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同心:學習聆聽

  正在接受紓緩治療服務的晚期病人,除了身體上的痛苦,很多時候他們的心靈也會因為病患而飽受煎熬。 雖然醫生可以從病理方面去嘗試紓緩病情以至病徵,但是心靈的苦楚卻絕不容易化解。能夠對苦澀的心靈說出安慰的說話固然是美好的,不過即使不能及時說出安慰的話,只要能夠讓病人感覺到真切地被聆聽、被明白,這也能讓病人及其家人都感受到支持和安慰。

  我在紓緩治療服務了十多年,現在仍然學習怎様聆聽。記得最初自己在紓緩醫學受訓的時候,因為要學習掌握病人的需要,所以在聆聽病人的時候,會不自覺的打斷別人說話,並且提出很多問題以釐清其意思,結果反而窒礙病人表達心中感到重要的事情。我也試過當病人在心理上仍未預備好的時候,提問及透露一些較沈重或敏感的內容,令病人感到難受,而我卻不自知,需要有資深的護士提醒我,自己也覺得後悔和歉疚。

  我曾經在門診看過一位老伯和他的兩位女兒,讓我體會到聆聽帶來的幫助。老伯一向不多說話,他確診晚期癌症後更是沈默寡言,看門診時往往要女兒代為發聲。我和老伯討論過一些病況和不適後,在幾次覆診中,我也順帶問問他面對疾病的期望和需要。老伯初時只簡單回應一兩句,後來他漸漸和我分享他對生老病死的看法、對餘生的期望和對家人的牽掛,過程中我只是默默地聆聽,偶然回應一下他的看法。後來老伯離世了,她的女兒送了一張感謝卡給我,告訴我他父親生前每一次看完門診都會感受到被關懷和支持,心情也輕鬆了。

  聆聽不是一件被動的事,我體會到好的聆聽是需要主動、用心和理解。有時候病人的心靈在很大的痛苦和悲傷中,自己未必能夠清楚表達出來,但是遇到能夠信任和陪伴的人,他們往往可以一點一點地透露自己混亂的思緒和矛盾的心情。若有善於聆聽的醫護人員,他們甚至可以在聆聽的過程中,幫助病人疏理自己的思緒和表達內心的需要。

  能與病人在他們生命的晚期同行,聆聽他們的人生故事,分擔他們的痛苦和掙扎,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能夠參與其中,我也深感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