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心結:愛不完美的自己,因為你值得被愛!

  「我唔需要愛自己,愛我自己好難,但喺我可以繼續去愛其他人呀﹗」Jennie(化名)不喜歡自己,她總認為自己比其他人差,亦很在意別人的每一個評語。因此她很努力地去成就理想的自己,盡力去掌控自己生活中的不同事情。在工作上,Jennie會力求完美,即使要犠牲睡眠時間通宵工作亦在所不計。為了控制體型,她亦會嚴格限制自己進食的份量,並每天做運動至筋疲力盡才願意停下來。

  上述Jennie 的例子其實是很多人的生活寫照。在現今「永遠不夠」的社會文化當中,我們會很常對自己說:「我覺得自己做得唔夠好、外表唔夠靚、唔夠完美、唔夠成功……」生活在這個資訊泛濫的年代,我們很容易將自己的生活、家庭、人際關係及成就與其他人比較,將自己的自我價值等同於自己的成就、外表、有多少人欣賞或在社交媒體上有多少讚好。這些思想文化慢慢影響我們,讓我們認為要迎合他人的價值觀才值得被愛,相信得到愛是有條件的。

  當我們認為自己不夠好,便會想掩藏缺陷。為了防止別人看到那不完美的自己,「完美主義」便會成為一面防衛盾牌。背上這面盾牌的人會用盡自己的時間、心力去追求完美,以獲取別人的認同。這種忙碌的生活模式能麻痺自己,避免接觸自己真實的感受。但其實這樣追求完美並不能幫助你追求卓越,把焦點放在別人身上並不是推動自己努力奮鬥的內在動力,反而會離自信滿足越來越遠。無論我們花多少時間和心力,別人的觀感都是無法控制的。當我們做不到那些別人心目中完美的標準時,只會批評責備自己,更相信因為自己不夠好才不值得被愛。

  愛與被愛是沒有條件的,自我價值也不是建立在別人的觀感上。布芮尼.布朗教授(Dr Brene Brown)過去主要研究人的脆弱、自卑感、自我價值及勇氣。她訪問了很多不同背景的人士,並把受訪者分成兩組,一組是擁有愛與歸屬感的人,而另一組則是渴求愛卻得不到的。研究結果發現,這兩組人只有一個主要差別,前者並沒有比後者擁有更好的外在條件或人生路更平坦,而是擁有愛與歸屬感的人更願意「去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我們喜歡看見別人真實的一面,卻害怕別人看見真實的自己。當我們能勇敢地踏出去,讓大家看見真正的你,包容和接納自己的一切,便能相信那不完美的自己也值得擁有愛。教授克莉絲汀.聶夫博士(Dr. Kristin Neff) 指出自我包容(Self-compassion)中有三大要點,包括:

  1. 善待自己 (Self-kindness):在痛苦、失敗及遇上困難時體諒自己。
  2. 普遍人性觀 (Common Humanity):明白痛苦、失敗及患難是所有人都會有的經歷,「我」並不是孤身一人。
  3. 正念 (Mindfulness):以持平的方式面對我們的情緒,不抗拒逃避,也不讓自己陷入迷失。

  當看到身邊的人沮喪難受時,我們能身同感受並去安慰陪伴對方;但當面對自己的失敗脆弱時,你能同樣的包容自己嗎?

  體諒及安慰別人往往比安慰自己容易得多,想要練習自我包容,可以嘗試把自己當作是一個好個朋友般對待。用對你愛的人說話的方式來自我對話,試回答以下的問題並記下自己的答案:

  1. 回想一次你的好朋友經歷沮喪失意時,你會如何回應他/她?你會說甚麼安慰對方?
  2. 再回想一次當你自己經歷沮喪失敗時,你通常會如何回應自己?對自己說甚麼?
  3. 以上的回應有很大的分別嗎?是甚麼讓你對待自己與他人有這麼大的分別?

  在面對沮喪失意的時候,嘗試包容和體諒自己,相信真實的自己亦值得被善待。

  愛是沒有條件的,神無條件的愛我們,我們也可學習無條件的去愛自己。「唯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5:8)我們不需要成為完美的人才能擁有愛,時常提醒自己「不管我做了多少,還有多少沒做,我已經夠好了。」你是神美好的創造,勇敢的相信你值得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