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牧心箋

親愛的小健:

記得某天的早上,回到辦公室後不久,傳真機忽然響起,傳來了病房的轉介。與護士溝通過後,我便往病房探訪妳。眼前所見的是一位甚柔弱的女士,在床上不能隨意轉動。經過簡單的介紹後,我便坐在妳的床前,不用任何的開場語,妳很清楚直接地告訴我,患上了腦萎縮,「過去我是一位醫護,而且是管理層。」說罷便湧下淚來。眼前的妳昔日是一位照顧者,如今是一位被照顧者,而且四肢已不能自主,這樣的狀況怎會不難受呢?然而當妳情緒穩定下來,卻跟我說:「我告訴妳一件事,今天我經歷了很多amazing的事。」隨後妳便向我一一訴說,遇上的治療師怎樣好,病房的同事怎樣好,重複地說「我真感到amazing。」人在困境能懂得細看恩典,一點也不容易,但妳卻能常常細數。

在傾談中,妳表逹過往對信仰很抗拒,尤其是基督教,此際處身病患中卻讓妳體會到上帝的看顧。妳說在此以前曾在另一醫院接觸過院牧,那位院牧對妳說:「妳和耶穌很有緣份。」當我聽後,很用心的向你講解,我們與神的關係並非「緣份」,在我們還未成形祂已認識我們。不過以妳當時的情況,要把每一句說話打進腦裡,完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再說要建立信仰的根基也真的一點不易,於是每次探望都要重重複複地提醒。儘管妳已經決志,每次我還是以決志禱告來建立妳信仰的確據。縱然如此,神卻開了妳的心眼;記憶力雖然短暫,但卻能以單純的心與神相遇,甚至每次都會向我說:「今天真的很amazing。」

經過一段探望的日子,妳願意接受牧師來探望,到妳出院轉往護老院後,牧師不獨自己來探望,更差派了一位姊妹經常往護老院去關顧妳,讓妳的信仰得以建立與堅壯。今天,感恩妳已經接受洗禮歸入基督的名下。猶如聖經所說:「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12:9)雖然今天身份轉變,面對身體已不由自主,但你口中卻能常發出讚美的說話。記得我往護老院出席妳的洗禮時,妳不住地讚賞護老院的每一位同事。身處困局,但心裡卻能常存感恩,這真是美事。

感謝父神!讓我能夠與妳走過一段路程,甚至能看見牧者的細心關顧,讓妳這小種子能萌芽生長,深信妳的生命在父神手中護蔭下更美更豐盛。

掛念妳的林院牧

從心出發:初始與悄然別離

  「病人年齡?是否清醒?瞳孔大細?活動能力如何?我看過電腦掃描後再回覆你。」言簡意賅。面對院內或其他醫院的電話諮詢,縱然與病人素未謀面,在短短數分鐘內,足以挑起新紥醫生的內心交戰——收進普通病房還是加護病房?開腦還是保守治療?正準備向上級請示時,我瞥見一旁的實習醫生正為另一位新收病人忙得不可開交,令我回想最初的起點。

  「我想成為仁醫,一位好醫生。」一顆熱愛拯救生命的心,一個在鎂光燈下見證的承諾,一直烙印在我心中。當年青澀稚嫩的我還未曾感受到這句話、這職責的重量。「李醫生,病人剛到病房,家屬正在門外。」測量著電腦掃描上積血的厚度,再看看插在年輕病人身上的氧氣喉和藥物點滴,我不疾不徐地走到家屬旁。「醫生,他晚飯時還安然無恙,為何情況突然在毫無預兆地急轉直下?」我向病人太太和女兒解釋病情、手術預期成效和風險後,安排了一小時內的緊急引流手術。在凌晨時分,感激副顧問醫生回來,指導我第一個腦外科手術。手術十分順利,病人已經甦醒,預料可以一星期後出院。

  「李醫生,急症室剛接收了一位創傷病人。」話音剛落,我直接由手術室衝往急症室。一位與剛才那病人年齡相若的男士因意外導致頭部重創。沒有血流如注的畫面,也沒有凌亂交錯的傷痕,搶救室外只剩下一片死寂。電筒照亮一雙放大的瞳孔,電腦掃描顯示腦幹大量出血,說明了無可挽救的創傷。經過不斷安撫和解釋病情,家屬面對毫無預兆的噩耗,在承受錐心掙扎之痛後決定遺愛人間。

  晨光映入急症室的玻璃大門,回眸無數不眠不休的挑燈夜讀,夜以繼日的通宵值班,徹夜無眠的緊急手術。我拖着疲乏困倦的身軀回到病房,開始新一天的工作。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強壯的也必全然跌倒。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醫者抱有拯救生命的雀躍,同時也要面對生死無常、適時放手的無奈,或許這就是「我想成為仁醫,一位好醫生」這句話、這職責的重量。但願我們都能用我們的恩賜與才能去安慰受傷的靈魂、照亮別人的生命。

觀影心情:笑住過逆境

  一些好友、同工及家人曾提醒我:「你不笑的時候,樣子有點兇!問題是,你很少笑!」想過來,這倒是真的。雖然聽來舀心舀肺,心底裡實情還是要感謝他們的提醒。

  偶爾看見電影《說笑之人》的介紹及電影預告,有點好奇與吸引。心想,怎樣才是有質素的「笑」?很想學,但是,笑,應由心生。可以怎麼學呢?

  原來能打進人心窩的優質笑材有三個要求:來自生活的經歷,要笑裡藏著痛,還要真心,才能打動人心。這齣電影是以新冠疫情爆發期間為背景。片中主角說「說笑,可以拯救這個世界(包括香港)。」說笑可以把悲劇轉為喜劇,優質的說笑很療癒。但很多人說喜劇比悲劇更難拍,當喜劇演員是演藝藝術中難度最高的一員。其實這齣電影不算是喜劇,而是關於學說笑,而且有不少具啟發性的情節。

  許多人生下來,或後天因各種原因造成有不同種類與程度的殘障。他們除了要面對陌生人的歧視,更刺痛的是經歷家人對自己的歧視。本來家人應要互相保護,可是在現實生活裡,往往因著長期照顧帶來沉重的擔子,會忍不住口說了很難聽、很傷害的說話。要接納、承認甚或擁抱生命中的殘障,很需要對生命有一種堅持的尊重。

  想深一層,很少家人會頭一天便歧視自己家中有殘障的成員,只是日復日、月復月、年復年,他們作為照顧者,也默默地承受著旁人的冷眼與歧視,仿似他們前世今生做了甚麼錯事,才有這樣的結果。別人的目光與嘴臉我們管不了,旁人要說冷言冷語我們也無法阻止。怎樣在不完美的人生中尊重生命、尊重自己;怎樣在艱難的日子中找回生趣、情趣與樂趣,才更重要。

  試試找回舊日的照片,看看相中的自己有多愁眉苦臉,抑或笑逐顏開?是牽強抑或自然?是甚麼時候臉上的神情容貌開始起了變化?你看出了甚麼痕跡?

  學會說笑,實情是對生命賦予一份幽默感,對生命的真善美保存一種赤子之心。說到底,是對生命的愛與感恩。若說平日自己很少笑,到底我有多愛自己?對自己的生命經歷有多存感恩的心?令我反覆沉思與咀嚼......

關心健康:乳房重建手術

  乳癌,對女性來說是一個熟悉又可怕的名字。近年來患乳癌人數越來越多,乳癌已經成為香港女性十大癌症榜首。

  治療乳癌的方法有手術、化療、電療及標靶藥物治療。手術方面,視乎腫瘤期數種類、乳房的大小等,可以進行局部切除或全乳房切除。如果病情適合,經評估及全乳房切除後,整形外科醫生負責幫助病人重建乳房。乳房是女性的表徵,很多人覺得女性要有一對完整的乳房,重建乳房是希望病人日後看到自己身體的時候,不會勾起自己曾經患癌的回憶,所以重建除了美觀之外,還對病人心理上的療愈有幫助。

  乳腺切除的技術非常之成熟,乳腺科醫生可以在切除乳腺的時候保留乳房原本的皮膚。如果乳房比喻為小籠包,醫生可以在切除小籠包餡的同時保留小籠包的薄皮,整形科醫生再用方法填充中空的位置,從而回復乳房的形狀。乳房重建可以分為一期重建和二期重建,一期重建是在切割癌症的同一時間整形外科醫生做乳房重建;二期重建則分開兩次手術,通常在癌症切除之後,和病人完成術後治療,再做二期的重建手術。

  乳房重建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置入外物,另一種是自體組織的重建手術。

  置入外物重建,最常用的東西是矽膠。矽膠常用於隆胸手術,好處是不需要在身體其他地方有傷口,壞處是矽膠都有併發症。現今的矽袋是非常安全耐用,主要的風險包括感染風險,感染輕微的話,可以用抗生素處理,但如果嚴重感染,有機會要再做手術去做清創或者移除矽袋。由於身體會對外置物產生反應,造成一層硬膜,隨着時間有機會慢慢硬化,引致變形甚至疼痛。根據統計,大概一成放置矽袋的病人在十年內有機會需要重做手術。

  自身組織的乳房重建方面,主要是用下腹或背部的脂肪去做重建乳房。下腹脂肪(肚腩)的供血來自腹直肌(即我們俗稱「朱古力」的腹肌),腹直肌和其供應的下腹脂肪和血管留低,然後肚皮下做一個隧道將下腹脂肪轉移到去乳房。背闊肌是背脊的一塊肌肉(爬梯向上拉使用的肌肉),背脊的脂肪連肌肉經過腋下轉移到乳房。這種移植方法叫有蒂式移植方法,意思是供血的血管不需切斷,所以手術相對地安全。但視乎需要,我們亦可透過血管接駁手術去獲得更多的脂肪,從而可以重建一個比較大容量的乳房。選擇哪一種方式去做乳房重建很視乎病人的體型、乳房的大小、下腹脂肪的多寡、病歷例如吸煙史、平時的生活習慣和運動量去作出適當評估,從而選擇最適合病人的方案。

  當病人做完手術和術後輔助治療之後,如有需要,我們可以透過抽脂和自體脂肪移植去改善左右乳房大小的相差。最後做乳頭的重建和紋上顏色,這樣乳房重建手術便完成。

  乳房重建已經成為乳癌治療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乳房重建雖然並非直接影響癌症的治療,但在病人身體和心靈上康復之路是非常重要的。

關心健康:耳穴

  耳穴療法是中醫療法的其中一種。自古便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之說。外耳的輪廓像是一個倒置的胎兒,為全身的縮影,佈滿各臟腑經絡對應的反應區。在身體不適的情況下,耳廓上的相應區域更有機會出現壓痛、變色等反應。因此,按摩耳廓上相對應的區域可以疏通經絡、行氣活血,達到輔助治療,改善身體不適症狀的效果。

耳穴療法的普及

  耳穴因其使用便利而在近代逐漸開始普及。一般耳穴刺激手法為非入侵性手法,操作上相對安全。由於刺激時痛感輕微,大衆比較容易接受。加上耳穴治療的適應症廣泛,又可進行持續刺激,因此近代多用作保健。

常用耳穴刺激法

1. 耳穴揉按法
  • 方法:運用指尖按摩手法刺激對應耳穴,達到防治疾病的效果。
  • 操作:一般採用坐位,體弱患者可以仰臥。以食指對準耳前穴位,拇指放在耳背相對應部位進行揉按,可同時按摩雙側耳朵。每穴可持續按摩1-2 分鐘。
  • 注意:力量應由輕到重,以局部輕微發熱為宜。
2. 耳穴壓豆法
  • 方法:中醫師會運用附著於膠布上的王不留行籽貼在對應耳穴上,以單側耳爲主,囑患者回家自行按壓穴位,達到防治疾病的效果。
  • 操作:一般採用坐位,體弱患者可以仰臥。先在選穴的皮膚上用 75%乙醇棉球消毒,然後貼上王不留行籽膠布。患者回家後以食指拇指按壓膠布,刺激穴位。每穴可持續按壓1-2 分鐘,一天按壓3-5次。
  • 注意:力量應不宜過重,以沒有不適感為宜,局部可略感痠、麻、脹。若對膠布過敏者,提前告知中醫師;若感覺皮膚瘙癢應取去膠布。每貼一般可留置3日。
耳穴應用 – 失眠

  中醫根據不同原因,選用適當的耳穴進行治療。以下是一些常用於失眠的耳穴。

  • 治療原則:鎮靜安神
  • 選穴:神門、皮質下、心、肝、胃。
  • 功效:安定心神,調節神經,抑制焦慮,疏肝和胃
  • 適應症:無法入睡,容易驚醒,疲乏心慌
  • 操作:清潔雙手,用指尖輕輕揉按選穴1-2 分鐘,以微微發熱為度。

注意事項

  按摩耳朵前先清洗乾淨雙手。穴道按摩的力道因人而異,以沒有不適感為前提,避免使用強手法刺激,切忌讓皮膚破損引致感染。

  如有外耳濕疹、潰瘍;心臟病、嚴重貧血;或是婦女懷孕期間,均不宜選用耳穴療法作治療。

  温馨提示:如使用耳穴配合治療,宜諮詢中醫師意見。

解開心結:情緒101:情緒顏色盤

  我看看天氣預測,失望地對女兒說:「明天狂風暴雨,你期待的郊遊活動要取消啦!」小女孩卻從抽屜拿出她的勞作說:「不要緊啦!你看,這是情緒壽司,不只黑白,還有七彩顏色;紅色是憤怒;藍色是抑鬱;黃色是焦慮;紫色是尷尬;灰色是失望;我們來辦一個失望派對,分享一下好嗎?」我望著天真的臉,有點愕然卻感到安慰——原來她明白分享情緒的寶貴,比成人能更清心地應對情緒,並坦然接納天父創造情緒的多姿多彩。

天父創造情緒,亦最能接納我們的情緒。然而社會卻教育我們情緒分好壞,不好的情緒應該埋藏或壓抑,例如傷心、驚慌是不好的;男孩從小被教育為「男兒流血不流淚」;失去親人後的悲痛被教導為「節哀順變」。在我的臨床經驗中,人如果忽略情緒,只著重控制情緒,高舉理性,反而越難處理情緒。曾經有一位來求助的朋友,小時候經歷家庭暴力的童年創傷,從此極力去壓抑並否認自己的痛苦情緒。長大後,他嘗試用酒精或安眠藥去麻醉自己的情緒,很可惜被抑壓的情緒不會消失,反而會積累成更大的力量,令身心俱疲累,情緒失調。很多人要求自己時刻保持快樂正面,就像畫一幅只有單色的畫,陷入「人生要正向積極」的迷思。

擁抱不同情緒其實是從大腦接收寶貴的訊息。腦神經科學的研究一日千里,有關大腦情緒區域的研究啟示,情緒對人類至少有以下不同的功能:

  1. 保護自己,免受威脅或危險。人類大腦的情緒系統,稱之為邊緣系統,當中包括重要的情緒中心:杏仁核。根據學者Joseph LeDoux的研究,環境的訊息透過五官傳遞至杏仁核有兩種腦神經元途徑:快軌和慢軌。快軌是一種快速反應系統,它是從下丘腦和腦幹直接到杏仁核的通道。它能夠快速地識別和回應潛在的威脅或危險,以保護個體的生命和安全。當我們面臨危險時,快軌會迅速啟動,並觸發身體的生理反應,例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肌肉緊張等,都是跟身體的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自主神經系統息息相關。情緒反應從快軌可以繞過思考,產生直覺反應,是人類求生的本能。
  2. 讓人了解自己的需要。情緒包含著身心即時狀態的不同訊息,告訴我們有關自己過去和現在的經驗和需要。學者Joseph LeDoux的研究發現快軌近直覺的系統,能為理性的慢軌系統提供有用的資訊,從而調節行為。慢軌其實是相對於快軌緩慢的反應系統,它是透過大腦皮質層,經過前額葉等思考、決策區域,識別和分析複雜的情境。慢軌會整合不同資訊,作出情緒反應以適應處境。要讓理性的慢軌系統運作良好,我們先要從快軌近直覺的系統中,得到有關自己情緒反應和模式的資訊,才能作進一步的反思。
  3. 推動行為,成為動力來源。情緒邊緣系統與大腦的動力系統、記憶系統息息相關。舉例來說,你經過港式雞蛋仔店舖,一陣溫暖愉快的感覺在心頭,你不會知道這刻的雞蛋仔香氣,已經從神經系統的快軌,直接傳遞到情緒中心杏仁核,在電光火石間,腦袋內的情緒荷爾蒙包括安多芬、多巴胺和血清素一擁而上,啟動身體反應。快軌往往早於思考之前,身體會因而出現不同的感覺。原來這些感覺連繫到記憶系統的海馬體,讓你回憶起上一次家人吃雞蛋仔時的甜蜜笑容,這對你來說,為家人添幸福是有重要的意義;當下你的回憶和情緒推動你的行動,買了這小食回家。情緒就像即時回應處境的力量,往往先於理性思考,推動人類作出對自身有意義的行動。
  4. 有助記憶和人際間的理解和互動。1953年一位27歲的病人Henry Molaison(簡稱H.M.)為了治療嚴重的癲癇,接受了手術切除顳葉內側部分,當中直接影響部分邊緣系統,包括重要的情緒區域杏仁核。研究跟進H.M.長遠情緒反應和其他功能,例如H.M.的情感表達能力減少了,導致新的長期記憶能力無法形成。由此可知情緒和學習新事物的能力息息相關,而杏仁核受損患者亦往往難以識別和適當地回應情感面部表情,影響調節情緒和與人相處的能力。

  以上提出的研究發現,失去情緒後,人類重要的功能亦同時會喪失。因此,正視情緒包含的感受、意義和需要就能推動我們作出相應關心自己和別人的行動。

  簡單為大家列出幾種常見情緒背後的重要訊息。

情緒 給自己的訊息 關心自己/別人的 行動傾向
憤怒 違規、被侵犯、不公不義   辯護、維護、捍衛  
悲傷   失去、分離、心靈傷害   尋求聯繫、支持(例如:哭泣)  
恐懼   危險   按兵不動、繼續監察、逃跑  
愛/關心/喜悅   達成目標或需要
找到聯繫、被看重
表現友善
渴望再見、增強聯繫

你有沒有好好地正視情緒給自己的重要訊息?有否在祈禱或敬拜中經驗過情緒的觸動?如果有,恭喜你了,情緒當中必定有天父給你的訊息,例如當情緒被觸動時感到天父明白並接納自己的軟弱,看自己為祂重要的兒女而感恩流淚。無論是經歷感動、是釋放還是醫治,當中不能沒有情緒,擁抱情緒就好像擁抱人生不同的溫度和色彩。嘗試在禱告或用靈修日記去反思以下幾個問題,有助我們對情緒的覺察、體驗、 探索、理解、 接納、轉化以及運用。

  1. 如果情緒是有顏色的,這一刻我內心的色彩是什麼?試用文字或圖象去記下感覺;為情緒命名並具體地了解它,這行動本身已有自療作用。
  2. 我願意時刻將情緒與體恤我軟弱的天父傾訴嗎?
  3. 在敬拜禱告中曾否經歷某些情緒而這些情緒透露出與天父關係裡的需要嗎?
  4. 當情緒太過難受痛楚,我對自己有一份憐憫嗎?相信我是值得被主幫助嗎?我願意尋求專業輔導或讓同行者幫助自己嗎?

梁何昭文:《擁抱情緒:從淺析理論到深化實踐》。香港:基道書樓,2021,p.66。

 

病友心語:天父給了我三個腎

  天父造人有二個腎臟,體積細小,如掌頭般大,但功能卻非常厲害,可以排除體內代謝廢物、調解水份、維持身體物質平衡和製造紅血球。醫生比喻每個腎臟,就好像一百萬台過濾器一樣,如果腎臟出現問題,對身體的影響非常之大。

  我不幸患上遺傳性的多囊性腎病,這兩個寶貝腎臟,會出現水泡,導致腎臟增大,影響正常的腎臟功能。這個病在年青階段對身體影響不算太大,但當我步入中年,還有幾年「入伍」的歲數,病情就開始惡化。在2021年我已經成為一位末期腎病患者,及至2022年9月開始接受腹膜透析(俗稱洗肚),每晚在家中利用洗腎機把洗肚水注入腹腔,排出體內廢物,以維護腎臟功能。

  我本身是一位教會傳道人,在人生的黃金期,自知身體機能日漸衰退,能夠為神、為人做事的時間實在不多,甚至自己生命有幾長都不敢去想,只能見步行步,用信心依靠天父。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再愁也不能幫助甚麼,能夠活多一天得一天!只管努力活好每一天!開心或不開心也要面對病痛,還不如以喜樂的心去過日子吧。

  對於病人來說,能夠康復的最好方式就是透過腎臟移植(即是換腎),讓病人可以重新過正常的日子。手術不是將原本的腎臟割除,實際是將捐贈者的腎臟移植到下腹部,是醫治末期腎病最理想的方式。我經歷了六個月洗腎的日子,2023年2月,妻子願以愛心捐出腎臟,讓我可以有一個健康的腎,也讓我成為一個「再生勇士」,這是何等感恩!莫大的恩典!現在我是一個有三個腎臟的人。

  香港有很多末期腎病患者一直洗腎多年,盼望和等候腎臟移植,現實情況是香港人參與器官捐贈比率非常之少。現在腎臟輪候人數已達2,433人;過去多年,香港每年可以完成的遺體腎臟移植只有40至50宗,遠遠不及龐大的需求,許多病人未能夠等到合適腎臟而無奈地離開世界。有幸得到家人或配偶捐贈,也是不容易的事情。捐贈者需要身體健康,也要通過一系列血型、組織抗原、基因等等配對及測試,才能進行活體捐贈。萬分感恩,妻子願意為我作無私的奉獻,並願意承受手術及少了一個腎臟的風險。我們勇敢地踏上這手術之路,成功進行腎臟移植手術,重獲希望。

  神的恩典與愛顧非常足夠,祂從來沒有一刻離開我和太太。現在我已慢慢在病患中康復,雖然要終生服用抗排斥藥物,而藥物也會帶來身體一些副作用,但我有幸繼續走在這人生路,享受神給予我們豐盛的生命,實在已經感恩不盡!盼望更多洗腎病人可以有這種機會,我非常鼓勵大家參與香港器官捐贈行動,一起將這份愛,留給更多有需要的人,以生命影響更多生命,將這份愛繼續傳揚。

醫護心語:感恩走過三十載,護理初心如磐

  記得中一那年因患盲腸炎在威爾斯親王醫院住了九天,護士們親切友善的態度,至今歷歷在目,促使我從那時起立志成為護士。我曾在威爾斯做了十年護士, SARS期間在婦產科工作。由於疫症爆發,如非分娩,極少孕婦會進入醫院,所以工作極為清閒,與前線的緊張成為強烈對比。我有一位好友自願到SARS病房照顧眾位受感染入院的同事,這個行動深深感動了我,於是我也自願去專治沙士病人的深切治療部幫忙。當時連同我在內婦產科有七位同事一起前去,都是基督徒。大家一起努力走過非典型肺炎的日子,也曾住進烏溪沙青年新村作自我隔離。

  我記得初任護士的時候,有位上司對我說她已經做了護士三十多年,當時對她既敬佩又羨慕。來到2023年,我成為護士已三十年了,亦是我在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工作的第二十個年頭,很感恩護士成為我的終身職業。

  這幾年我也擔任「醫療情況複雜兒童社區支援服務統籌」一職,主要支援醫療情況複雜的在學兒童,以及其在校及宿舍的照顧者。在這個崗位上,我找到了工作的满足感,並能發揮我的長處,包括以往修讀基督教婚姻及家庭治療碩士所學到的知識與技巧,「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聖經的話是何等的真實。

  早前新冠肆虐期間,某天我如常上午8時45分開始在日間病房工作,然而當天有點特別,11時才開始有病人的預約,於是我利用空檔到七樓隔離病房,原本只打算接替同事食早餐的時段。可是剛進病房就看到同事為病人進行心肺復甦,又見病房經理已經穿上全套保護衣,於是我也立刻換保護衣去幫忙。原來有一位很年老的病人情況急轉直下,需通知家人來見最後一面。由於是隔離病房,家人無法在床邊陪伴,只能隔著玻璃看到病人。我把一部視像電話遞給病人家屬,讓聲音傳到老人家的耳邊。我知道病人在留彌之際,聽覺是最後才失去的;剛巧在這之前的三天,我上了一個有關Palliative Care(紓緩治療)的課程, 學習到與至親送別時有四道:道歉、道別、道愛和道謝。我提示家屬可以按照這四個層面與病人說話;過程中得知老人家也是信主的,又跟我一樣是潮州人,因此我能夠將家人所表達的說話向老人家復述,而家人亦確定老人家有聽到他們的聲音。最後我為老人家清潔抹身及穿回自己的衣服。家人向我表達謝意的時候,我說我家曾有長輩離世,身同感受。當家屬未能在旁時,醫護人員就好像變成病者家屬,暫代照顧。

  近年人手不足,醫療團隊的工作實在吃力,期盼有更多新力軍加入,薪火相傳;感恩我的女兒願意成為其中一分子。願我們的人生都能發揮所長,成為一個最美好的自己,不只自己得著祝福,也讓身邊人得著祝福。

信仰心窗:灰暗中的璀璨

  是甚麼令人對世界或人生失去希望?不外乎是每天發生的事。每天閱報,關於行騙、魚目混珠的新聞何其多。有人一心計劃開心假期,卻誤入假冒專業旅行社的網頁,六十多人被騙走超過八十萬元;虛擬資產投資平台則有上百人被騙走1.53億元,當局表示暫時未有監管方法,市民唯有自求多福。

  在我自覺無法接受這荒謬的現實世界,也無能力去改變甚麼之際,我想起主耶穌的話:「你們是世上的光,要帶出上主的色彩……要讓人看見你,不論我將你放在山頂或燭台上,你要盡情發光!」(馬太福音5章14至16節,選自畢德生《信息本聖經》)祂要我們像那小男孩燃起希望的蠟燭。原來人人手上都有一枝希望燭光,但不知何時開始我們把它收起或不再握住。我們只要握住燭光踏出家門,有需要的人一定會從我臉上身上看見燭光,見到希望。

  「你能照亮你的世界!」我感恩上主賜我仍有活力與能力,可以控制和照顧自己每一天的生活。我不能制止騙案發生、結束所有戰爭或解決全球變暖,但我確實可以對我遇到的每個人帶來微細的影響,就如麗絲見到非洲一些學校缺乏可供學生閱讀的書本,她就推動自己國家的人民進行捐贈。

  珍妮在學校被數學老師羞辱因而將自己關在家中,油畫家顧先生得知她愛好文學,不單借文學書刊給她閱讀,還將她創作的一篇小說傳給一位當代作家品評,結果她的作品受到賞識並獲刊登。珍妮感到受尊重和肯定,因有人在旁願意扶一把。

  要讓自己成為照亮他人的光,先要把自己照亮。這意味接納自己的全部,包括光明和陰暗面。美國女孩Rebecca十二歲的時候被診斷患上「尤塞氏綜合症」,即三十歲會全聾全盲。這無疑是世界末日,但她沒有自暴自棄,反而趕緊於三十歲前參加越野單車比賽。當她駕著單車沿懸崖邊走,恐懼如巨人要將人吞噬。她靠著一吸一呼,心中默念「擁抱平靜(吸氣),甩開恐懼(呼氣)」竟走完三十六公里。面對叫人害怕的處境,抗壓能力自會增強。現在她過了三十歲,成為心理治療師,靠電子耳助聽器去聽人心聲,替人分憂。

  因為黑暗,我們要彼此照亮。地震發生,待救者被困在暗無天日的頹垣敗瓦中,缺水缺糧,渾身無法動彈,生命危在旦夕,此時他要點起希望燭光,救援隊也不放棄任何救人機會,即使黃金七十二小時已過。與此同時居民及救援組織自組「人鏈」清理道路,把傷者安全送到地面,同心就事成。

  不要輕看自身渺小無能為力,我握住的燭光雖微弱,在日光下,猛烈陽光下,燭光似有若無;但在黑暗中,我只要永遠握住這象徵主愛的希望燭光,光影外的人見到我,我也見到他們,就能一起彼此照亮。

生活心窗:一點燭光

  我唸的中學,校訓是「爾乃世之光」——學校期望學生們能夠成為世界的光。當時年輕,以為能在世上發光的,必然是名人或偉人,所以對我來說,這校訓太有壓力了。

  幾年後,聽到關正傑先生唱的一首勵志歌曲《一點燭光》,才開始明白所發的光,不一定指奪目的強光。其實一點光芒,足以影響周圍。我還記得那場表演,舞台上除了關正傑先生在歌唱,他四周還站滿了很多位小朋友。舞台燈光很暗,除了演唱者以外,觀眾只能見到小朋友的朦朧身影,根本看不清臉龐。孩子們手上捧著的一支燭光,雖然搖曳不定,卻能突破黑暗,發出光輝。眾多的小燭光,最後砌成一個心型,代表愛心的凝聚,很有意思,亦令我印象深刻。

  兒時的香港,經常出現停電的日子。遇上夜間停電,爸爸媽媽就會從抽屜裡,拿出長長的蠟燭來燃點,客廳、睡房,連洗手間也放置了蠟燭。要是晚飯時停電,蠟燭就放在桌上,一家人圍著燭光,吃頓毫不浪漫的「燭光晚餐」。燭光掩映下的家,比平日加添了一份神秘感,小時候的我覺得好刺激。由於停電而忙亂失措的家,因為一點小小燭光,頓時又再溫馨起來。

  曾經看過一個燭光的小故事。一間小房間內放了四支蠟燭,第一支是「和平」;第二支是「愛心」;第三支是「信心」。它們感到世界已經不再需要自己,所以都想放棄燃燒了。火光逐一熄滅,房間內霎時變得暗淡。一位男孩子走進房間,見到只有一支蠟燭在燃燒,不禁啜泣起來。第四支蠟燭微聲對小男孩說:「我是『希望』,請你用我的火光重新燃點它們吧!」小男孩馬上照做,最後那間小房間又重新光亮起來了,小男孩臉上不再是淚水,換上美麗的笑容。

  一點燭光能夠驅散黑暗,無數燭光聚集起來,又給人甚麼感覺呢?七十年代有個經典的汽水廣告,也以燭光為主題,耳邊響起大家熟悉的歌聲:「I like to teach the world to sing in perfect harmony(我願教曉世界和諧地歌唱⋯⋯)」,畫面看到不同人種,手拿燭光坐在一起,人人都為世界發一點光,感覺很鼓舞,實在教人感動。

  不要輕看自己,不要以「力量微小」為藉口吧!正如《一點燭光》的歌詞告訴我們,「如能以熱和愛,自能導出心裡光」。先燃點自己,讓自己的一點光去照亮自己和身邊的人吧!

  祝願大家在新的一年,即使面對困難和逆境,仍然能常存信心、希望與愛心,不嫌自己只是小小火燄,願意努力發出光芒,還能聯合更多有心人,以小小燭光抵抗黑暗,「以心中暖流,和風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