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要從原有的工作崗位上退下來,重視傳承的我寫了一本小書,名為《大宇宙,小智慧:成功之路》,內容分為五個階段,就是自強、掌握、分析、決策和成功,把過去管理的學習與心得跟三十至五十歲的同事分享。我也樂意以自身經驗和大家細說這些經歷,如何遇到困難時仍能欣然迎難而上。
從蒙昧無知到認真求知
童年的我,生活艱辛。猶記得六至九歲這段期間,家庭經濟十分拮据,居住成了問題,家人需要每年搬屋,住過一家人一個梗房,亦住過一年多公屋。因空間狹窄,一有機會就到街上溜躂。小時候,我沒有甚麼志願,亦不想太早就決定自己將來從事甚麼職業。可能因為我較早入學,所以經常都是全班同學中年紀最小的一個,加上長得矮小,通常就被老師安排坐在最前面。
父親是公務員,工作雖算穩定,但收入不多,所以母親要拿些小手作回家做,例如為公仔畫上眼耳口鼻、勾毛衣等,藉以幫補家計。我和兄、姐都要一起做,當時要做一百打才得五仙。我小時候的成績不穩定,雖然幼稚園低班曾考第一名,因要經常轉校,成績總是跟不上,小五那年更有七科不及格。小五那年,一次在學校集隊,我突然意識到幸福溫飽並非必然,人要努力才會有回報,於是我立志努力,要做得比別人好,將來要有一番成就。
升中試之後,我在原校的附屬中學升學,成績位列全班十名之內。而我喜歡鑽研學問,則是始於中五。那年我校參加全港校際問答比賽取得第一名,我亦有幸作為後備。我們由初賽到決賽再晉身總決賽,一直鬥心不減,越戰越勇,想不到竟帶動彼此的學習氣氛,同學間互相研究及討論學術的氣氛熱烈,而我尤愛解難,喜歡追求數學、物理及生物等不同學科的深層次知識和理論。除了多思考,也會多閱讀課外書,以求融會貫通,這影響我日後讀書的態度與取向。
自強不息與掌握時機
1981年我從港大醫學院畢業,在完成第一年實習後,當時想成為皮膚科專科醫生,卻被派去急症室。急症室在當時不屬於任何專科,基本上無人願意長做急症室。但因皮膚科未有空缺,我便繼續在瑪麗醫院當急症室醫生。我等了三年也等不到皮膚科有空缺,剛好英國成立急症專科,於是就決心留在急症科發展,再用上兩多年時間,提升個人專科發展,這就是我的小書中提到的「自強」,最終考獲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急症科)資格。當時我是全港第三個考獲此專業資格的醫生。 1993年起我出任威爾斯親王醫院急症科部門主管,亦開始參與醫院管理工作,其間曾兼任院長,這階段長達十年。
所謂「人生交叉點」,倘若當天我當了皮膚科醫生,相信今天就不會留在公營醫療系統,而是轉做私家醫生,從事醫學美容,甚至會把公司上市。因此人不要輕忽所作的每一個決定,也不用太堅執自己當初的決定。機會來到,就要把握,成功與否,要看你是否盡心盡力去作,也要看那條路是否適合自己。何謂適合?先看個性,再看機遇,後看前景。我是個勇於做決定的人,又喜歡即時助人解決問題,短時間內幫助病人解決問題,又或穩定病況,都有很大滿足感。加上當時急症科剛成專科,在香港一切由零開始,在我看來有具大的發展潛力,因此我選擇以急症科為自己的專業。這是我成功之路起首的兩個階段:自強與掌握。
從醫治病人到醫治系統
在成為急症科專科醫生之後,我想推動全港急症專科的發展,所以義務協助美國電視劇《ER》作翻譯顧問,又為本地電視劇《妙手仁心》提供指導,多跟傳媒講解急救常識,藉以提升公眾對急症醫學的認識,喚起市民明白急症專科在醫療服務中的重要性,好吸納更多年輕醫生願意終身以急症專科為發展方向。至於在醫院參與管理工作,也讓我體會到醫生不可以只獨善其身,乃要借助團隊之力,醫療系統更要處理得好,這也是十分重要的。
後來我有機會轉到全職管理,先做新界西聯網總監,後再轉到醫管局總部任聯網服務總監,統籌整體醫療服務。我一直認為,我並沒有離開醫生工作,只是從醫治一個病人到醫治整個系統,為醫療系統做評估、診斷及訂立治療方案。其實,無論是醫治一個人或是醫治一個系統,兩者都是同等重要。而機構管理要比醫院管理複雜幾倍,醫院管理離不開政策執行、團隊協作和社區聯繫;至於機構管理則牽涉政策制訂,既要向政府提出建議,又要為同事爭取合適條件,好讓事情進展順暢,也要聽取議員、社區、病人團體、記者、區議員等不同持分者的意見。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有個人理想,並不等於可在機構開展。要將個人的意念,轉化成為機構的意念,進而成為社會普遍認同的意念,這才可落實推行,其複雜性可想而知;單要取得同事的認同,也不是容易的事。
對生死的體會
行醫多年,醫治病人的經驗當然不少,但其中有三次很深刻難忘的經歷,令自己對生死有更大的體會。有一次,救護車送來一位年約四十多歲的男士,說他一分鐘前心跳停止,我立刻替他急救,施以心臟纖顫電擊,說時遲,那時快,十多秒後他清醒過來了,能和我清楚對話。所謂生死一線間,只要再耽誤一刻,就救不了他。這瞬間的決定,對他來說,就會是天淵之別。可想而知,醫者的責任是何其重大呢!
然而,生命也不盡是個人的事。當時我在瑪麗醫院工作,有一位四十多歲病人因心跳停頓而被救護車送進來,我用盡方法也救不了他,其後來了一位年約七十多歲的老婆婆,是病人的母親。當我告知她病人已經去世,她接受不了事實,跪在地上求我再救救她的兒子,可想而知兒子的離世對她的打擊及創傷有多大。因此,當我往後主管急症室時,我要求急症室同事,要照顧好去世者家人的情緒,盡可能安排家人跟已去世的死者接觸,找機會說聲再見,才把死者送入殮房,讓親人能接受死亡的事實,對其日後的心理復原有重大的幫助。
另一次,我值夜班,凌晨三時許,救護車送來了一位老人家,我一眼望過去,看見是自己的爺爺。那時爺爺八十多歲,有慢性肺阻病,經常出入醫院。當下我不作他想,即時搶救,慢慢見他恢復心跳,情況暫且穩定,便安排他入院。不久,爸媽及其他親人趕至,當時感覺非常矛盾,應怎樣向父母交代爺爺的情況呢?因為心裡知道,爺爺雖然被搶救過來,但情況絕對不樂觀。我是要以醫生身分坦白交待,還是以兒子身分,給他們安慰呢?最後還是選擇了後者。之後還有一個難題,當時夜間只得我一位醫生在急症室當值,還有二三十位病人等候醫治,我明白到我的職責,不容許我放下工作,雖然我很掛心爺爺,但也得收拾心情,在急症室繼續照顧其他病人;待下班後,我才急急到病房探望爺爺。這事令我同時親身感受到醫生與病者家人的心境,對我往後行醫的態度有深刻影響。
身處醫院,死亡的面相是如此真實,醫護人員往往比其他人更早接觸到死亡。年青時,我相信醫療,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科技的應用,因此把握每個機會去救治,務求推遲死亡,甚或起死回生,本著是「戰勝死亡」的心態。然而,這不代表這樣的每個堅持也都是為病人或家人的最大利益設想。死亡既是不爭的事實,與其逃避,我逐漸覺得在一些晚期病患情況上,能幫助病人積極面對死亡及病人家屬積極面對親人死亡是非常重要,本著的是「面對死亡」的心態。善終服務是個很好的選擇,只是今天不是很多醫護人員接受這想法。
至於今天的我,本著的是「面對死亡」的心態。體會到死亡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死亡是人生的必經階段,只是遲與早的問題。與其否認逃避,不如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
第一個重點是要一直保持身體健康,活力充沛地活到生命最後一刻,能善用生存在世上的每一天。個人認為可以做的包括以下幾方面:
- 強基本:注意飲食均衡,要做運動,控制體重,培育積極正面人生。
- 控風險:要留心家族病史和香港疾病譜,要針對個人及群體風險作深入的定期檢查和避免不良健康行為。
- 勤保養:器官要能用一世,就要勤保養,配戴太陽眼鏡,牙齒護理,避免骨骼關節勞損等是必要的。
- 備醫療:要買醫療保險,因將來醫療費用非常昂貴。
第二個重點,就是要積極做好生活的計劃。因為人會死亡,才能看得到每天生命的寶貴。有願望、有理想,就要努力去做,積極爭取,要珍惜身邊人。成敗不重要,起碼已盡過力,當死亡來臨時,無悔終生。亦要與身邊人說明你身後的安排和意願,減低家人於你身故時的惶恐。最好也說說你對器官捐贈的意願。
關係的建立從相處而來
我看來,香港幾乎每個行業都是忙得不可開交的;而每一個行業,也有令人開心或不開心的地方。作為醫生,我最開心的是看見嬰孩出生或病人康復,當然亦有傷感的經歷。為免影響家庭生活,我會選擇不帶或少帶些工作的情緒回家。每個星期,我盡量不會多於兩晚在外面吃飯;若要應酬,可以的話,我會帶同太太出席,讓家人了解我的工作,也多一些時間相聚。要知道物質不能代替陪伴家人的時間,因此我很珍惜與家人一起相聚的時間,我盡量不培育個人嗜好。我們會做一些家常事,例如一起逛街、吃飯、旅行、逛公園或打乒乓球。閒暇時,我喜歡砌機、玩電腦、打機、看電影等,尤其喜歡看科幻片和偵探片,因為這些都是以「不知」為主題,很有啓發性。
我有一對兒女,大女兒是眼科醫生,小兒子從事放射診斷師工作,可說是醫療家族。我以培育和鼓勵子女為大前提,著重誘導他們,除「大是大非」的事外,盡可能不為他們作決定,倒要提供合適的空間,讓他們自己思考。作為家長,我認為更要讓子女「愛回家」,因此家庭氣氛融洽至為重要;與孩子傾談,記緊不要如審問般,要養成兒女們願意與自己坦誠溝通的氣氛。感恩一直以來,我在他們心目中都是一個值得信任與溝通的父親。
退下是為了開展人生新一頁
人生中失敗在所難免,碰上事情未能推動,有人會視之為失敗,但我不會這樣看。成功與否不在於你做到或做不到,不要單看成果,要知道這世界不由你控制。倘若客觀環境有利,則做多些;不然就做少許,有時意念上的推動也是好的。事情有進展的話,也可看為成功的一部分,其實退一步也可以是進展,可看為適應時勢的步驟。人們總以為行前十步才是成功,為何要給自己定個框框?我從不為自己所作的決定後悔,因為你不可能叫時光倒流,沒有一個決定可以再做一次。
今天我從原有的崗位退下來,好讓其他人有機會在工作中學習。對我來說,這不是終結,卻是展開人生的另一頁,我仍可選擇在一個可以讓自己為社會繼續增值的範疇,為市民或社會做事,有所貢獻。我看人生並無退休,人只是從一個崗位退下,再轉換另一個角色而已。所謂成功之路或職場秘笈,最終是回到基本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無論你有多少招數,均離不開別人與自己的關係——你願意幫助別人,願意為人著想、尊重他人,自然也會得到不少助力,讓你邁向成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