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弄錯了題目,今次分享的正是「常識醫學」 (Common Sense Medicine),而非「醫學常識」。醫學常識大家聽過很多,在看醫生時也會接收到不少醫學常識。又或有病人關注一些醫學問題,希望醫生以其專業知識與經驗來解答。但這些問題不少都是一些「常識問題」,只要以常識、常理、邏輯去作思考推斷,不難找到正確的答案。
以下用大家都相當熟悉與關注的「高血壓」為例子。醫學常識告訴我們,高血壓會導致冠心病、腦中風等嚴重心腦血管病,所以必須把血壓控制好。但把血壓控制得好之前,我們必先正確理解血壓的高與低。這就是我們的常識醫學。
例子一:
有些朋友平常也有自行量度血壓,度數正常也便放心。但往往在頭暈身熱、身體不適時,量度出來的血壓會比平常高出很多!這些情況經常在求診時出現,而量度血壓的醫護人員或會凝重地警告說:「你有高血壓,當心會中風心臟病啊!」
常識問題:我血壓一向都很正常,但今天的血壓卻高了很多。我是患有高血壓嗎?
答案:每個人的血壓都會波動,隨著身體狀態、情緒波動而起落。真正高血壓患者,是指血壓持續高企不下,無論身體舒服與否,血壓每天都仍然是高高的。如上述的情況,難道那天血壓高了便患有高血壓?
醫生為病者確診高血壓前,必須考慮病者的血壓是否「持續」過高(持續的定義是最少三個月)。醫生一方面不該漏診一個真正患有高血壓的病者,同時更也不應妄下判斷,單單考慮一次的血壓度數就隨便為病人冠上「高血壓」這長期病患!
例子二:
另一個愈來愈常見的問題就是「白袍高血壓」。病者已確診患有高血壓,在長期服藥與定期覆診外,也有在家裡定時量度血壓。奇怪的是,在家中的血壓十分正常,但到了診所或醫院覆診時,血壓卻是忽然高了起來!問起病者的感受,有的會說到了診所便特別緊張起來,怎樣也平靜不了;有的說在等候時也沒甚麼,但在「埋位」量度血壓時,卻又立時感到有些不安,結果量度出來的血壓也便高了起來!
病者有時懷疑家中的「血壓機」有問題,便把家裡的血壓機都一併帶到診所處量度。結果大多數都是連家中的血壓機都量度出一個很高的度數!這證實家裡的血壓機沒有問題,在診所量度出的血壓就是異常地高。
常識問題:我的血壓有問題嗎?今天看的不是平常熟悉的醫生,也不看我家裡的血壓紀錄,就是說我的血壓很高,很危險,要給我多加降血壓藥。我該怎辦呢?
答案也很清楚了吧!以常識去思考,也知道不應該加藥。萬幸的是醫學研究觀察得出來的實證,也跟常識推斷的結果完全吻合:「白袍高血壓」患者,若果在家裡的血壓能夠維持理想水平,也同樣可以降低其心腦血管病風險,跟沒有患上高血壓的人士無異。相反,若果只根據診所裡「特高」的血壓,就隨便加上額外的降血壓藥,最終只會令病者在家裡時的血壓愈降愈低,令到病者有「體位性低血壓」 (Postural Hypotension) 的不適,更導致跌倒的危險!
例子三:
血壓波動的情況,在垂垂老矣的長者身上更是十分明顯。例如老人院舍所紀錄的血壓表上,高血壓長者的度數往往是日日不同,有高有低。想到年老長者在院舍裡的生活,該是日日如此,沒有甚麼緊張刺激的事情發生。那為何他們的血壓每天都不同呢?長者的家人或院舍的人員,都會不知該如何處理這些度數。
常識問題:這群高血壓長者,心腦血管病的風險又是否很高呢?
長者的心腦血管病風險當然是非常之高,就是因為「老年」本身肯定就是最強的風險!長者的血壓波動不平,是因為他們身體各方面的機能退化,難以將血壓控制到平平穩穩。假如今日老人家的血壓理想,你或會對他說:「放心,你的血壓很好!」但明天的血壓發現高了,就對他說:「嘩!你的血壓很高啊!當心會中風啊!」
今天血壓正常,風險就很低;明天血壓高了,風險就突然變得很高,很危險了嗎?當然不是這樣!這不僅違背了常識,更會把老人家嚇呆呢!
現今愈來愈多「臨床指引」,有建議醫生依從這些指引,來處理病者的患病風險。指引固然十分重要,因為有助判斷每項臨床決定的對與錯;但指引是死的,坐在面前卻是活生生的病人。若只硬生生將一些臨床指引搬到病者身上,卻不充分考慮每位病者的獨特情況,甚至到了違反常識的地步,那就只會為病者帶來傷害。
提出「常識醫學」,是因為觀察到現今有愈來愈多違反常識的醫學。以常識去審視醫學,其實也只是最基本、最簡單的要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