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出發:學習護理照顧的藝術

  回想起七十年代,當時父親長期受著胃痛的困擾,最嚴重的一次更出現胃出血,醫生隨即安排送他入院看急症。因為母親要打理士多的生意,分身不下,便叫我和家姐到醫院探望父親。記得甫到達病房,眼見插滿喉管的父親,我當下嚇了一跳,只懂遠遠地站在病床的最末端。適逢炎夏,病房只有吊扇,我看見父親的汗水,知道他需要抹身,但我卻克服不了內心的恐懼,便請家姐動手,我就負責清潔抹布。

  這一幕實在十分深刻,更令我認真深思自己為何會這麼懼怕。原來是因為我不懂得如何照顧父親,擔心會弄掉他身上的喉管,令他承受更多的痛楚。後來父親接受手術,身體也漸漸康復過來。不過,父親病患的經歷,卻對我帶來重要的影響。我決定高中畢業後,要投考護士和接受專業的訓練,希望將來能從事護理,並且用心照顧病患者。

  我在高中學習的階段,也經常思考探索生命的課題。既然生老病死都是人生必經的階段,沒有人可以逃避,那麼生命的終極和歸宿又是甚麼?生命又是從何而來?種種懸念,引領我探索不同宗教的內容。最後,我被耶穌基督在十架上犧牲的救贖深深感動,基督信仰更實在地鞏固我委身護理的學習,並且盼望自己能學效耶穌基督的榜樣,實踐滿有關愛和犧牲的服侍。

  回想第一天接受護士訓練,學姊走到宿舍協助師妹們穿戴整齊的制服,這份體貼與窩心,實在難忘。往後的受訓過程,無論是病房實習,抑或課堂考試,我都從不同的學兄學姊身上得到啟廸,他們有的善於溝通,有的善於臨床照顧,都讓我從他們身上有所學習,並漸漸成為自己照顧病人的能力。事實上,護理照顧的藝術不是硬道理,而是要揉合知識、技巧和護理者實踐執行的態度,按照個別病人的需要,度身訂造出合適的護理照顧。

  自推動「全人護理」以來,醫護團隊要妥善照顧病人的全人需要也是毫不容易。隨著時代演進,醫病關係也有所改變。從前醫護人員多以「床號」稱呼病人,但今天卻會以病人的名字稱呼病人,讓他們感覺到一份親切感。說到臨床照顧,現代護理講求的不是完成一個程序(task),而是全人的照顧(total patient care)。例如當為病人量血壓的時候,我會簡單問候一下,告訴對方血壓的狀況,令病人可以放心。就是這樣簡單的關心表達,聽進病人的內心,也是一份安慰。溝通真的非常重要,能傳遞正面的信息更是可貴,讓他們在患病期間得到一份力量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