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直說:一頓晚餐

  這些年來,處理的大多是出生入死(那是指病人)的個案,真的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空間憶記往事。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萬千紅霞扶落日,我從病房裡仰首外望,窗外的景緻美極了。夕陽餘暉散落在紅紅綠綠的貨櫃上,灑得滿地一片片起格的金黃。我敢告訴你,這絕對是當年醫院十大美景之一。我的元神定了,忘卻其他同事已愉快下班,我是獨留工作的啊!

  未幾,我這副心情瞬即被打擾。急症室送來一個名叫小妮的十來歲妺妹。她面色蒼白,就算以我全無行醫經驗的實習小醫也曉得她貧血極了。血色素報告正如所料,隨後的工作就是忙於配血和輸血。過了兩天,診斷回來了,小妮患的是白血病。後來的骨髓檢查也確證無誤。那時我們的內科兼任腫瘤科的工作,從開藥到下藥,皆是內科醫生的範疇。我們當小兵的,當然是負責調較毒藥的位份。

  在這裡要提一提,那一個年代職業安全意識並不普及。我們都知道預備化療藥物是需要在完善抽風系統下才可進行,不然的話,醫護人員會吸入氣化了的化療藥物而對身體構成傷害。但是作為一個剛出來懸壺濟世的小醫來說,犧牲一點小我而可為小妮施予適切的治療,直是微不足道。

  跟著的療程,對小妮當然是一次又一次的折磨!她咬緊牙關地熬過。轉眼一年,她由形憔骨瘦的樣子頓變回一個美人胚子,曾參與其中的醫者(當然包括我),都無一不感到欣慰,往後數年的隨診,小妮的血指數沒有半點復發的跡象。在醫學的角度而言,小妮可說是痊癒了。

  這時我已完成內科專科考試。像小妮這樣子的妹妹,已有好幾個了。說實話,當時相若資歷的同袍,恍如女童院的主持,旗下有不少妹妹,有些「回頭是岸」,恢復健康生活,有些卻永遠失去,不再見面!

  時間消逝,幾年裡沒有再見到小妮,幸好每年她均傳來聖誕賀咭,及後還有她的婚訊,真教人感到喜悅!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一位建築師,言談間說到他的太太,竟是小妮。他二話不說地便邀請我到他家飯聚,因小妮做得一手好菜。

  簡樸的家居設計洋溢著建築師獨特的風格,白色的飯桌上擺上別緻的燭座。燭光掩映下,女主人端上熱哄哄剛焗起的牛扒,笑言中來縈繞著他倆的笑靨,幸福之情迎面而來!

  一天早上,病房裡又看見另外一位妹妹,我身上的白袍迎風飄起,在陽光的照射下,雪白的背景泛回那一頓晚餐的情懷。

原來,快樂是建築在別人的幸福上!

醫心直說:加多一點點

  在內科部工作差不多有二十年了,發現人的生命顯得最軟弱的一刻,往往是要面對不治之症的時候。這是因為死亡帶來的威脅,不單傷害人的身體,更拆毀人的心靈,而受害者除了病人外,他們的家屬甚至是醫護人員亦難免受累。以下的兩個經歷,讓我知道護理人的心靈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信仰給我的使命。

  在03年「沙士」發生的時候,我完成照顧「沙士」病人的工作,接著的任務就是帶領及訓練護士開辦「感染監控病房」。當時眾多被調派來受訓的護士中,其中一位護士接到被調派消息後,便在辦公的地方歇斯底里地嚎哭,嚷著要死,使在場的同事及院牧都束手無策。最後她要求與我會面。我們一見面她便哭訴害怕在感染病房工作,要求我放過她,讓她有「特權」不用在感染監控病房工作。當時我心裡有感動要幫助她建立勝過恐懼的力量。於是我告訴她,我曾患過癌症,智慧和膽量都有限,也是一位弱者,但因我相信耶穌,因此願意接受照顧「沙士」病人的使命。

  實戰經驗告訴我,在毫無妙策良方之下,一個微小的服侍,一句親切的問候,一個關懷的眼神,了解人的需要,不論是同事或是病人與家人的需要,願意溝通慰問,及在背後為他們祝福祈禱,這樣就能幫助病人有力量面對疾病帶來的傷害。因此以愛行事,加上適切的訓練就是我們護理工作的最佳裝備、保護和動力。結果這位護士終於願意接受任命,不但如此,任期結束後她更主動要求進到深切治療部,好讓她能照顧受感染的病人。

  另一個經歷是和病人有關。林太是一位新移民,在港沒有親友,丈夫老弱多病,女兒不受管教,幼子仍在求學,一家靠綜援過活。林伯因為病情反覆,已失去求生的意志,甚至要求主診醫生在他心臟停頓時不要施救。有一日,醫生約見林太解釋情況,但這個訊息卻把林太嚇至魂飛魄散,她滿面淚容向我們哭訴她不能失去她唯一的依靠,因她實在無法一人獨力承擔家庭及經濟的擔子。這時負面的思想及意念佔據了林太的心靈,任何安慰和鼓勵的說話她都聽不入耳,只是一心求死。

  我扶她進入會客室,並囑咐同事幫忙聯絡可協助林太的社工和院牧,然後陪伴她和遞上紙巾。我感謝同事們能與我同心,很快便把林太的兒子帶到她面前,並為他們預備飲用水。隨後院牧及醫務社工都先後到達提供援助,讓林太身、心的壓力得到紓緩。最後林太願意放棄獨自面對困難,接受我們與她同行,亦體諒林伯的意願。

  這些經歷讓我體會到醫療科技和知識其實都很有限,而醫護人員能夠掌握和給予病人的也不多;但若我們心中有愛,能夠付出及所產生的動力和果效,卻是難以估計的。

醫心直說:要學懂珍惜和感恩

  「等,寂寞到夜深,夜已漸 …」收音機傳來陳百強的歌聲。陳百強是一位我十分喜愛的歌星,他容貌俊朗,歌聲悅耳,能作曲、填詞,在八十年代風靡萬千少女,即使是少年時的我亦被他迷住了。現在每次聽他的歌,都會勾起少年時的回憶。

  據報紙和雜誌的報導,這位多才多藝、屢奪殊榮的歌星,卻因歌唱事業發展未如理想,情緒低落服食過量藥物引致昏迷,最終離開世界。在沉醉於陳百強歌聲的同時,我亦不禁為他感到惋惜。

  為甚麼我們常常會身在福中不知福,沒有學會懂得珍惜所有,心存感恩地生活。認識一對夫婦,結婚後好幾年都沒有小朋友,他們心急如焚,四出尋求良方。經過多次治療,太太終於成功懷孕,並生了一個可愛的BB女。正當我懷著開心愉快的心情去恭喜他們時,竟然碰了一鼻子灰。他們彷彿已忘記了當年如何渴望能有BB,到現在真的有了BB,他們竟埋怨BB不是男孩子!或許他們真的很喜歡男孩子,又或許他們受到家庭的壓力,要生一個男BB,但他們已比許多不育的夫婦幸運,因為即使最先進的科技亦不能保證能夠成功生育。當時,我腦海中閃起一句歌詞,「誰會珍惜,當你還擁有」。他們本應享受孩子帶來的喜悅,如今卻自添愁苦。

  在這個追求卓越,力臻完美的世代中,我們不自覺地將眼光只放在自己做不好和缺乏的地方;再加上一些貪心,一些憂心,往往對於已取得的成果和福份視而不見。這樣發展下去,甚至會變得事事挑剔,尖酸刻薄;亦會過份無止境的追求,而不斷加添壓力,最終將自己逼向死角。都巿人很多的病徵如頭痛、心跳、疲倦、失眠等等都是在巨大的壓力下形成。在我接觸過的病人中,有不少也是典型的壓力一族,而這些壓力卻又是大部份由自己造成的,他們即使服了藥得到暫時的紓緩,但因為沒有明白和解決核心的問題,所以不多久病癥又會再重複出現。

  其實我們若懂得退後一步,將目光放回現在所擁有的東西、工作、關係等等,並且學懂珍惜和感恩,心情就會變得輕鬆,病痛也會因而減少。若果能夠發現「原來上天對我也不薄」,我們就能夠更正面對待自己,對待別人。要身體健康,最大的秘訣還是要心靈先得到健康。

醫心直說:她可以出院了

  在兒科已當了十多年的醫生,期間我經常被派到「初生嬰兒部」當主診醫生,而早產嬰兒正是我常見的「病人」之一。 06年4月,一位只有25週不足2磅的早產嬰兒帶給我一個極難忘的經歷。其實這個嬰兒和其他的早產嬰兒也沒有甚麼不同,不同的反而是我自己。因為這是我信了耶穌後第一次回到初生嬰兒部工作,而信仰令我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會,而且讓我更明白人心靈的需要。

  這個嬰兒出生後,不久就出現了極嚴重的併發症——腦出血第四級(最嚴重的一種)。在過往醫學案例中,這類嬰兒將來成為殘缺的機會,如發展遲緩、不能走動、失聰等,是高於九成的。而且這麼「輕磅」的早產嬰兒,要餵養她到二公斤時,很容易會有其他的併發症,甚至隨時失去生命,因此心裏知道她的情況實在不樂觀。

  我每天都會把嬰兒的病情向她的父母匯報,每當談到嬰兒有腦出血時,他們的神情都顯得極其沉重,但我卻發現自己竟然沒有說過一句安慰的話。經過數次腦部超聲波掃描,確診了嬰兒嚴重腦出血後,我再約見她的父母。經過一番詳細的講解,他們明白到女兒將來要面對的種種問題時,媽媽淚流滿面地說:「未到最後一刻,我不想放棄。 」而爸爸就愁眉深鎖,不發一言。最後,他突然痛哭說:「若是太勉強地讓她生存,不如放棄吧!」聽到他們的說話,我心裏實在極之難過,也再次看見醫生的有限。當時心裏有一個強烈的感動,就是要去安慰這對傷心的父母,所以除了說我會盡力而為外,我還問:「你們是否願意我為你們禱告,求主耶穌安慰你們的心,並賜你們力量去面對未來的日子?」雖然他們不是基督徒,但卻毫不猶疑地應允了。禱告完後,他們的情緒也稍為紓緩下來。

  往後的日子,我每天除了做醫生的份內工作外,還會特別為這嬰兒祈禱。很奇妙的事發生了,這嬰兒順利地日漸長大,而且再沒有出現併發症。兩個月後,她的重量已達到標準,換句話說,她可以出院了!她的父母都歡喜若狂,而她的媽媽更多謝我在他們幾乎絕望的一刻,安慰了他們和為他們祈禱。她說自那天起,她也學習每天為女兒的健康和成長祈禱,而她心裏實在多了一份平安和力量。

  我實在很高興看到這位嬰兒能夠活下去,更慶幸自己能給予她的父母點點關懷和支持。這次經歷讓我更深體會到關心病者家人的重要,那怕只是一句安慰的說話、一個祈禱、一刻的陪伴,對病者家人來說,都是十分寶貴!

醫心直說:祝福自己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 」聖經這句話是真的,只是人生總有低谷。醫學院畢業後,這二十年間,面對自己、家人、朋友和在內科及老人科病房的工作,也有難以喜樂的時候。慶幸自己有一個真實的信仰,叫我可以經歷擔子得卸,絕處中重新得力。一個人,連原本可以有的開心也失去,是一件很不值得的事。事實上,開心除了是一個感覺,也是一個决定。我有一個小錦囊,常常都會和病人分享,希望有需要時,你也用得着:「願平安康泰,歸與近處的人,也歸與遠處的人。 」(聖經)

裏面是有兩個我

很多有都市病的人,都會描述自己很樂觀、很積極。這固然是很真實的,只是身體上的壓力反應,例如頭暈、心跳、精神恍惚、疲倦、整天慌失失等的反應,正是另一個我的表現。兩個都是同一個我,兩個都要處理。頭腦上覺得自己是強者,處理得到壓力,但另一個我卻在發出求救訊號,要自己好好地調理一下。有知識和勇氣去承認另一個心靈上的我出了亂子,肯接受別人的幫助、學習新的知識,每次都是重尋喜樂平安的第一步。

控制不了的回想

很多時候由於控制不了的回想帶來憤怒、自責和恐懼,心靈會變得乏力。病人來看專科門診前已看了幾遍醫生,我們多問幾句,他們便會和盤托出。曾有病人因氣喘心痛求診,原來他是獨子,母親患肺癌,他不獨照顧母親的起居飲食,還有她的大小二便,又怎能不心力交瘁!母親氣喘無助的陰影長久揮之不去,甚至以游水減壓時,情景仍是歷歷在目。作為醫護人員,我們的職責就是向病人作出適當檢查後,詳細解釋,其實他身體沒有病,可是心靈不健康,但引導他脫離這種回想,卻比要為他治病更難。有時,真的覺得醫生和病人,其實都在面對同一樣的問題,因為我們自己也一樣不容易控制回想。

擔心自己唔夠健康

對於自己的健康,是否常常有不必要的憂慮?覺得有應該要吃的保健藥品,健康的食物;應該要服用的延年食譜,應該要做健康檢查。誰不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 」所以無論在甚麼境況,讓我們一同來祝福自己,學習以喜樂的心渡日,讓那個開心的我陪伴自己更多。至於回想,有時是總會難免,但擔心實在應該放棄。

醫心直說:情意無價

  這是我病房門外一塊小牌匾上寫的字,每天上班和下班我都會看一看。同事告訴我,這個牌匾是病人送給病房的。

  我是初出茅廬的內科醫生,三個月前被派來腫瘤科寧養病房。朋友和舊同事知道後,都好像聽到了一個壞消息一般。這也不難理解,因為以往我一直在急症內科病房工作,每天都在節奏明快和進取的治療方式下救治病人;但現在面對的病人卻大部分是無藥可癒,做的是紓緩和善終的工作。

  雖然要適應新的工作形態實在不容易,但當我放開懷抱,帶著學習的心情去做,卻發現和經驗到很多從未有過的收穫。面對晚期癌症患者,能夠做的就只是使他們的身體少一點痛楚,而真正能夠幫助他們的,也不再是醫療的藥物,而是心靈的良藥。

  有一位末期肺癌的病人,他大約四十歲,已婚,並有一個年幼的女兒。由於癌腫擴散至心包及腦部,他的雙手已不能活動自如,更會不時顫抖;後來他接受了電療,情況才稍為好轉。每天巡房,我也會與他談話,雖然他知道自己的生命正在倒數,但卻是樂觀面對。

  我鼓勵他把自己的情況與太太講清楚,與她好好的溝通,並將要囑咐的事情說出來。他知道太太十分擔心,雖然口裏常說已準備好丈夫將要離世的事實,其實心裏是接受不到的。這位病人最後決定要坦誠的與太太談話,並且多番的安慰她,鼓勵她要積極面對未來的生活。我實在感到驚訝,也十分欣賞他,因為他不但沒有怨天尤人,反而鼓勵太太要勇敢地活下去,縱然他的身體已危在旦夕,但心裏卻有強韌的生命力,對明天仍然充滿盼望。

  另一位病人也是患了肺癌,由於病灶走到脊椎,導致神經線(大陣)受壓,雖做了緊急解壓手術也幫不了,最終下半身癱瘓,要坐輪椅。這個病人只有三十出頭,是我曾經診治過最年輕的晚期癌症病人。可能大家年紀相約,不期然問自己,若我是他,我能承受得起嗎?看見他那份頑強的鬥志,我不禁有點汗顏,原來人的堅毅是不可以被疾病所吞噬的;那怕離別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的近,只要身邊還有關心與支持,心靈的力量足以抵禦身體的衰敗。

  每當我看看擺放在病房的謝咭,寫上的都是多謝醫護對病者的尊重、體諒、關懷和悉心的照顧,原來「情意」真的無價。下個月我便會離開寧養病房,告訴你,我的確有點捨不得!

醫心直說:身體還需心藥醫

  「醫生,我頭又痛了! 好似上次一樣,痛到要食止痛藥先返到工!」

  「我好驚呀!會不會有甚麼大病?我尋晚驚到完全瞓唔著覺啊。 」

  「醫生,我好驚呀!你話我係咪要再照一次磁力共振呢?」

  認識黃太已經有數年,她令我印象深刻。她大概是我認識的人之中,最「精於」凡事憂慮的一個。從小事到大事,父母子女,近親遠親,甚至家中天天發生的瑣事,她都憂心忡忡。至於自己的身體,她更緊張非常。從頭痛到腳痛,眼睛痕癢,鼻塞喉痛,心肝脾肺腎,腸胃婦科,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器官會被她忽略。她所做過的身體檢查多不勝數,你數得出的她大都做了,包括各式各樣的血液尿液檢查、全身的X光檢查、胃鏡、大腸鏡、癌病指標、腦掃瞄、磁力共振、全身的正子掃描(PET scan)等。她近乎傾家盪產的做盡各式各樣的檢查為求心安,縱使檢查的結果表示正常,但她卻從未安心,仍然害怕還有未查出來的隱疾。我知道要真正幫助黃太,必須要幫助她明白,最重要的問題不在於身體的感覺,而是她的過份憂慮。

  在公立醫院全科門診工作,可說是見盡不同的求診者。來看醫生的,大都帶著不同程度的憂慮,絕大部份病人的憂慮我們也不難理解。但醫學不斷的進步,診斷的準確性,治療的成效也越來越高,卻不能為病人帶來安心放心,反而病人的憂慮指數卻是越來越高。無憂無慮,樂天知命,心裏平安喜樂的人彷如鳳毛麟角,買少見少。

  為了幫助黃太,我用了約一年的時間,定期約見她大約十次,在忙碌門診之後用額外的時間輔導她,幫助她漸漸明白問題的所在,讓她可以積極並正面地對付她的過度憂慮。到現在她的身體狀況好多了,也不需要更多不必要的檢查,也不再天天一味的憂心忡忡了。

  雖然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適當的憂慮是有建設性,因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警覺和避開一些危險的事情,但作為醫生,我們更清楚知道,過份的憂慮反而對病人的身心有損無益。千萬要記得,若要身體健康,必須具備健康的心靈。

醫心直說:痛仍在、愛不減

  痛症治療,對很多人來說都很陌生。這個專科在香港亦只有十多年的發展歷史。事實上,我們醫院的團隊也只得三、四個人,人力和資源都非常有限。我們所集中的,也只是痛症病人。

  痛症診所內承載著一個個獨特的故事。不論他們痛症的成因如何,又或是毫無原因,他們都在經歷著「痛」。痛症在他們身上,更是發揮著無法估計的影響力。「痛」使他們喪失肢體的活動能力,甚而無法工作;「痛」引致他們的家庭出現糾紛和磨擦;「痛」會使他們情緒低落,社交隔離,無法重投昔日的生活;「痛」甚至會奪去他們的生命。

  雖然我們不能使病人免於所痛,但我們有一個信念,就是他們的處境可以改變。事實上,痛症科所處理的,已不只是以醫療為目標,因為知道病人的痛症基本上是無法治癒的;我們所做的反而是協助他們接受痛的事實,並且指導他們如何調節生活和工作,讓他們能好好享受生命和懂得用正面積極的思想面對未來。

  有一位病人,她在產後患上腰骨痛症10多年,經過各種的治療也未能見效,最後被轉介到痛症科。她是位單親媽媽,因多年腰骨痛已沒有工作,但又不夠資格取公援,令她更覺無奈。每次她來見我們,我們都會開解她,幫助她尋找生活和工作的出路,如是者有兩、三年的時間,最後她終於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可以重投社會,並且重拾自信。雖然她仍每天背負著疼痛的腰骨,但她的心態改變了,她能夠有不一樣的明天。

  在痛症科工作,我學會了珍惜與感激。我珍惜大家團結一致、互相信任和支持的精神,更感謝天父給我如此美好的團隊組合。近年來,我們不斷與其他部門合作,包括骨科、腫瘤科、精神科、臨床心理學及院牧部。隨著團隊的擴展,病人在各方面都得到更多的支援。我盼望也深信,只要我們的信念不減,我們的愛心不滅,我們將可以在醫院這小小的角落裏帶來滿滿的祝福。

醫心直說:前者保護後者

  今年是北京奧運年,現在已開始有很多相關奧運會的報道。記起小時看電視轉播奧運會田徑比賽的節目,專業的旁述常解釋有經驗的中長距離賽跑的運動員,在比賽初段只會留守在第二、三的位置,讓領先的運動員成為他們的屏障,減少因風阻而額外消耗的體力。前者保護後者的道理,在動物的群體生活中也常常出現。在一次牧師的講道中提到加拿大的雁,要飛到南方過冬,在一羣雁裏,強壯的需輪流在最前方領航,抵擋變幻莫測的氣流,保護隨後的雁群。

  在現實生活裏,人人都希望找到同樣的保護。有些是依靠身邊的親人,也有些只能靠一些不相識的人,更有一些是只能靠自己。在工作中常遇到患上晚期癌症的病人,他們因患病而擔憂及恐懼,甚至情緒低落,這是絕對可以理解的。但偶然也會遇到一些情緒較為平靜,「睇得開」的病人,這會勾起我的好奇心,查問箇中的究竟。

  有一位在香港沒有家人,被人稱為「黃伯」的長者,他解釋在少年時適逢日本侵華戰亂,很多比現在患病更辛酸、更可怕及更難以想像的情況,他都看過及經歷過。他面上的皺紋,彷彿啟示了因歲月而生的堅忍。而另一位曾是癮君子的病人,在治療的過程中甚少發出怨言。在疾病中所受的痛苦,只是他一生曾經歷的大大小小風浪裏的一小部份,他亦只是沉默地應付。最令他擔心的,反而是「將來」要面對從前作奸犯科的一切報應,因而他主動要求轉介給醫院的院牧以作關懷。他黝黑的膚色,也像隱隱地道出從前黑暗生活的一面。

  兩位病人從前的經歷,竟成為保護他們的屏障,幫助他們向前。對於大部份人都沒有如此人生經歷,甚至像我們在温室裏長大的一代,若遇到需要個人面對的困境,甚至是苦難,又找甚麽來保護自己呢?

  在此,我想到曾因十字架刑罰而忍受無比痛苦及最終復活的主耶穌,衪沒有用自己的大能挪去十字架上的痛苦。我想到衪那份沉實應付苦難的勇氣,堅固了要面對生命逆境而害怕的人,使我們繼續往前走人生的路。我盼望每人的人生中都有一位領跑的運動員或一隻領航的雁,在前面作自己的屏障。在我而言,最重要的屏障,是主耶穌基督。

醫心直說:驅走遺憾的決定

  記得我初當醫生的時候,總覺得自己很有能力,可以幫助到很多病人,但漸漸我發覺事實卻並非如此。多少時候,即使我們用盡了各種的醫療方法,但最終病人也得不到醫治,甚至會離世。

  17年前,我還是一個初級醫生,記得有一位患了腦癌的小朋友,他的病情開始轉差,病房的同事都知道情況不妙,但卻很想完成他的心願,就是去一趟玩具反斗城,因他從來未曾去過。我們原先也以為可以達成他的心願,但因他的病情實在惡化得太快,所以最後他還是要留在醫院,並且很快就離開了我們。去一趟玩具反斗城,其實也不是一個很大的要求,但我們就是連他一個小小的心願也無法滿足,我心裏實在有一種莫名的歉疚,而這個經歷更提醒了我,要珍惜與病人相處的時間,盡量關心他們,不要讓自己有所遺憾。

  有一位年輕病人最近離開世界。我認識他已有好一段日子,他所患的是先天性疾病,身體多處神經線都有腫瘤,包括皮膚、脊椎和腦神經等。由於他的聽覺神經線長了兩個大腫瘤,壓住了腦幹,所以令到眼睛合不上,也看不見。他更是聽不到、說不到,甚至連呼吸也有困難。

  但在一年前,他的情況未仍轉差,那時他還可以說話和行動。作為他的主診醫生,多年來看見他的身體受著疾病的折騰,而且每況愈下,除了盡力醫治他外,我更祈求神去幫助他,使他的身體可以好轉。我知道神會否醫治他並非基於我的主觀意願,但我心裏卻相信神把這位病人交給我醫治並非偶然,我實在很想為他多做一點。

  有一天,心裏突然有一個感動,催促我要盡快和他分享信仰。我當然不能在工作時間去探望他,於是就利用了午飯時間,到他的病房去,還邀請了另一位基督徒同事一起去。我們都很希望這位病人能認識神,於是跟他分享福音,他立時就回應並表示願意相信耶穌。而自那天之後,他的情況就開始轉差,甚至連說話和行動都不行了。

  雖然他最後也離開了,但我感到欣慰的是,我沒有拖延了探望他的時間,而且他能夠清楚接受主耶穌為救主。生命並不由我們掌控,所以我們更需抓緊每分每秒,不論是身體的醫治、心靈的關顧、探望和慰問,都要盡快去做,這樣才不會對病人、對自己帶來無奈和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