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男性型脫髮

  波波是30歲出頭的年輕人,事業剛剛起步,因為長時間投入工作,常常挨更抵夜。這天他滿面憂愁的到來說:「醫生,我發現自己的頭髮越來越稀疏,這一年來脫髮的速度好像比以前厲害。看來我可能會跟我爸爸一樣,他中年時就開始禿頭了。我可能會比他還要早,怎麼算呢?我還未拍拖呢!」

  同樣的問題也許亦在困擾你,或者是你的親友。其實脫髮問題十分普遍,研究顯示,五十歲以上的男士,超過一半或多或少有不同程度的脫髮問題。

  很多人以為男士脫髮是遺傳註定,沒有方法醫治。但隨著醫學的進步,我們對男士脫髮有更多的瞭解,也有新的治療方法。

  在解答脫髮的問題以前,先讓我們認識一下頭髮的生長。

頭髮的生長周期

  每個人大約有12萬至15萬條頭髮,大部分都處於生長期。在生長期裡,頭髮每個月以大約一厘米(1cm)的速度生長。由於頭髮的生長期有別於身體其他毛髮的生長期,可以持續長達2至6年。所以頭髮可以長得很長,成為一頭秀髮。男性鬍子的生長也跟頭髮差不多。

  至於身體其他的毛髮,包括眉毛、眼睫毛,一般生長期只有大約一個月,便會進入靜止期,所以不會長的太長。

  人類的頭髮與毛髮,它們並不會同步生長。一般來說,頭髮大部分都在活躍生長期中,約85-90%, 有些則處於靜止期中,約佔3%。靜止期一般維持兩至三周;其他的會處於脫落期,約佔10-15%。脫落期一般維持約三個月。脫落期過後,新的頭髮便會從毛囊中長出來,頭髮再次進入活躍的生長期,這樣,一個新的生長周期又重新開始了。

  正因為我們的頭髮不會同時進入脫落期,也不會像一些動物一樣,有季節性的生長或脫落的周期。

脫髮的成因

  大部分的男士脫髮是和家族遺傳有關,例如父親有脫髮問題,兒子脫髮的機會便會大增。

  其他的原因也可以或多或少引起脫髮,例如:壓力大或情緒受壓、營養不良或過度偏食、身體疾病、 懷孕生產、經常暴晒太陽、長期染髮及電髮,甚至長期過緊地紮起髮辮,這些都會對頭髮的髮囊有一定的影響。

  但是最常見,也是最令人困擾的,要算是典型的「男性型脫髮」。男性型脫髮,嚴重的可以很早開始,有些還不到二十歲,便有雙額髮線上升,頭頂頭髮開始變得稀疏的情況。

  科學研究顯示,男性型脫髮是由於頭頂頭髮的髮囊比較敏感,容易受身體的一種男性賀爾蒙的影響。這種男性荷爾蒙叫二氫睪酮 (Dihydro-testosterone DHT),雖然它在血液中往往屬於正常水平, 但對於比較敏感的髮囊來說,二氫睪酮若是過盛了, 就會導致髮囊萎縮,提早出現脫髮的現象。

脫髮的醫治

  坊間有不同減少脫髮的產品, 包括營養素,防脫髮洗頭水等等,一般來說,它們的效果都是強差人意,並不理想。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心情開朗、足夠休息、足夠營養、避免偏食、減少染髮及電髮和避免長時間暴晒太陽等等,對髮囊的健康都有一定的幫助。

  若你有脫髮的困擾,不妨向醫生請教一下。藥物的治療一般效果比較好。

  其中最有效的, 要算抑制二氫睪酮的藥物,例如非那雄胺(Finasteride)。這藥物只適合男士使用。一般用藥半年後,效果會比較明顯。但要維持髮囊的健康,則需要繼續長期使用此藥,以減少二氫睪酮的水平。

  另外,也有用在頭皮上的外用藥物,例如米諾地爾(Minoxidil), 它也可以令頭髮重生。這藥物沒有性別之分,只要有脫髮的問題,無論男女,都可以合用。

  病向淺中醫,就算是脫髮也是一樣。要是等到髮囊都已經完全萎縮以後,就甚麼藥都不能將髮囊挽回了。到時只能用植髮的手術方法,將頭顱後面位置的頭髮,一束束的移到頭頂去。或是其他非手術的掩飾方法,例如織髮,假髮等等。如果不想這樣,我們就要愛惜頭髮。

關心健康:係咪身痕?

  醫生,我的孩子皮膚痕癢,晚上睡不到!還有,我家公從前沒有甚麼皮膚問題,但年紀大了以後,也有皮膚痕癢。我從藥房買了止痕藥膏,都沒有甚麼效果。家裡老幼皮膚都不好,怎麼辦?

  皮膚是我們身體與外界接觸的一個重要防護層,它保持我們的體溫,天氣熱時也可散熱。皮膚裡還有上億的神經末梢,讓我們感受到不同東西的質感、溫度。但當皮膚受到某些刺激時,她也會給我們痕癢的感覺。刺激皮膚痕癢有不同的原因,要解決皮膚痕癢的困擾,我們需要對症處理。讓我們談談一般常見的皮膚問題吧!

特應性濕疹

  小孩子最常見皮膚毛病就是濕疹,又名「特應性濕疹」。濕疹是一種皮炎,濕疹皮膚缺乏油脂,防護能力不足,造成過分乾燥,往往產生痕癢的感覺。要控制濕疹,每天要常常塗上保濕潤膚膏,避免使用含肥皂的梘液,有時醫生會處方含類固醇的藥膏控制皮炎。皮膚若發炎厲害,甚至要加上抗生素。抗組織胺的藥物也可以減少痕癢的感覺。有時候,某些潤膚膏中的香料可能引起皮膚敏感,所以最好選擇沒有香料的潤膚膏。很多家長為了幫助治療孩子的濕疹,常常把濕疹發作歸咎於他們能聯想得到的某些食物;但其實研究顯示,濕疹和小孩子的飲食並沒有特定的關係。

  老人家的皮膚缺乏油脂,容易乾燥,也常常會引起難當的痕癢感覺,有時候也會出現紅疹。這也是濕疹的一種。它的治療跟小孩子的濕疹的治療相近,同樣需常常塗上大量的保濕潤膚膏和避免含肥皂的梘液。有時候患者也需要按醫生吩咐使用其他的藥物,以控制皮膚痕癢的症狀。

真菌感染

  另外一個常見的皮膚問題,就是真菌感染,也叫「癬」。真菌其實像細菌一樣,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但它一般不容易在皮膚上駐足生長。但長期溫暖有汗濕的皮膚,特別容易讓真菌感染。故此真菌最常感染的部位,就是腳趾之間的皮膚,這就是我們俗稱的「香港腳」;另外一個常見的地方就是大腿之間的股溝。受真菌感染的皮膚也會產生痕癢的感覺,但一般只要使用抗真菌的藥膏或口服藥,便可以把問題解決。

  牛皮癬也是常見的皮膚病,它其實不是真菌感染,不是一般所說的「癬」。牛皮癬的成因,是由於自體免疫系統的失調,導致局部皮膚生長過速,增厚了的皮屑不斷脫落,所以它也稱為「銀屑病」。牛皮癬沒有傳染性,一般可用藥物治療和控制。牛皮癬的患者要避免煙酒,減少生活壓力,並要多見陽光,這都對患上牛皮癬的皮膚有幫助。

風疹和疥瘡

  風疹,也稱「蕁麻疹」,是一種因敏感而起的皮膚疹。它是一塊塊紅色突起的紅疹,令人非常痕癢,甚至叫人癢得不能入睡。有食物敏感、海鮮敏感,或是藥物敏感的人,大多數出現的都是風疹。它一般病發幾天就會慢慢退下來。抗敏感的藥可以有效地幫助控制和清除風疹和風疹所帶來的痕癢。風疹最重要的是避免再次接觸會導致敏感的東西、食物或藥物。

  另外一個沒有那麼常見,但會引起非常痕癢的皮膚病,就是疥瘡。疥瘡是由一種很細小的蟎所引起,肉眼看不到,可經近距離傳染。因為它有傳染性,同住的人往往都一同受到感染,也要一併接受治療。疥瘡可以感染小孩子和成年人。疥瘡會引起皮膚上出現非常痕癢的紅疹。患者需經醫生診斷,並處方藥物治療。

  此外,其他特別的病症,如長期慢性腎病的病人和肝病病人,因為身體內尿素、黃疸素的積聚,也會引起皮膚痕癢的情況。所以皮膚痕癢也可能跟身體其他的系統機能有關,醫生有時候會建議作驗血的檢查,幫助診斷。

  現在時值秋冬,天氣乾燥。皮膚在這季節裡會失去較多的油脂和水分,容易變得乾燥痕癢。可以多用保濕的潤膚膏來護理皮膚,並少用含肥皂的梘液。油性的潤膚膏,保濕能力比較強,保護皮膚的能力比以水性為主的潤膚膏優越。 若皮膚乾燥的情況比較厲害,可選擇油性的潤膚膏。

  如果你的皮膚容易敏感,選用皮膚產品時要特別小心,因皮膚產品裡的香料、穩定劑等等的成分有時候會引起皮膚敏感。另外,平常多注意皮膚的衛生,不跟其他人共用毛巾和衣服鞋襪,天熱的季節裡留意保持身體清爽,這都對皮膚的健康有莫大的益處。

  皮膚痕癢有很多不同的原因。皮膚問題十分常見,如果你有皮膚的問題,可請教你的家庭醫生。他會為你的情況作出診斷,並提供治療的方案。

關心健康:身體安檢

  踏入中年的張先生,一天來到診所詢問說:「醫生,我見過某公司的宣傳,有原價$6,999的男士體檢鑽石套餐和$4,999的黃金套餐,但我不知道自己應該驗些甚麼?是否樣樣都驗就萬無一失?」

  預防勝於治療,踏入中年的人士,有定期檢查身體的習慣當然是好現象。事實上,適當的身體檢查,可以幫助找出隱藏的危機因素,對於預防慢性疾病,尤其重要。可是體檢只能反映身體當下的狀況,如果生活上的危險因素沒有改變,例如不正常的飲食習慣,檢查報告不單不能保障健康,反而給人錯誤的安全感。相反,驗身也可能帶來不必要的憂慮,小小的「不正常」,也可以引起情緒困擾。

  另外,我們必須改變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樣樣都去驗。其實,正確的體檢是要「度身訂做」的,就是按個人的健康狀況、生活和飲食習慣並家族病史等,針對需要而進行,這樣才能更準確地評估身體狀況。所以,在驗身之前,宜先請教你的家庭醫生,才考慮合適的身體檢查。別以為這樣就等於要花更多的錢,相反,做一個適合自己的體檢,往往比「套餐」式檢查便宜,而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得到最大的效益。

  以下讓我們討論一些常見疾病的危險因素、預防的方法和適當的體檢吧!

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和中風其實都是和血管有關的疾病,統稱「心血管疾病」。冠心病是由於心臟血管因膽固醇的積聚收窄而形成。收窄的血管若然突然閉塞,就是「心臟病發」。同樣的情況若發生在大腦的血管裡,便是「中風」。研究顯示,這類疾病的危險因素相若,就是吸煙、肥胖、高血壓、高膽固醇。所以,量血壓、驗血糖血脂、控制體重,都是預防心血管病不可或缺的一環。

糖尿病

  糖尿病一般是中年以後出現的機會較高,但也會出現在年輕人身上。除了家族因素以外,主要的危險因素是身體肥胖、缺乏運動、飲食不健康,這些都增加糖尿病的風險。所以多做運動,注意體重,減少肥膩的食物和甜食,增加食用蔬果,都能減少罹患糖尿病的機會。如果有高危因素的人士,應該考慮早點作定期檢查。若沒有高危因素,專家認為, 45歲以上人士也應考慮作抽血檢查。

癌症

  癌症的成因比較複雜,基因、環境、飲食等等因素都有關係。其中吸煙者特別容易患上肺癌,戒煙就是預防肺癌的最好方法。

  飲食中過多紅肉、缺乏蔬果,也會增加大腸癌的機會,故此改變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有助減少大腸癌的機會。現在歐美的專家建議50歲以上人士每年做大便隱血檢查、或者是5年做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又或10年一次大腸鏡檢查。至於那一種檢查適合自己,要視乎你自己和家族的病史,應該諮詢你的家庭醫生。

  乳癌的基因因素比較強。女性平常洗澡的時候,要留意一下自己的乳房,若發現不尋常的硬塊,便應請教家庭醫生。踏入50歲到75歲期間,應該經家庭醫生安排,每兩年作一次乳房X–光做影。

  子宮頸癌跟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 感染有關,現在有預防這病毒的疫苗,女士在接觸到這病毒以前接種疫苗,可有效預防子宮頸癌。從開始性行為以後3年起、或是21歲開始,應定期請醫生作子宮頸細胞沫片檢查,最少3年一次。

  肝癌主要跟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有關。乙型肝炎在中國人中比較普遍,市民應先做乙型肝炎測試,如沒有抗體,便應注射乙型肝炎疫苗作預防。如發現有乙型肝炎病毒,醫生會安排定期驗血和照肝臟超聲波。此外,酗酒可引起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

  鼻咽癌有很強的遺傳因素,也跟EBV病毒有關。如果有家庭成員患有鼻咽癌,應該至少每三年一次抽血驗EBV病毒抗體和做鼻咽窺鏡檢查。

  此外,資料顯示,過分肥胖可增加患癌症的風險,所以控制體重,也可減少患癌的機會。

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十分普遍,一般發生在更年期以後的女性,和年紀大的男性身上。骨質疏鬆者容易因跌倒而骨折。除了年紀以外、危險因素包括吸煙、酗酒、早更年期、體格細小、家族病史、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等等。平常注意多吃高鈣食品,多運動,能減少骨質的流失。若沒有家族病史或其他危險因素,一般女士到了65歲便應作骨質密度的檢查。

  以上所說的,除了適當的體檢以外,保障身體健康的秘訣,在於良好的飲食習慣,注意運動,戒掉不良的煙酒嗜好,保持心境開朗。我們的身體實在是一個奇妙構造,從內到外,都是上天精密的設計,生命由一個胚胎細胞開始,就此慢慢生長發展。讓我們都懂得尊重、珍惜和愛護自己的身體,享受上天所賜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