,尤其會傾向死於心血管病或各類癌症。

  這一觀察非同小可,因為大部分的維他命D都不是從吃而來,乃從「曬」而得。歐美國家的冬季日短夜長,而現代人又常被困辦公室,足不出戶,這一課題怎不令西方醫學界窮追猛打,以求真相?

  就以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為例,一併刊登了兩篇關於維他命D的報告。第一篇文獻收納了73分觀察報告和22分隨機對照研究。觀察報告涉及85萬不同國籍的人(多為歐洲、北美地區),跟進年期由3個月至長達29年之久。結論是維他命D水平最低、包尾三分一的群組,相對於維他命D水平最高、排頭三分一的另一組別,總死亡率會高出35%,而心血管病致死的機會高出35%,死於各類癌病的機會則高出40%。換句話說,驗出體內維他命D水平低,是一種警號。

  但在此要補充,抽血驗維他命D,在其他國家有痛苦的經驗。以澳洲為例,政府花在資助國民驗維他命D的金額,由2000年的100多萬升至2012年的1億4千萬澳元,所花的錢是否物有所值,尚待實證支持。澳洲家庭醫學(Australian Family Physician)有文章詳論驗維他命D的重要資料,免得當地前線醫生盲目跟風,濫差使病人驗血及濫開維他命D丸。

不是從維他命丸而來

  既然維他命D不足已被證實和心臟病、癌病有關係,是一種警號,服用維他命D不就可解決問題了嗎?那有「濫用」維他命D補充藥之理?

  要知道「有關係」不代表有「因果關係」。如前所述,絕大部分的維他命D並非由食物攝取,而是靠人體的皮膚,在日光中的UVB照射下,以膽固醇為原料,自行製造出來,供腸道吸收鈣質,及作其他林林總總之用。

  試想一個體弱多病、行動不便甚至長期臥床的病人,體內的維他命D會是多或少呢?答案當然是少。維他命D處於低水平,可以是身體狀態不佳的指標,是其他如心臟病、中了風或患了癌病之後的後果,而不是因維他命D不足而引起病來。這推論是觀察研究常會「倒果為因」之一例。

  因此,更令人信服的研究,是隨機對照試驗,處方維他命D丸給一組人,另外一個相若的組別則不服藥,或只服安慰劑。上述英國醫學期刊的報告,正綜合了22個試驗,涉及3萬多人的隨機對照試驗。結果實驗證明,用不用維他命D作補充劑,對兩組人的死亡率沒有分別。

  如此看來,維他命D水平低固然是不好,但解決的辦法不是去藥房,買來一樽樽的維他命丸;而是改變生活習慣,多接觸陽光,好自行製造多點維他命D!

何謂足夠的陽光?

  一星期三次,每次30分鐘,讓臉部和前臂被戶外陽光直接照射,便能讓皮膚吸收足夠UVB,製造維他命D。由窗門側射入的陽光,大打了折扣,可是不算數的。在歐美國家,皮膚癌較普遍,人們都視太陽油為防癌必備用品。然而,越是優質的太陽油,越會把有用的紫外線擋得密不透「光」,因此那30分鐘時段是應該不塗太陽油的。若女士怕臉上長雀斑,可戴帽子並以穿短褲或及膝褲取代臉部被太陽直曬。

  以上的提議並非金科玉律,只是大概提議,一般原則是膚色較白的曬短一點時間已足夠,膚色較深的可在日光下逗留多一會。總的來說,就是別長時間在室內坐著不動,應以平常心多作戶外活動,日光猛時(如正午時分)不超過30分鐘便為合宜。

關心健康:保健產品,「可能有效!」

  已經正式全面執行的《2012年商品說明 (不良營商手法)修訂條例》,為各種「商品」與「服務」的宣傳作進一步的規範,限制各種失實的宣傳手法,更好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注意「或」與「可能」

  市面的廣告宣傳,馬上就出現了改變。最明顯的是多了很多「或」與「可能」這些字眼出現在廣告之中,而在各種保健產品的宣傳之內就更常見。以往的說法通常是:「臨床研究證實,本產品可以預防心臟病/癌症。」但在新條例實施後,現在見到的字眼,就會改成為「或有助預防心臟病」、「可能預防癌症」等等。

  同樣的產品,以同樣的研究提供證據,在條例實施之後,兩者的效果可有分別嗎?這些產品宣傳都以「臨床研究」作賣點,那更要問清楚這些「臨床研究」到底有多可信可靠呢?

  某產品聲稱「或有效」降低膽固醇和預防心臟病,是在實驗研究中,參與者的膽固醇水平在服用產品之後真的降低了些。而較低的膽固醇則會降低患上心臟病的風險,那麼宣傳產品時,便可以「推斷」這產品可「預防心臟病」。而某產品在「白老鼠」身上的動物研究,發現有降低「游離基」(Free Radicals)的功效;因游離基是致癌的物質,那麼便聲稱這產品「可能」有效防癌!

  某些生產者或銷售商也許有自知之明,知道宣傳中陳述的「功效」有多可靠,便只好先在宣傳上改變用字,以「或有效」,「可能」等含糊表達,藉此避免觸及新法例中「虛假陳述」、「選擇性遺漏」等指控,以求自保。

甚麼是臨床實效

  其實這樣的推斷與估計,對於認定產品的臨床實效,只是「十劃都未一撇」!首先,這些研究到底是否有足夠與合適的參加者,有充分的跟進時間(對預防一些重症,研究往往需要三至五年的跟進才具有效的說服力)。其次,研究本身的範格質素,可能全部成疑。在臨床研究上,如果只是在一些「替代指標」(Surrogate Marker:如降低膽固醇/游離基)上有效,便推斷這產品在實際的「臨床終點」(Clinical Endpoint:如較低心臟病或癌症的死亡率)上有效,其實是「亂估」,是「過度推斷」的思考邏輯謬誤。

  研究治療方法在預防疾病上的效力,需要以「隨機對照測試」邀請病人參與。透過隨機分到「治療組」與「對照組」,無論是「研究治療」與「對照治療」,都必須通過嚴格的範格才算有效。在評估結果時,參與者與研究人員兩者都必須是「盲目的」,即是不知道正在服用該產品的對象是「研究治療」還是「對照治療」,才算是正確無偏。但要觀察出實際有用的臨床終點結果,卻往往需要數以年計,更需要在正式研究結束後持續跟進參與者,偵查是否有意料之外的結果或副作用。

細心解讀研究結果

  好了,就算做足了以上的一切,是否就能肯定了產品/藥物的療效呢?其實要考慮的還有更多!首先是「利益衝突」。如果研究完全掌握在開發者手上,而成功研製一種新藥會為他帶來巨大利益時,總要考慮當中有鑽空子的可能吧?近年有一降膽固醇藥,進行的大型研究完全在藥廠的控制之下,而在發表成效時則巧立名目,在一些較次要的臨床終點項目上證實該藥的成效,但原來在最重要的「死亡率」,卻比「安慰劑」還要差!

  還要說的是,若果有藥廠的新藥,在一些研究證實有效,而在另一些研究卻發現無效,那會怎麼辦呢!照實發表?還是只大肆宣傳那些證實有效的研究結果,卻將那些發現無效的放到櫃底,叫它永遠不見天日!這更是值得關注的「發表偏誤」(Publication Bias)。

  若果研究是正正經經,獨立和無偏見地進行,但有些證明有用,有些卻發現無效,那又該如何分析呢?近年的例子就是以「前列腺特異抗體」(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作普查篩選,到底能否降低男士因前列腺癌的死亡率呢?有大型研究證明有效,建議為所有適齡男士做普查;同時亦有大型研究否定普查的功效,建議不應為無恙的男士作檢查。該驗還是不該驗?至今仍然是莫衷一是。

  更高層次的研究有「薈萃分析」(Meta-analysis)與「系統性評論」(Systematic Review),就是集中所有相關的研究結果作分析,以求得出更準確有力的證明。但當一切資料都清楚無誤,仍有最後的問題,就是這治療又是否適用呢?任何藥物或保健品,必須考慮「適用性」(Applicability)的問題。

  所以最終要考慮的,還是這些藥物或保健品是否「適合個人」(Individualized)的選擇,而這也是另一種大學問。

關心健康:發福,不是福!

  近期電視有一句宣傳語句:「現在沒有,將來一定會有。 」打趣地想到:「是指『肚腩』嗎?」這似乎是個事實。不少人成就愈大,聚積財富愈多,身體的重量也愈見增多。中年人士體重日漸增長,正是都市人極常見的現象。

  若遇見一位很久不見的中年朋友變得瘦了,我們可能會擔憂他是否患上重病,甚至是生Cancer(癌症);相反,當發現朋友長胖了,卻會笑稱他是「發福」,說起來似乎是件好事。但可有細想,發福真的是「福」嗎?

  不少人對自己發福的情況不大理會,或者故意視而不見,事實上過分關注或完全忽視體重問題的大有人在。那體重是否有客觀的標準呢?其中最常用的就是以「體重指標」來計算。計算很簡單,就是以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體重指標=體重(公斤)/身高2(米)】亞洲人的理想指數為18.5至23;23至25為超重;高於25已屬肥胖。這是個相當嚴格的標準,當你一經計算,可能會驚覺自己已到達了超重/肥胖的類別。

  另一個較為簡單的指標,便是量度「腰圍」。腰間是指腰中間最闊的「水泡」位。男性腰圍達90厘米(約36吋)、女性腰圍達80厘米(約32吋),便是「中央肥胖」。請注意,腰圍並非褲子的「褲頭」。因為當閣下仍能努力地將34吋的褲頭扣上時,你的「腰圍」可能已經達到38吋的中央肥胖了。更簡單的說,若腰間出現了「士啤軚」,極可能已經是超重/肥胖了。

  說來說去,就是希望大家及早發現,並努力改善超重/肥胖這個都市人的重要隱疾。現今有一個奇怪現象,就是社會和個人在愈來愈重視健康的同時,大眾對肥胖的問題卻像視而不見,容許它持續下去。若我們屬超重肥胖,可真的要問問自己,到底有正視過它嗎?

  理想體重的人,患病的風險為最低;超重/肥胖的人,患上各類疾病的風險則明顯上升。肥胖者患上二型糖尿病、血脂異常、睡覺窒息症的相對風險,比起體重理想的人,高出超過三倍。冠心病、高血壓、膝關節退化病的相對風險則高出兩至三倍。某些癌症如大腸癌、乳癌,肥胖人士的風險亦高出一至兩倍。相反,在改善肥胖問題之後,各種病患的風險亦會減低,就連已有的病情也能改善。

導致肥胖的原因,其實大家都知。都市生活物資豐富,飲食從來不缺;但正因為隨手可得,就更不懂珍惜,無論在家裡吃飯或出外用膳,預備的食物總是比所需的多。多有多吃,吃進肚子的便已會超出所需。若有食物餘下,卻又想到不要浪費,便在吃飽後繼續將食物掃光。而且人到中年,生活壓力可能太大,應酬又多,對飲食享樂便額外寬容。好好享受美食,不時更會到自助餐廳「食餐勁」,已是不少都市人習以為常的事,卻也是日漸長胖的原因。

  也許空餘時間實在太少,也許做運動實在太辛苦,不少人怎樣也提不起勁去開始運動。由於都市的交通便利,辛勞一天之後已經太疲倦,於是就連步行這最基本的運動也少得很。最終在「入口過多、出口過少」的不平衡情況下,體重便日漸增加。也許改變現實太艱難,接受現實便是個最佳選擇。於是對於中年人士的超重肥胖,大家喜歡以「發福」、「成熟」、「穩重」等形容詞去美化它。但如此自欺欺人,最終受苦的恐怕還是自己。

  曾經問過不只一位中年發福的朋友,有否想過要去改善體重,他們都可以說出無數個做不到的理由。若問他們在二十年前的身型體重是否如現在一樣,則大部分都會回答說:「可不是,那時fit得多呢!只不過這些年來……」要改變這個狀況,真是一件難事。正因為肥胖是後天習慣所做成,要重新改正回轉它,就必須糾正習慣,只要有意志和恆心,一定有機會做到!

  真正有效的方法,不是甚麼減肥藥物或甚麼速效減肥餐單,而是切實地控制飲食,和恆常充足的運動量。更先決的,是要為自己找個坐言起行的原因。或許是為了幼小兒女著想、或許是不想中風以後要別人照顧、或許是不希望要服用各種慢性疾病的藥物、又或者是希望可以再次穿起那件不合身的衫褲…… 立定決心去減肥的原因,每個人都可以不同,但一定不是家人或醫生強加給你的。我們必定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原因,才能有切實行動的可能。

  控制好體重,反映出自制、節約、珍惜、積極、自重等素質,而最終也就是自己的健康得益,得到真的福分。

關心健康:如何選、如何揀?

  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昇,大眾對健康的關注自是有增無減。

  加上資訊的發達及日益商業化的社會,市場上便出現了琳瑯滿目的「健康產品」。 大家都希望找到一些適合自己的產品,以求改善健康,預防疾病。

  但當我們面對著店舖內五花八門的健康產品專櫃時,又應如何選、如何揀呢?
(先為本文所討論的健康產品下定義:標明其有效成分,無需處方,不屬藥物法例所管轄的產品。 因筆者本身之局限,中成藥、食療、及有效成分不明的產品不在討論之列。)

在選擇健康產品時,可留意以下數點:

  1. 健康產品大致可分為「廣泛補充類」及「專門功效類」。前者是各種維他命、礦物質、微養分的不同組合,所稱的益處為補充日常所需,預防衰老、心腦血管病或癌症等。後者則含特定的成分,專門針對預防或治療某種獨特的病患。例子如葡萄糖胺 (Glucosamine)可護理關節、月見草油(Evening Primrose Oil)可紓緩經前不適、銀杏葉(Ginkgo Biloba)可增強記憶力、貫葉連翹(St.John’s Wort)可改善情緒等等。大家應首先清楚自己大致所需,到底是「廣泛類」還是「專門類」的產品。
  2. 健康產品通常都聲稱「成分天然」,並強調其安全性。 這大致上都是正確的。 但若服用過量,特別是一些脂溶性維他命(即A、 D、 E、 K類),仍有副作用的可能。若是患有長期病患或長期服用藥物者,則更應弄清楚可能的影響及藥物的相互作用,以求可更安心服用。
  3. 很多健康產品在宣傳時,都舉出不少「科學證據」,如抗氧化、對抗游離基、抗炎、改善微循環等等。某些宣傳,驟眼看來,就像科學研究報告一樣,叫普羅大眾更加相信其所聲稱的療效。
  4. 然而,必需留意的是,即使產品聲稱的科學證據為真確,卻絕不能將此直接引申為具有實際的臨床療效。若要證實其真正效用,就必需通過嚴格的「臨床研究」來證明。
  5. 即使某產品聲稱經由臨床研究證實其功效,大家都必需清楚,臨床研究的質素也可以極為參差。質素差跟質素高的臨床研究,可以有完全相反的結論。 事實上,如「維他命C預防及治療傷風感冒」、「奥米加3脂肪酸預防及治療心血管病」、「葡萄糖胺治療退化性關節病」、「銀杏葉預防老年性痴呆症」等臨床功效,在醫學文獻中已有不少獨立、嚴謹、高質素的評估仔細地分析過。 而絕大多數健康產品的成效,嚴格分析後的結論卻是「沒有足夠資料支持其效用」、「沒有清楚的證據證明其用途」、「未確定的」。故此,產品即使用「臨床研究」來宣傳其功效,亦實在不應隨便輕信。
  6. 最重要的就是,當你在選擇健康產品時,到底抱有甚麼期望?是為了強健身體,預防疾病?還是在身體出現問題時,自己先當醫生,找些產品來試一下?或是有親戚好友,試過某產品後叫好,而介紹給別人使用呢?

  在選擇「廣泛補充類」產品前,可先回顧自己的飲食是否均衡呢?若有魚有肉有果有菜,分量充足,身體是否仍需要額外的補充呢?而在選擇「專門功效類」時,則應清楚到底是否真正「對症下藥」?若身體真的不適時,是應找些健康產品來自行醫治,還是應找自己信任的醫生看個清楚明白呢?

  健康的生活才是健康的最佳保證。可惜對不少都市人來說,這似乎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至於是否單靠服用健康產品便能得到健康,相信最佳的造法應該好像產品招紙上所說:請向你的醫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