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分享:楊英偉

去年一齣「人人都是小飛俠」的音樂劇,看過的人都讚不絕口,笑中有淚,故事發人深省,你可知故事出自誰人手筆?是楊英偉,他是該劇的監製、編劇、導演和演員。究竟他是如何走上演藝之路?戲劇對他來說有何特別之處?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人生的劇本?且聽他娓娓道來。
被父母看扁的無名小卒

  對我來說,戲劇就是自我尋找的過程。在最初,我只是個小角色,沒有人認識我,父母也看扁我。我自小在中產家庭長大,星期日父親會帶我們去汀九游泳,秋天則帶我們去調景嶺釣魚;而母親最拿手的是煮菜,但唯一一樣不好就是甚麼都罵。

  我就讀九龍城街坊福利會小學,當年小二,全級兩班共八十多人,我考第一名,拿成績表回家給媽媽看,怎知她劈頭一句就是:「你看,你這學期的平均分比上學期低,是別人低分,你才考第一。」就算長大後,有一次,騎術學校舉行校內比賽,我和師兄參加雙人跳欄比賽。師兄先跳,我隨後,結果我們在這項目取得第一名。我拿獎牌回家給媽看,怎知她說:「你之所以贏,全因師兄『帶挈』你!」

  孩子努力學習,希望討好父母。但我因被媽媽看扁,自小二開始便失去學習動機。父母喜歡說:「你長大後必是個乞丐……不是,是乞丐也做不到,因別人『乞到』的金錢一定比你多!」當時我試過去土瓜灣一間盲人院外實地觀察,見有盲人在此行乞,他們個個「乞到食」,我覺得我也可以「乞到食」。因為自小受到父母說話上的貶抑,我比較自卑,幸好我為人樂天。中一時,我入讀華英中學,愛打乒乓球,記憶中我要到很後期才知道自己天資聰敏,有過目不忘的能力。

人生劇本有得揀

  中三那年,我因為一位男同學的邀請而參加教會,有一次他相約我到樂民新邨附近的紅燈山傾談,我感覺有個聲音在呼喚我,我便決志信主。之後就讀中五的哥哥也信了主。媽媽知道後,她很激動,感覺像天要塌下來般。有一天,凌晨三時,我正熟睡之際,突然被媽的咒罵聲吵醒,只見她手拿著剪刀一邊發狂地「插」我掛在門上的「祈禱手」素描畫,一邊破口大罵說:「兩個兒子沒有了!」好恐怖!想不到因為信仰緣故,親人竟如此對我。由那刻開始,我愛上看恐怖片,因為我想用另一樣東西蓋過當日的恐怖感覺。然而,我無理會媽媽的反對,繼續參加教會。

  中五那年,我開始思考人生方向。因為我發現這世界很大,我相信「人生勝在有得揀,冥冥中自有老闆」。當時學校派了一本少年警察訓練學校的小冊子給我們,我翻開小冊子,就被第一頁的泳池圖片吸引著,因當年香港只有九龍仔、摩士及大環山等幾個泳池,一到假日就人山人海,要排隊入內游泳談何容易,我只能望門興嘆。還有小冊子的第二頁,我見到有人在燒烤,我就心癢,於是決心投考。因我有拯溺章,游泳也了得,所以我順利通過體能測試,只因有一百度近視而不被取錄。那年的標準是近視五十度以下才獲取錄。想不到第二年,我收到警校的取錄信,因為他們調高了近視的可容納度數,可惜這是個遲來的通知。因我會考的成績不俗,有兩科取得「良」的成績,所以當時我已在香港浸會學院(後來正名為香港浸會大學)讀中六預科,中七高考後我便直入中文系修讀大學課程。感謝天父讓我有機會接受大學教育,若我當日選了當警察這條路,只怕我會「搞搞震」,因為會面對太多誘惑。

  另一方面,我參加教會八年以來,像在參加一個「鬥乖」比賽,那裡不容許人半點佻皮,很不真實。我感覺在人群中我做不到自己,難以融入其中。之後我再沒有參加教會,但我心中仍有祈禱,只是人不回到教會,價值觀跟隨世俗的事物就更多了。

戲劇夢從浸會開始

  至於我對戲劇夢的追尋,則始於在浸會讀書的日子。小時候,我愛看粵語長片,尤喜歡扮神仙及愛看馮寶寶演戲。當年我和師弟林超榮在浸會合作做了一齣舞台劇參賽,結果得獎。大學三年級那年,我是劇社主席,我們演了很多戲,很有滿足感。

  畢業在即,我再次要面對前路的抉擇。當年大學畢業生若求生活安定,當個教師也不錯,月薪有七至八千元,做兩年工作,就可以買樓、結婚、生兒育女。適逢香港演藝學院開辦,而父母又肯在學費上支持我,我便報讀演藝的戲劇文憑課程,並有幸成為第一屆畢業生。當時學院共取錄廿五人,分文憑及基礎課程兩班,有誰想到我竟在這裡認識了現在的太太,她是舞蹈學院首屆畢業生,主修芭蕾舞,我們因一同演歌劇而認識,拍拖六年便結婚。

  演藝畢業後,我便加入香港話劇團成為全職演員,大約有五至六年的時間,其後約有八個月在一間女子中學任教;太太則加入香港芭蕾舞團成為全職舞蹈員。 1995年我加入有線電視成為節目主持人,後來再加入無綫電視工作,入行超過二十年,拍過五十套電視劇,因為要滿足公司的出場時數,所以我甚麼角色都做,就算是只得一句對白的角色也做。我以前更試過一天做三份工去賺錢,比其他人更加努力,因我內裡的安全感不足。

身分轉變帶來的使命

  四至五年前,我加入香港電視,成為合約藝員;合約完結後,我有更多時間陪伴兒子諾諾成長。有了兒子而成為家長後,我有很多感受和訊息想表達出來,所以創辦咪嚤劇團(Me More Theatre)。自從我做了家長,感覺現今的孩子有如置身「讀書監獄」中,而家長則像身處地獄中好苦。有孩子說跟媽媽吃完晚飯後,媽媽便會由天使變成魔鬼,會為著他的功課而情緒失控。所以我替劇團起名都有其意思。「咪」(Me)代表Do Re Mi,即音樂,「嚤」(More)代表魔術,「咪嚤」合起來就是一齣齣親子魔術音樂劇。我們相信每一個小孩,即每一個「我」(“me”)都可以有更多選擇(“more” ways to choose),人生的道路每個人都不同,求學路上亦因人而異,期望社會給予孩子空間,看重求學的動機和趣味,而不是功課的艱難與份量;看重個人的成長,而不是分數的高低;不以艱深為榮,而是以開心為樂,這樣孩子都會愛讀書,而不是怕上學,這樣社會才有未來,人生才有期盼。

  劇團的演出善用音樂的元素,因為音樂是個很好的媒介,用以傳遞情感。我嘗試使用經典童話故事,再加上現實處境,嬉笑怒罵地帶出現代社會或教育的怪現象,盼望大家看了笑過哭過後,心靈和思想得到滌淨,為自己的人生認真地作決定,並好好選擇自己要走的路。現在我有二十多個劇本在腦海,我正逐一將它們呈現在舞台上。至於創作的靈感乃來自於跑步時天父加給我的。通常我用一個星期寫好劇本,再用一至兩個月排練,就可公演。最近我們夥拍一個慈善基金,到過三十多間小學演出,再在觀劇之後,舉辦情緒講座及工作坊等跟進。當中不乏引起孩子們的共鳴,亦有家長看劇後情緒激動,忍不住哭起來,之後再過來多謝我們。當你找到你值得做的事,又覺得有意義的,就要去做。

  除了籌辦戲劇,我也是網上電台飲食節目的主持,始於二十年前我認識飲食專業人員協會,他們舉行廚神比賽,我連續十五年擔任司儀,當時電台方面會帶人去日本及西班牙等地方吃好東西及住酒店。我發現在歐洲,一個大學教授和一個餐廳侍應生的生活大致一樣,平均每星期工作三十八小時,相反香港人每天工作十二小時,工作像無止境地壓著肩頭,叫人感覺人生無希望。人生是應該「咪嚤」(relax)的;但在節奏急速的香港,這看來似是不可能的。

上帝是人生劇本的導演

  先前說我沒有參加教會多年,後來我又是如何重返教會?話說我一直有從事商業製作,我和太太合作開設製作公司,以國內為主要的市場。有一次,我在香港拍電視劇,而太太則要帶著一隊工作人員上昆明。由於要兼顧的事多,弄致她身心俱疲;當時香港正懸掛九號風球,怎知她抵達昆明後,儼如兩個世界,見到那裡湖光山色,內心有個聲音對她說:「有天上父親『睇住』你,你不用怕。」她回港後,打開我送給她的《荒漠甘泉》小書來讀,覺得很感動。剛巧有對夫婦朋友從加拿大回港,跟太太分享信仰;最後她信了主,想找教會,結果我和她一同參加「藝人之家」。後來我又透過「藝人之家」認識張祥志教授,跟他學習研經,因此打下對認識上帝及聖經的基礎。上帝作事,人猜不透。當日我和太太為生活奔波,有誰想到上帝會用廣闊寧靜的大自然,來吸引人就近祂。

  至於媽媽的信主,在人看來,實在是難若登天。她八十多歲時患上肺癌,做手術切除了四分之一個肺,當日「方舟之家」的徐玉琼牧師來探她,媽竟叫牧師不用來;及後媽因為身體狀況急轉直下,轉到靈實醫院,徐牧師再去探她,媽因為捨不得兒女,希望在天家可以重聚而信主。媽離世前四天,牧師為她進行灑水禮,當天牧師問她是否信主,她大力點頭,之後又睡著了。第二天,我們和她一起唱歌,然後她就進入昏睡狀態。在媽媽的安息禮上,所有人都俯伏讚嘆天父奇妙的作為,當媽媽走到人生盡頭,上主無嫌棄她一生對祂的抗衡態度,反而用祂的慈繩愛索將媽媽一步步牽引到祂那裡。以前我在佈道會上擔任主持,媽也會出席,其實相比以前,媽的轉變已是一種突破。今天最開心的莫過於爸爸也信了主,並跟我和太太、兒子一起上教會。

  今天我只求按天父給我的劇本演好我的角色,就如耶穌出來傳道三年,祂不會看人怎看祂,祂不求掌聲,不求觀眾欣賞,只求天父的看法,做好天父的劇本;其實祂也曾想過改劇本,但祂最終選擇跟從天父的意思。而耶穌的愛就是徹底的犧牲,那份無私的大愛叫人敬佩,因為祂降生為人,來與人建立關係,你不得不佩服祂的坐言起行。現在我做基督徒,不像從前只著眼於甚麼可以做,甚麼不可以做,如今我知道基督徒不限於星期天在教會裡是基督徒,而是不論何地何時也是基督徒,並且愛不只是口講,而是要有實質的行動。盼望別人能感受到我正用心去演好我人生的角色給上帝看,也給大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