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分享:高永文醫生

去年10月獲選為第一屆「感動香港十大人物」的高永文醫生,在頒獎台上說出的第一句話就是:「向03年經歷「沙士」 (SARS)的醫護同事致敬。 」一位因為「沙士」從醫管局高層退下來的醫生,七年之後,原來還沒有忘懷當年那一「疫」(役),也沒有忘記曾經「出生入死」的戰友。

  退下來,並不是閒下來。高醫生今天是一位私人執業的骨科專科醫生,每天排得密密的診症與手術,還有不少的公益服務,使安排一次短短的訪問也要三番四次的改期。但最終我們都在約定的時間之後的一個半小時,聽到他的「真心分享」。

矛盾重重的心路歷程

打開話匣子,當然要問高醫生獲獎的感受,他似乎顯得有點靦腆。「…我當然感到很榮幸,也欣賞主辦單位希望藉此帶出一個正面的信息,推動一種關愛和服務社群的精神。不過,我實在感到自己得獎是不配的,因為我只是參與了一些公益服務,沒有甚麼偉大之處;反觀其他得獎者,他們卻是默默耕耘、造福別人,甚至窮了一生的精力,作出無私的奉獻,他們得獎才是實至名歸。我所做的只是盡自己的本份罷了!」獎牌與讚譽,似乎沒有為高醫生帶來太多的觸動與興奮。

然而,當問到為何在頒獎台上第一句話,竟是向03年沙士的醫護同事致敬時,他的感情就不期然流露。「沙士肯定是我人生中一個最難忘的經歷,而且我永遠都不會忘記那些犧牲了的同事。其實對我來說,每一個前線的醫護人員都是英雄。」是歉疚、是欣賞,是無奈……這位當年有份統領醫護人員對抗沙士的代表人物,對那段日子、那段情,真是一言難盡!「或許可以用矛盾重重來形容我的心路歷程,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對沙士的掌握實在十分有限,即使專家也沒有一致的意見;其次是我們的醫療系統,雖然我們一直都認為已相當不錯,但畢竟都有它的限制。雖然我們已盡了最大的努力保障醫護同事,但可惜有限的資源最終都應付不了急速發展的疫情。所以最後亦未能照顧所有同事的需要,這確是現實,也是我的遺憾。我絕對明白同事的感受,所以不會逃避公眾的責難,也不曾隱藏內心的矛盾和傷感。雖然當年我堂堂一個男子漢竟然在人前落淚,好像少了一點丈夫氣慨,但我並不介意表露自己真實的感受,因為我也實在不善於掩飾,我還是喜歡忠於自己和多一點人性吧!」

始終對公營醫療有很深厚的感情

話說大丈夫能屈能伸,屈,不是屈人;伸,更不是伸自己。而是自己能屈——謙讓自省;自己能伸——擔當自強。沙士後,高醫生雖然好像是「被逼」離開了醫管局而要「重操故業」,但他對香港的公營醫療,不但私毫沒有貶損,反而讚譽有加。人生中又那有完全避免不交上逆運,遇上倒霉,甚至因能力、經驗、條件、性格等等原因而誤人誤事。然而,寬人者自寬,恕人者人恕。「雖然我現在是私人執業的醫生,但我始終對公營醫療有很深厚的感情,而且公營醫院絕對是發揮著最大的功用,因為他們不僅服務大部分的香港人,而且保障了低收入和貧困的人士,讓他們不會因經濟所限而得不到所需的治療。因此公營醫護人員實在是功不可沒,這也是我常常感到應該更多鼓勵和欣賞他們的原因。我一直都認為香港的醫療制度算得上相當完善,因為我們既有服務市民大眾的公營醫院,同時又有私營市場,為經濟條件較佳的病人提供選擇。反觀先進的國家,如歐美等地,他們的醫療系統相對上反而有較多的限制;不論是選擇或醫療收費,亦不如香港的理想。」

假如高醫生今日是在當年的位置,他的一番話,即使由衷,我們也會難以入耳。但今日他已易地而處,他的一番話,該是由衷之言,但我們又能否聽得入耳?今日在公立醫院中接受治療的朋友們,又有否感受到?相對於世界各個地方,包括最先進的歐美國家,原來我們當下所受的醫療待遇,或有美中不足,卻是已經難能可貴。因此,我們對醫院和醫護人員,實在也要多加一分敬重和珍惜。

抱著「再培訓」的心態

重操故業、舊調重彈、吃回頭草、馬死落地行……都是負面的描述,對一般人,都會帶來難受;對一位全城知名,而且已經沒有再「操刀」14年的骨科醫生,則更加有壓力。以高永文醫生的資歷和已建立了的網絡,他可以選擇的工作應該多的是,收入和發展機會,甚至可能會比在醫管局更高也不出奇,但他卻不考慮別人的眼光。看來他真的是喜歡忠於自己和多一點人性。

「對我來說,能夠再次當上骨科專科醫生的確令我引以自豪。但不要誤會我想吹噓自己的醫術了得;相反,我感到自豪是因為我願意接受挑戰,我是抱著一種『再培訓』的心態,重新投入告別了14年的臨床工作。我真的衷心感謝和我合夥的醫生,因為他們都是獨當一面的專家,但都願意扶我一把,對我來說,今日可以順利再執業,實在是很大的祝福。但即使經過5年的執業,我仍然體會自己的不足,不過我會繼續鞭策自己,希望可以做得更好。」

當問及在行醫中最享受的是甚麼時,高醫生疲倦的臉容上,終於露出微笑的回答:「當然是與病人的接觸。其實問診是一個雙向的交流,病人除了聆聽醫生的建議,也會表達他們的感受和需要。這個互動的過程能夠讓病人對醫生產生信任,並安心接受醫生的治療。因為當醫生見到病人循序漸進地康復時,心裡就不期然感到喜悅和滿足。 」

無論是「睇」醫生或是被醫生「睇」,基本上都要付費,但千萬不要以為所有的醫生都只在乎收錢。其實,正常的醫生(應該為數也不少)同樣在乎病人的康復進度。只是他們一般不會故意的表達,而我們也不會留心的觀察。

醫者與被醫者,原來是互相施惠

如果一個人是為了收入而工作,那麼,他必會希望少做工作而多有收入。但如果一個人真的是喜歡工作,或是相信他的工作是甚有意義的,那麼,他就會即使沒有收入也會繼續工作。看來,事實證明,高醫生該是真的喜歡行醫的工作,因為他獲選為「感動香港十大人物」,正是因為過去兩年多,每月最少一次到四川災區義務診治地震後的倖存者。聖經說:「施比受更為有福」。詩人紀伯倫說:「有些人快樂地施予,這快樂就是他們的回報。」

自08年地震後至今,高醫生平均每月都會參與一次當地的義務醫療工作。他接觸過不計其數的倖存者,有可以保留肢體的、有需要做截肢手術的、有可以安裝義肢的、也有不能成功安裝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也有不一樣的將來。總結20多次的行程,他說心裡最大的感受是「每一次接觸倖存者都帶給我很大的挑戰和震撼,挑戰當然是要在有限的資源下,為個別傷者提供最適切的治療;而令我感到震撼的,就是看到他們那份堅毅的精神,特別是一些失去肢體、失去親人,甚至失去整個家園的災民。雖然他們的人生彷彿就在一次天災後被改寫了,但他們卻仍能擁有頑強的生命力。他們的表現讓我有很多的反思,叫我不禁問自己,若我要面對他們所面對的,我會支持得住嗎?又或者換了是香港人,我們是否又承受得起呢?當他們臉上仍可以展露出感恩和笑容時,我就不期然想到那些正在逆境和病患中的人,他們可以如何自強,不會因眼前的困難而退縮。」

雨果說:「凡是發生過悲劇的地方,恐懼和憐憫就會留在那裡。 」也許是曾經經歷過沙士的人,所以會更具勇氣和同情心。一次又一次與傷者的接觸,治療的又豈止是病人外體的創傷,醫者的心靈與人格,豈不也一起成全?醫者與被醫者,原來是互相施惠於對方的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