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心窗:想要與需要的平衡

  要搬家了,趕緊把整個房子的物品整理:日用品入箱沒有疑慮,新舊興趣相關物品也不會丟掉;舊唱片或許不常聽了,但可能是青春印記,也可能是時代腳步,彷彿捨棄了以後也找不回來,捨棄也要下決心。還好新房子較大,舊物來到新屋,都輕易找到自己的位置。

  以前的四人窄飯桌,桌上放著日常用品,旁邊地上放著車仔雜物,兩大一小圍在飯桌吃飯是日常。玩具與書本放在窗台,幾年間朝向太陽的書頁都褪色了。掛在窗台的衣服未乾,剛洗的衣服掛在洗手間,洗澡時則移去客廳。吃完晚飯先把飯桌上的碗碟清走,然後騰出空間用電腦,廳的光線由門縫照進房內。每天重複著的生活模式,結果是大家都擺脫不了黑眼圈,但這是香港日常,誰也沒想過抱怨。

  然後搬到新房子,面積比舊房子大,忽然發現,飯桌只需當飯桌,實在是奢侈而幸福的事。現在,三人小家庭每人有充裕位置坐下,不用挪移枱面也可放下食物碗碟。偶然招待幾個朋友來家裡吃飯,最少也有位坐。電腦、晾曬衣物以至廚房電器,也不用再「挪移」了,才發現生活原來可以很簡單很方便,也深明自己幸福。

  「斷、捨、離」概念源自日本,近年香港、台灣也有不少人努力實行。過度消費令雜物滿屋,當然應該要節制;但要做到沒有多餘物件,又可以足夠應付生活,或者剛好應付生存,都不容易。

  在舊屋時,已「戒掉」買書習慣,圖書館借不到的,也會在線上買或漂書,總之不能增加藏書量。想發展新興趣學習畫畫,先選了色鉛(即木顏色)和水彩,也刻意少買畫具。而為了不要霸佔珍貴空間,畫具都放在盒裡和櫃裡,拿出來嫌費時,自然減少畫畫的動力了。

  現在新房子比較闊落,多出來的空間,不用裝飾品填塞,而是讓一家人都有發展興趣的空間。那盒120色的色鉛終於可以打開了,方便使用。除了自己多了畫畫,女兒看到各種顏色可以交疊使用,也好奇地跟著嘗試。書本數量開始增長。不過久經斷捨離的訓練,購物消費仍會很謹慎。

  「斷、捨、離」無疑有助精簡生活,換取空間來享受生活中最喜愛的事情,然而要令生活豐富,發展興趣,又無可避免地添置一堆物品,似乎令人永遠陷入兩難之中,要取得平衡,實在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