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心款款:向高處想 向高處行

「縱使我們搜索枯腸去尋找解決方法,但只用相同的想法去處理,問題還是解決不了的。」
~愛因斯坦

  每人都會面對困難,也有各自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方式。雖然年紀和經驗往往有助解決難題,但有時難免感到束手無策。以下和大家介紹一種處理問題的另類方法 —— 理解層次(Logical Levels)。

何謂理解層次?

  理解層次是由著名人類學家和語言學家Gregory Bateson發展出來,後由Robert Dilts在1991年整理及發表。

  理解層次是指我們大腦處理事情的一種邏輯推理,故此亦稱為邏輯層次或身分層次。理解層次將問題分成六個不同的層次,由低至高,分別為環境、行為、能力、信念價值、身分及精神層次。六個層次是相互影響的,較高的層次會決定或影響較低的層次。理解層次是一套用以解釋事情的模式,將不同問題放在不同層次裡,從而明白當事人的困擾所在,然後找出解決方法。運用理解層次並非幫助我們做決定,而是幫我們在做決定以後如何去面對和處理各種的困難。

以下是不同層次所包含的範圍

  1. 環境(Environment):所有身外的東西,包括人、財、技、時、地等情況和條件。
  2. 行為(Behavior):能力的實際表達,如:我要做甚麼?沒有做甚麼?在當前環境中,實際做了甚麼?
  3. 能力(Capability):我有多少能力?我有多少選擇?
  4. 信念、價值(Beliefs and Values):為配合上述身分,我需要一套怎樣的價值和信念,用作衡量生活裡的每件事和每個選擇?
  5. 身分(Identity):我是誰?我與別人的關係,我打算以怎樣的身分去實現人生意義?
  6. 精神層次(Spirituality):我活在世上的意義,我的信仰,我與世界的關係,我公司或所屬組織在世上的意義是甚麼?

  由環境到能力的低三層,是我們每天都有意識接觸到的,一般來說都是由意識所主導;而信念、價值到精神的高三層,則是在我們日常活動中,很少留意的領域,所以往往會被忽略了。然而,在我們人生中所做的每一件事,其實都由這高三層所主宰。它們是由潛意識所控制,所以很難說得清楚,卻是人生成敗得失之決定因素。

  由此可見,環境至能力的低三層,只不過是高三層的反射或在現實生活中的表徵而已。個人的最高(或者最深的)境界則在身分層次。一般情況下的問題,我們只需用到理解層次中的頭五層就可解決。問題結晶在越低的層次,就越容易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困難多與環境及行為層次有關,當問題發生在信念或身分層次時,要解決就顯得困難多了。通常一個低層次的難題,容易在更高的層次裡找到解決方法。反過來說,一個高層次的難題,用一個較低層次的解決方法,就難以成效。

  再次強調,理解層次不是用來幫助我們決定事情,而是幫助我們如何獲取更大的力量去面對我們所作的決定。

  例如當一個病人要面對決定去做化療與否的時候,理解層次如何發揮其功效?決定做化療與否是在哪個層次?讓我們在這裡做一個簡單的定義,這可能是一個環境又或是行為層次的問題。

  病人所遇到的困難,很多時候並非做還是不做,而是身心不一致,又或是家人如何支持他一同去面對所作出的決定。

例子一:治療(病人知道要做但又沒有膽量或能力去面對)

  我們可以在身分層次去思考這個問題,並假設病人知道接受治療是好的,卻又沒有膽量或能力去面對。當思考身分的層次時,由於大部分訊息都是由潛意識層次浮現上來的,未必能用文字或話語來表達。我們可以嘗試幫助病人實現自我的角色和身份,例如他是某人的子女或是某人的父母。當病人想起他的至親或至愛的人時,他會有多點力量面對問題,而這股力量會幫助他更有膽量或能力去跨過難關。

例子二:不治療(家人如何支持他一同去面對所作出的決定)

  讓我們假設家人一般都會鼓勵病人接受治療,但若到最後病人決定終止治療的時候,家人又如何面對呢?家人要面對的首先是自己而不是病人,很多時候家人鼓勵病人接受治療是不希望失去家人,因為失去至親是痛苦的。但可能沒有想到漫長的治療對病人來說更是痛苦。雖然家人理性上知道不治療可能是對病人最好,但感情上卻又捨不得。當思考身分的層次時,或會想到不希望至親受到痛苦,那就尊重她所作出的決定,而不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這樣家人就可以從心底裡支持他一同去面對所作出的決定和將來所安排的一切事情。

  當我們還是小孩的時候,我們都相信自己是最厲害的(信念層次),所以大多能夠從這個層次去解決身邊的問題和環境。隨著年紀漸長,我們較多從環境或能力層次去解決問題,反而減弱了解困能力。盼望這套邏輯層次能幫助你更準確瞭解問題的癥結屬哪一層,從而引發較高層次的資源,更奏效地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