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退休大「計」

  何先生是位的士司機,他從30多歲開始便患有「代謝症候群」(俗稱「三高」),即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膽固醇,需要長期服藥。最近何先生前來覆診,發覺他的「三高」有顯注改善。細問下,原來何先生已到花甲之年,早前已經退休,沒有駕駛的士。大家心裡可能不期然會問,是否退休後就能百病痊癒?這當然不是答案的全部,因為雖然退休後可以讓身、心休息的機會多了,但若不好好規劃退休後的生活和時間表,狀態可以比退休前更不理想。

  當然,退休計劃因人而異,每個人生活背景不同,退休計劃也會有所不同。維持退休生活當然要考慮經濟保障,所以先要定好預算,並及早作退休儲蓄。除了不需要為基本生活開支籌謀,亦適宜預留充裕一點作醫療費用及其他開支等。不過,除了經濟方面,更值得關注的是退休後人生就進入另一個階段,生理丶心理及社交方面都會有不同的變化,所以更需要為自己的退休計劃作全方位準備。

退休生理計劃

  說回何先生的例子,多年來,他的「三高」控制並不理想,主要因為工作關係,每天於街上接載不同車程的客人,使他飲食不能定時,引至食藥也不定時。很多時候更因為接載客人而延遲飲 食,每當出現低血糖症狀時,他就隨便進食大量食物充飢,因而使他越難控制血糖。

  另外,他每天的工作朝六晚六,有時更要「替更」,每日收工時已疲累不堪,實在很難定時做運動來幫助控制「三高」。但當他退休後,他每天有空就會到公園步行運動,並且大多在家煮食,甚少外出用膳,退休後的生活習慣使何先生的慢性疾病得以控制。

  當然,我並不是鼓勵慢性疾病患者要待退休後,才改變生活習慣去控制「三高」,但退休後的生理健康是更值得關注,及更有時間改變。隨著年紀漸長,身體各項機能慢慢退化,退休後更要注意均衡飲食和定時運動。慢性疾病的患者應該在病發時及早控制,至退休後要繼續保持,使身體素質持續有所改善,減少「三高」併發症的風險。

  另外,身體機能退化可引起不同的疾病,如退化性關節炎丶白內障等,這些疾病都可造成日常生活的不便。但很多退休長者會認為大多身體出現的毛病是因為年紀大而引致的,並沒有治療方法,這使他們延遲就醫,甚至有意外發生如跌倒時才就診。其實,關注生理健康於退休計劃中是不可缺少的,並且應定時檢查身體,監察並及早治療身體各種疾病,令生活不受影響。

退休心理計劃

  李先生是位銀行職員,他最近因失眠及情緒低落求診。和他傾談後,發現李先生最近已榮休賦閒在家,但因他早年喪偶,現與在職子女居住。他退休後每天都會睡至中午,睡醒後只會獨自在家,回想與妻子相識相知相處的往事,百感交集,但又不敢與子女傾訴。

  隨著時間,李先生的心情更一沉不起。當嘗試瞭解李先生退休前的計劃,他只坦言退休前並沒有計劃,之前他生活的目標就是每日工作,供養子女成才。工作已充塞了他大部分時間,根本沒有時間去計劃退休,甚至連懷緬故人的精力也沒有。直至退休後,他頓時失去人生的目標,感到失落,加上對太太的思念,令他走進情緒低谷。

  退休也是人生另一個階段,身分的改變,可能是由一個專業的佼佼者轉而成為退休長者,確實需要時間適應。及早準備退休計劃可減少對心理的影響,讓心理上更快適應這個轉變。

退休社交計劃

  張太太是一位家庭主婦,她會定期到診所覆診。最近察覺她的血壓控制較之前不穩,細問之下,她便訴說因丈夫張先生最近退休,常常在家。她發覺與丈夫相處十分困難,因丈夫常常挑剔她的不是,使她常常感到生氣,致令血壓經常升高。

  退休不是個人的事,因會影響家庭生活,特別是與至親的相處。因為退休前,大家相處的時間較少,磨擦的機會相對較少;但退休後,與至親朝夕相對,生活上的瑣事就會是大家吵架的導火線。所以,社交方面,退休計劃應該要與家人商量,如退休後可如何分擔家庭的工作,或退休後與至親找尋共同的興趣,享受生活。

  退休是人生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周詳精明的計劃,不但可減少財政的負擔,更能保持生理健康,減少對心理的負面影響,及避免社交的磨擦。不妨想一想你預算何時退休,也許現在是時候計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