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既曾習武,也愛看武俠小說。小說是買不起的,只能在街邊的書檔租來看。一角錢先換若干個蓋了印的小紙牌,每一個小紙牌可租一本,試過一天花了二十個紙牌,可見「讀書」的用功程度。其實當時家長也不贊成花太多時間去看武俠小說,但謀生艱難,也管不著了。還幸看武俠小說比看電視的武俠劇集有益得多。
首先,看小說是和文字直接接觸,而且武俠小說的文字也實在不壞;其次是小說比電視有更大的想像空間,忠奸善惡、喜怒哀樂的感受和思考也更實在,所以算是開卷有益。相信我們這些在五、六十年代長大過來的人,除了有上一代的教化之外,武俠小說的影響總是有的。
但由於疏於練習,怠於思考,武術的招式和小說的情節都忘得差不多一乾二淨了。最近收到陳佐才牧師贈送的新著《武俠靈修──金庸筆下的心靈超越》,翻卷細看,才知道高人眼下,武俠小說也可以看出如此之多的人生哲理。書之首頁,譚沛泉博士的序言更是一語開竅,他說:中國人習「武」,除了健身,防身之外,還為了修心、養性。被稱為「俠」的人,是富正義感、人情味濃厚,又有入世但超越的氣質。「武」「俠」加在一起,就是既人性又靈性的共融……「武俠小說」述說的,其實是大道理。
原來生活中看似平凡尋常的事物,當中竟有那麼豐富的智慧。自知不能像陳佐才牧師那樣,能從金庸筆下看出那麼多的心靈圖畫,但有一幅卻是至今不忘的。《倚天屠龍記》中張三豐授太極劍給張無忌,第一次之後,他問張無忌是否記得,張無忌答:「記得了。」但張三豐卻說:「要忘記。 」如是一而再之後,張無忌終於「完全忘記了。」因而領悟到真正的秘訣是:神在劍先,綿綿不絕。
這一段情節教我領悟到,原來學劍與學道是同一道理。學劍要「神在劍先」,學道則要「愛在道先。」一本聖經,內有千條道理,但「沒有愛,仍算不得甚麼。 」學道、求道、講道之人,如果沒有愛,怎能像活水江河,綿綿不絕?只會是一潭死水,越來越臭越乾。如果能藏道於心,而不是只用頭腦裝載,真理與生命結連,又怎會忘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