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在香港,或會覺得春天太潮濕,夏天太熱,冬天又寒凍,最好的就是秋天。按自己的感覺,也認同這樣的說法。但轉念再想,其實這也是成年以後,更可能是步入中年之後才有的感受和想法。
童年時,好像沒有甚麼季節的感覺,一年四季,不論冬夏春秋,晴雨日夜,都覺得一樣好玩,季節怎樣,天氣如何,從不當一回事,愁的只是沒有伴兒。那些日子住在新界,父母都忙於生計,村中孩子多的是,放學後,三扒兩撥做完功課,就會結伴尋樂。最喜歡玩的叫做「捉依因」,如今想來,也許是“捉伊人” 吧!但是那時童心無邪,男男女女追追逐逐,都不會有人訕笑;或是拍公仔紙、打波子,男孩子更會到山邊捉「豹虎」(其實是一種小蜘蛛,用來作互鬥比賽);也有踢足球,或到山邊溪流玩水……,總之不識天高,只知地厚。不論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晴天、雨天,甚至打風天,對於我們都是一樣。
只是年紀長了,活動形式和空間反而縮小了,大部分時間都在戶內,而且是有空調的房間。甚至連興趣都變得靜態,即使偶爾行山、運動,也挑剔時節地點。因此對季節的變化才顯得敏感,以為四季之中,只有得秋天才是最好。其實「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聖經 • 傳道書3:11) 因此春夏秋冬理應各有各好。如此一想,才發覺自己不是長大了,而是縮小了,「小」得連小孩子也不如。他們有靈活的適應,可以隨意歡天喜地,不論寒暑雨晴都能享受天父所創造的世界。反而長大了,卻常常埋怨天氣,真是不該,也是不智。
歲月催人是自然的規律,生活節奏的改變也無法避免。但人老卻可以心不老啊﹗耶穌更指出,我們若不回轉像小孩子,就不能進天國!若小孩子可以不分四季,樂在其中;那麼如今身體雖然「老」了,但若仍有小孩子的心,對人生四季——生、老、病、死;心靈的四重奏——喜、怒、哀、樂,豈不也一樣可以嘗個滋味嗎?如果孩子可以把春夏秋冬當作一季;我們成年人為甚麼不可以把生老病死視為一樣?在其中經歷喜怒哀樂的變奏,從而得著生命的整全與成長?
雖然年紀上已青春不再,但心境上卻越來越有還童的傾向,也越來越發現耶穌說要回轉像小孩子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我想,這也許可以作為「重生」另一種的詮釋。因為生命不該是過去式,而是永遠的現在進行式——把握生命的本身與生活的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