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裡有沒有電器能夠運作超過40至50年或以上?好像天方夜譚,但人類的身體正正可以運作60、 70甚至80年以上;期間雖然可能會有點小毛病,但是如果保養得宜,美國有一名百歲人瑞可以到白宮跟前總統奧巴馬跳舞!
很多人以為所謂保養,就必定需要大量保健食品或專業器材,這些都是廣告給我們的資訊。其實要保養得宜,對自己身體的設計有正確的了解才是關鍵。以運動保養為例,要達到良好表現又避免受傷,最好能做到以下幾點:
1)有足夠的休息
運動發燒友平日活動多多,放工後約三五知己打羽毛球、踢波、打籃球,周末周日行山、遠足、跑步,雖說運動有益身心,但凡事當適可宜止,機器運行久了也要「义電」、「入油」,故建議運動日與休息日當好好分配,讓身體肌肉關節也好好「义電」。
2)提升肌肉、保持關節柔韌
運動創傷除了來自急性創傷(如足踝扭傷,俗稱「拗柴」),不少來自日積月累的重複性動作,如髕骨(「菠蘿蓋」)後面的軟骨可能因重複性的跑動、急停、轉身、跳躍而耗損,如再加上「大腿肌肉」股四頭肌、膕繩肌及髂脛束之間的肌力及彈性不平衡,往往會令膝痛加劇。所以除了運動前後的熱身及舒緩伸展外,近年流行的運動按摩棒(foam roller) 「自療」,也大大幫助快速消除運動後肌肉的酸痛,有效提升肌肉彈性及伸展能力;再配合適當的伸展運動,使關節四圍的肌肉強度及彈性更平衡,從而減低關節不平均受壓及磨擦。
3)正確處理傷患並提高身體敏捷度
在日常處理的運動創傷個案中,發現很多人對運動創傷的基本處理及康復認知不足,以致運動生涯大大縮短。舉例如足踝扭傷,排除骨折後,可用RICE作初步處理:Rest (休息)、Ice (冰敷)、Compress(加壓/包紥)及Elevation(提升/把腳擱高),以控制身體自癒時的腫脹,待數天腫脹消退,可輕鬆活動關節及作適量活動。約三至四個星期後,基本軟組織修復大致完成,可作大幅一點的關節活動及適度的肌力重建訓練;而最多朋友忘記的,是重新提升因受傷及休息而大大下降了的本體感應及敏捷度,而這也是所謂「慣性拗柴」的元兇!基本的本體感應如單腿站立足跟提升、半蹲訓練;又或敏捷度練習如小孩子玩的「跳飛機」或較專業的速度梯訓練,均需三至四周才能見效。如此算來,受傷後的治療及復健最少需要8至12周,對運動發燒友確是耐性的考驗。但為著更長遠的運動生涯,確實需要認真處理傷患。
總括而言,「多鋒利的刀都有生銹的一日」,但只要有正確的保養知識及實踐,我們這個設計奇妙的身體仍可使用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