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心窗:同傲滄桑

  我們常踽踽獨行於悲喜境,彷彿只有個相,沒有共相;驀然回首,共感卻在病室裏、床榻間。

  覓得知己,是祝福,然而更多時候,疏離是關係的主調。在工作間,共事多年,情淡如水,甚或互相傾軋。在商界,很多人投入零和遊戲,認為你得即我失,否定共贏的可能。劇院裏,觀眾同哀樂;幕落人散,各不相干。

  在醫院裏,你不一定跟同室病友搭訕,也覺得夜裏不同角落的咳嗽聲是干擾。不過,躺著,念往昔,忖前路,瞅見鄰床的病人凝望窗外,若有所思,你感到與他有共通的東西。探訪時段到了,你和室友都帶著期盼的眼神,看進來的是誰。病友跟護士說住院比廉價外遊團的住宿安排還要好,你莞爾。那邊,床上的人瞪眼,面容扭曲,露疼痛之色,叫你鼻酸。

  英國文學家鄧恩(John Donne) 說到點子上:「沒有人是孤島;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殞逝都令我遜色,因我是芸芸眾生的一員。 」離院者向病友道別:「外邊見!」人海滄桑,再見難料,但一句短語,蘊含鼓勵、關切,甚至一點契通。

打開心窗:相安則無事

  有一天獨自在外午膳,吃著吃著,突然喉頭一陣刺痛,啊,不好,魚骨刺進喉頭了,我可以清楚感到它卡在扁桃腺上。所有吞嚥動作,都帶來痛楚。

  家庭醫生的診所就在附近,可是要到下午三時才應診,我只好閉上嘴巴,苦苦等候。醫生用鑷子把魚骨拔出後,跟我開玩笑︰「你現在可以回去吃完餘下的半碟飯了。」

  一分鐘前我還清楚知道其位置的扁桃腺,現在只是平靜的身體的一部分。我們身體有許多器官,通常我們不會特別感覺它們的存在,要是你很意識到自己的某一部位,往往是它出現了問題。比如說胃痛叫你知道胃在甚麼位置;關節疼痛你才知道原來日常動作要動用這些關節。如果身體所有部分跟你相安無事,那就太幸福了。

  身體本來跟我們相安無事,默默服務,不過我們也許因此當它們理所當然,沒有妥當照顧,到某部位受苦過度,它就反過來叫你受苦。

  原來人際關係也是一樣,最美妙的時刻是相處安然,不用恐懼、不用憤怒、不須刻意討好。但彼此的善意若得不到珍惜,以對方為理所當然,最後關係的惡化就會帶來痛苦。無論是自己的身體,無論是家人朋友,總要珍惜彼此的相安。

打開心窗:向著光的方向走

  據說從前葵花長得很難看,身體又粗又黑,渾身是毛,一點香氣也沒有。別的花總是嘲笑她,連昆蟲們都不喜歡接近她,葵花自卑的連頭都抬不起來。

  造物主知道了,便安慰她說:「抬起頭,望著太陽吧!妳將會改變的。」於是葵花便照著上帝的話去做。當太陽升起,葵花時刻盯著,從東邊望到西邊,沒有一天停止。

  漸漸地大家都發現她變了。她的花瓣染了太陽的金黃色,她的面貌變成太陽的笑臉,並且開始結出子粒,這些子粒成熟後,是人們喜愛食用,芳香可口的葵花子。
葵花因為天天盯著太陽,連自己也變的像太陽那麼亮麗、那麼可愛,甚至連生命都豐富了起來。俗話說「相由心生」,當葵花的整個心思方向都對著太陽的時候,整個相貌與生命都徹底的改變了。

  有一句話說「向著陽光走,陰影永遠在後頭」。人貴為萬物之靈最特殊的地方,就是擁有自由意志為自己做選擇。生命如何造化,還看自己向著甚麼方向走;追隨光明就走向善,追隨黑暗就走向惡。無論走到那一個地步,永遠可以重新開始;只要一個轉身,陰影就留在後頭。

打開心窗:不是廢物

  政府為了建設一個新的中環,把舊的東西差不多都拆掉了,因而引發了保衛天星碼頭和皇后碼頭的抗爭。

  到底事物舊了,功用少了,是否就只有被淘汰的命運?這不單是我們對事物的思慮,而且亦是我們對自身的擔憂,因為在講求功利的社會,沒有用其實就是沒有價值的同義詞。

  如今旅遊方便,相信不少人也曾外遊。外遊時,也總會參觀一些名勝古蹟,而這些名勝景點,又大都結聚一些專賣古玩舊物的店子。如果真的是舊物無用,那麼為何古物又有價呢?

  曾經在江蘇同里水鄉的古鎮上走過一趟,但見街道兩旁都是賣些舊破爛。有些是破了的花瓶,工匠們用木板把它鑲起來,完整的一面又成了一個別緻的擺設。一些從破碗破碟中出來的碎片,因為它上面有一些圖案,或是人物的形像,於是又可以賣得價錢。

  當初把這些花瓶碗碟丟棄的人,又何曾會想到,這些已被遺棄,已經破碎的「廢物」,因為受夠了歲月的摧殘而仍然保存了自己僅有的形像,到今天,它們依然有價值。

  歲月催人老,遭遇亦可以使人破碎。但只要仍能保住自己的形像,那怕只有一片一角,仍會不失價值。物尚如此,何況是人!

打開心窗:人生的下半部

  接二連三的飛機墜落事件,大樹倒塌等無常的意外,都使我們感到生命多麼的脆弱。每個人能夠活到今天,活到這刻,是沒有理所當然的。沒有人能預測自己能活到多久,也不知道將來是從哪一個方式離開世界,到底,是否有需要深入想想,餘下的人生如何計劃呢?

  我不是教大家要杞人憂天的帶著恐懼面對將來,而是希望大家思想,如何活在當下,想想生命的價值,把人生的圖畫畫得更美麗。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被朋友發問一個問題︰「假如你剩下三個月的生命,會怎樣過?」或許我們都聽過不只一次了,但曾經細心思考又有多少次呢?這是一個似近還遠的問題,所以,一般是較難想像箇中的情景和心情。從前,筆者對於死亡,總是感覺實在太遙遠,也抱著死亡並不可怕的態度與別人談論。

  我們會為人生的上半場刻畫很多目標和夢想,希望能為未來作好預備,也許目標和夢想難以估計成功率,但在財產上的準備,例如購買人壽保險和基金、置業投資等等,卻有滿滿的把握。因此, 對很多人而言,身外的財產保障是人生的首位,至於心靈的財產反而會被忽視了。例如︰人際關係、個人情感,深化生命的意義等等,由於這些沒有受時間的約束,也就沒有具體的推動。

  直到筆者知道身體上的變化,切切實實地去面對生命的時限,才真的感到非常難過和迷茫。自此之後,不敢再說死亡並不害怕,因發現自己是極度的害怕。那不是害怕身體的痛苦,而是內心對身邊每一個人和眼前所擁有的事情懷著無比的不捨。由那一刻開始我問自己︰「我可以為誰多做一點呢?怎樣才可以活得更喜樂?到底有甚麼未了的事情?」頓然之間,喚醒了人生的動力。生命加速的同時,也啟動了人生下半場的步伐。

  雖然筆者不知道自己最後能做到多少,但明白了生命在倒數之時,應該找緊每個時刻和機會。因為壽數是無法預算,即使在沒有病沒有痛的情況下,人生也可以隨時落幕。因此,每天能張開眼睛,能面向著太陽,一個簡單到也不以為意的畫面,已經是多麼的珍貴了。光陰似箭,歲月流逝,我們應學習多感恩、少抱怨,多預留一點空間,好好思想人生的下一步!

打開心窗:命運的舵擺

  清涼的秋風,吹不散社會的政治熱浪!執筆時,抗爭還是激烈,刋出日,是打開民主之門,還是打破民主的窗?正是此刻的懸念!這次街頭運動,表面上是政制之爭,其實是對「選擇」的堅持。

  選擇!其實並不只是政治的問題,也是關乎生活,甚至是生命的問題。人,一旦有了自主意識,也就是「選擇的能力」;選擇,就是他一生中最大的祝福、責任和挑戰。因為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以高貴,人之所以幸福(或痛苦),都是因為人能選擇,人必需選擇,並且人要為選擇付出代價。

  聖經的創世記,不只啟示了人的始源,還啟示了上帝賦予人有選擇的能力和責任。不幸、災難,甚至死亡,其實是人作出了錯誤選擇的結果。因此,如何選擇,實在關係生死禍福!政治如是,生活如是,生命更如是。

  此時此刻,想起民初時期,五四運動的那大時代。那一代人在新社會舊文化的夾縫中,開拓自己的理想世界,尋找自己的情歸之處。多年前,曾有一套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也就是今日的紅星周迅的成名之作。當時她色演中國第一才女林徽音。

  《人間四月天》表面上是一套愛情劇,其實它在探討時代和生命中最嚴肅的主題:選擇。沒有選擇的選擇,是這電視劇的畫外音,不斷的重複。故事裡的幾個主角,徐志摩、張幼儀、林徽音、陸小曼,個個才情橫溢,願作敢為。徐志摩一生逐情,卻因墮入情網而身不由己。劇中他對原配張幼儀說:「我已經選擇了愛情,因此我沒有選擇!」是堂皇的藉口,還是真實的理由!

  至於張幼儀,她只能在沒有選擇之下「選擇」了離婚、獨立。在簽下離婚協議的時候,她說:「就是這個選擇,也不是自己的選擇。 」至於陸小曼,該是最自由的,她受寵、任性、不羈、濫交、吸毒,敢作敢為。但編劇寫她卻是一個最苦和最不自由的人。她說:「我不想這樣,但我的身體不讓我選擇!」

  回說林徽音,故事寫她深愛徐志摩,他們也可以成為佳偶。但她卻選擇放棄那糾糾纏纏的愛情,而且放棄得肝腸寸斷。劇中,她選擇和梁思成建築自己的人生。在寓意航行和風浪的船上,梁思成問林徽音:「為甚麼你選擇我?」(而不是徐志摩)她回答:「這答案太長,我會用一生來告訴你!」

  選擇,不是剎那的決定,是生命的舵擺,是一生的航向。懂得中國當代史的,都會為梁思成和林徽音而感動。

打開心窗:回憶四態

  中學畢業多年,因著母校的特別安排,畢業了的同學都可定時再返母校重聚。在這數年難得一次的日子,那些平日公私兩忙的、或是身處異地的,都很願意在母校的鼓勵下,回來重聚。
  老同學相聚,從當日愛吃、喝、玩樂、講理想、覓夢想、思考人生意義、尋根的黃毛小子,到今日立足政界、鼎足商界、為人師表、專業人士、家庭主婦、公司文員的,都已是白髮中年了。如今有仍是努力工作、尋求理想的,也有已退下來、平淡過活的,更有另覓精彩人生的,還有身體健康不佳的。
  大家聚首之時、卻仍愛說過去的同窗生活:老師的認真、用心、有趣的小動作、不能張揚卻全校皆知的老師別號;學習的種種遭遇、成敗得失的後果、老師懲處的方法、校方獎勵的特色;同學的有趣軼事、小動作、花名;校園的每個角落、下課後的課室、課後的操場、小食部、美味的小吃;佻皮同學如何在課堂中「倒蛋」,令老師無法教學,乖巧的同學也傳紙仔、戲弄同學…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彼此互補不足,務求集各人的追憶令當日的情景重現眼前,邊說、邊笑,這些已經在社會打滾多年,被模塑得圓滑、言行小心的每一位,在談笑中都放下了那冷硬的外框,回復當日的純真、可愛、重情、重義。
  也因著資訊科技發達,這些相識多年的同學更追上潮流,不讓自己的電腦、電話只停留在工作的層面,並以此來調劑緊張的生活,大家相繼加入面書群組,智能電話群組,保持在線,時刻在時空中相遇。結果,無論身在何處,就算身處那有很大時差的地區,無論何時,只要「開機」,盡看到各老同學的過去、現在,都可找到舊日的片段,經常活在回憶中,一天二十四小時,那怕是晚上失眠,仍有遠方的同窗與你細說當年。
  愛回憶嗎?有人害怕回憶,因一走進過去,可能都是不快、失望、愧疚、失敗、憤怒,回憶是冰雪,令人瑟縮,不願前行;有人不願回憶,因為從小就被教導,做人要向前望,過去了就不要回頭看;回憶是冰水,冰水對健康不好,回憶對人生不好;卻有人愛回憶,因回憶令他脫離現實,感到自己仍有價值、仍有可掌控的地方;回憶像暖水,在冷漠的當下給人溫暖;有人熱愛回憶,因為當中有快樂、夢想、理想、友誼;回憶像熱水,溶解、浸泡、散發熱氣、蒸氣,引領前望,是向前的推動力。
  這些多年才一聚的老同學,其實不盡是有成就的,當中也有事業失敗、婚姻觸礁、失去健康,甚至站在人生十字路口,卻仍要作出前路抉擇,希望圓未完的夢,育未成的理想。他們都選擇了像熱水的回憶,溶解「過去」,浸泡「現在」,使「過去」上升的熱氣,帶動「現在」,朝向「將來」。
  曾聽說:沒有過去,那有現在;沒有現在,那有將來。過去、現在、將來在人生的輪軸上,互為關連;因此,回憶要取態,好讓過去成為動力。

打開心窗:老瓦片

  在新界,仍見古老的磚屋。老磚屋都是用木架成金字頂,然後鋪上瓦片,接縫處就用水泥合好,看上去瓦片就像陷了下去,所以叫「坑」。量度老磚屋的大小,不是用呎,而是數算它有多少坑。坑越多,代表房子越大。

  最初認識「坑」,是指地面排水的溝,又叫坑渠,作排污之用,不是好名聲。後來知道屋頂上防水的瓦片也是坑,又叫瓦坑,負責遮光擋雨,蔭護一屋子的人,高高在上,風光得很呢!如果明白坑無貴賤,識處高低,就不必對「坑」有所介懷了。

  炙熱的七月到了四川的涼山,那裡海拔1500公呎,就是夏天也感涼快。公務完了,抽空遊覽佔地32平方公里的邛海生態公園,踏著木造的小橋板路,磚鋪石砌和用瓦片排成的步徑,享受樸實的環境,自然的風光。

  木石鋪成的小路,以前都見過走過,但瓦片排成的步徑,卻是初遇。這些瓦片不是一片片鋪在地上,因為這樣一踏就會碎了;而是一片片的叠好,排成正方,垂直地藏入地裡,橫豎的擺放。一紋一紋,一方一方的瓦片平在路上,成了方格圖案,很好看;踏著又不滑腳,感覺很穩實。

  別過邛海公園簡樸的自然,再見成都的繁華熱鬧。現代化的成都像中國其他的大城市一樣,總要保留一些舊街老巷作旅遊的點子。成都的寬巷子和窄巷子就是賣老舊,看新奇的地方。但我是過來人看舊東西,所以沒啥新奇。只是穿梭舊街老巷,仍是有點感觸。這些舊屋老巷,一直被視為是過時無用,但是拆得了八八九九之後,才發覺當中有寶貝,於是又再興土木,將復古作新潮。

  從寬窄巷子回到酒店,窗外仍見一些矮矮的老舊屋,它們已經破落,卻佔在繁榮的地段,相信不久它們都會被拆卸,再建新型的大樓。想到這些老房子的命運,目光戀戀的盯著那些老瓦片,思緒回到涼山邛海生態公園的步徑和寬窄巷子的舊街老巷。

  中國的舊東西拆得太多了,如今應該懂得珍惜吧!我想:這些老房子的青磚舊木,說不定會被保留起來,用作修補舊建築,或是用來建新的「老屋」。寬窄巷子不也是用舊材料修修補補加加改改的弄出來嗎?至於那些瓦片,長年的日曬雨打,應該已經脆化,新建築恐怕不會再用了,或許還可以成為步徑的材料。

  瓦片本該在屋頂,高高在上,頂住陽光和雨水,蔭護一屋子的人。但房子老了,屋裡的人都遷走了,自己也脆化了,就是繼續高高在上也沒多大的意義了。不如放下身段,成為步徑,讓人踏得穩實,走得愉快,豈不更有意思!

打開心窗:《愛就是出路》

  我非常喜歡小孩子,他們的天真瀾漫,無論所想所說的,很直接了當;他們的喜怒哀樂,在不掩飾之下表露無遺。

  對一般成年人,特別是現代的父母來說,零食、玩具等物質化的東西,小孩子難免會神暈顛倒,如此這樣,也認定了誘惑童心的最佳之物。

  有沒有想過,要換來孩子一刻的歡喜,物慾上的需求實在來得輕易;相反,長久的快樂,在尋覓愛和付出愛,卻是非一般的容易,這點我們絕不能忽視。

  就以小孩子作例子,千萬不要輕看那小小的內心世界,他們的思想會很明確地知道自己喜歡的是甚麼,不喜歡的是甚麼。他們反抗、哭鬧,不會無原無故的,所以千萬不要裁決孩子這樣就是等於不聽話。其實大人也是一樣,總是有原因之下才會引發情緒。如果因為出現情緒,因而失去關懷的話,這樣便會造成心靈很大的傷害。

  愛,無時無刻都可以透過不同方式去表達。

  例如從體外出發的,可以摸摸頭、拖拖手、擁擁抱,那默然的行動,確實是愛在不言中;從言語輸出和輸入的,慰問、安撫、溝通和聆聽,是不能離也不能棄的連繫;那形影不離的,無論在快樂與難過時「我總會在你身邊。」這不單是一句話,而是一份真摯的同在。

  其實快樂就是可以很簡單,假如人與人之間,能夠放下自我中心的思想,靜下來想一想別人的處境和想法,慢慢便可以理解對方的感受。

  要達到美好的果效,先不要著急,應多一些時間去領悟,畢竟要改變對別人的看法,也先要改變自己,但兩者之間,確實是一個漫長的課題。

  論及改變自己,一般人,會盲目地利用物慾來填充心靈的不足,或以另一個面目來掩蓋底層的失落,那惡性循環的狀態,漸漸就連自己也不懂聽自己的心聲和需要。

  愛,不單是學習如何付出,也要學習如何接受,除了接受別人的愛,同時也需要接受去愛自己。

  要聽取自己的聲音,可以分享一個練習給大家。

  首先,給予一個獨處時間和空間(建議晚上),放下一切生活上的人和事(把手機關掉或調較靜音)開場白可以先問一問自己:「今天你過得快樂嗎?原因?」,「從今天的生活中,怎樣可以感到快樂些?」,「愛自己、愛別人,明天會做甚麼行動?」就是簡單的三個問題,每天學習自我發問,從已過的事情中,重新揭示內心感受,同時也學習自我反思,最後學習如何付出愛和接受愛來作目標。

  生命,就是從愛而來,沒有愛,生命便會枯乾;既不可獨愛和偏愛,因為愛,就是相對和互動的;心靈,是用愛來維護,身體,是用愛來保護;昔日就是愛的建立,今天,愛就是出路。

打開心窗:永恆的詩篇

  社會的紛擾,生活的忙亂,如果再加上家庭的爭吵,或者健康的問題,裡裡外外的矛盾,實在使人難以安穩。

  在聖經中有一傳頌千秋的詩篇,曾經為無數人帶來安慰與盼望,更引領無數人走過幽谷,戰勝厄運。知名的記者程翔被困獄中,也因為這詩而從新得力,他在個人傳記《千日無悔》,程翔寫出這詩篇如何使他在絕望中感到上帝的同在,並得著力量走過幽谷。這就是聖經的詩篇第23篇。

  1.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
  2. 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
  3. 他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
  4.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5. 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
  6.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研究聖經的學者指出,這篇詩是以色列的大衛王寫他在牧羊的日子所遇上的凶險,和他遭遇敵人追殺的經歷。無論在平常的日子,或是遇上急難的時候,大衛都倚靠這位牧者。

  這詩能夠傳頌千古,是因為它簡單直接的描寫出對上帝的期盼與信賴,更道出了得力和平安的根據。第一至第四節,詩人藉著牧人與羊群的關係,寫蔭庇和引領,五至六節,寫戰爭的得勝與生命的歸屬。今日的社會充滿憂戚愁懷,甚至四處都是戾氣和暴力,這詩篇實在是一股清泉,不但能使人從新得力,也能讓我們的思想和感情得到帶領。

  這詩篇像一幅圖畫,大衛以牧者的形象描畫耶和華(神),有青草地、溪水旁,也有死蔭幽谷、敵人。社會的現實,人生的場景,豈不是有順有逆、有苦有甜!這詩篇沒有逃避現實困難與危險,但因有牧者的引導和保護,所以必不至缺乏、也不怕遭害,甚至能奏響凱歌,在敵人(俘虜)面前,擺設筵席(戰勝歸來的慶祝)。

  全篇詩沒有迴避現實的艱難危險,但卻又洋溢出寧靜平安,全部的原因就在於認信耶和華是我的牧者,並且跟隨他的引領。但願我們不把這詩篇當作古老的寓言,而是今日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