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直說:人有悲歡離合

  生老病死,是每人必經之路。人人必有一死,亦是眾所週知。所以說,死,是眾人的結局。但死後且有審判,卻不是每人都肯接受。

  現代醫學和資訊發達,大家都明白,死亡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就是嬰孩,也會有突然的死亡,老年人當然有。即使青年人、壯年人,以至警察、消防員,甚至是馬拉松跑手,都有突然死亡的案例,而且通常與呼吸道、心臟血管、心律、腦血管等有關。我們或身邊親愛的人,應該存怎樣的心態,來面對不可知,卻又無法避免的死亡呢?

  歷代文人,對死亡有不同的惆悵和悲歎,但都束手無策。豁達如蘇東坡,寫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勾劃出人生的現實、無奈和願望。多年前筆者的朋友,一對事業成功的中年夫婦,兩個兒子都長大了。大兒子隨父作業,小兒子正讀大學,身心健康,無不良嗜好。有一天,母親回家時,看見小兒子安然躺在梳化上,已經離世。一家人當然悲痛不已。筆者也不知如何去安慰他們。此時傳來王菲的幽怨歌聲,想起蘇東坡的詞句。因為朋友一家是信耶穌的,對死後再見滿有盼望;就把詞句稍改:「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喜得人永久,天上聚更歡。」成為提醒和安慰。

  又筆者的一位親戚,阿婆輩,是個虔誠的基督徒。有一天起床後定意出門,去探望教會中的兩家人。兩家人因有誤會而生嫌隙,互不瞅睬。老人家經過努力,那一天就幫助兩家人和睦了。回家後,因疲倦上床休息。到孫女去叫她用飯時,才發覺她已安然逝去。這兩個見證常常提醒筆者,基督徒是有福的,因為有永生的確據,永恆的盼望,以致無懼死亡。

  有一首詩歌,調用「平安夜」,歌詞(普通話)很好:「暫時離別,暫時離別,非永滅!非永絕!不像花謝,不像月缺,乃是過夜,乃是安歇;歇到天使來提接,主前相會不再別。」可惜東坡先生逝於一千年前,不像我們今天,有機會聽到有福祉、有盼望的信息。

*本欄由香港基督徒醫生及牙醫團契會員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