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維他命D的迷思

  不知你在小時候給餵食魚油時,會選擇橙味還是原味?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並不富庶,但不少家庭都常備一支腥味濃郁的魚肝油,迫小朋友吞服,以防「軟骨病」。直至現在,小學的常識科也必敎授,維他命D有助促進牙齒及骨骼健康。

維他命D與壽命的關係

  然而,這個連小學生也熟悉的維他命D,近十年間令醫學界像著了魔,投放的研究經費以億萬計。這股浪潮始自十多年前,一些觀察研究發現,血液內維他命D的多寡,和人的壽命扯上關係。簡單地說,若一個人被驗出維他命D水平比一般人低,他會因各種原因比其他人「死快D」,尤其會傾向死於心血管病或各類癌症。

  這一觀察非同小可,因為大部份的維他命D都不是從吃而來,乃從「曬」而得。歐美國家的冬季日短夜長,而現代人又常被困辦公室,足不出戶,這一課題怎不令西方醫學界窮追猛打,以求真相?

  就以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為例,一併刊登了兩篇關於維他命D的報告。第一篇文獻收納了73份觀察報告和22份隨機對照研究。觀察報告涉及85萬不同國籍的人(多為歐洲、北美地區),跟進年期由3個月至長達29年之久。結論是維他命D水平最低、包尾三份一的群組,相對於維他命D水平最高、排頭三份一的另一組別,總死亡率會高出35%,而心血管病致死的機會高出35%,死於各類癌病的機會則高出40%。換句話說,驗出體內維他命D水平低,是一種警號。

  但在此要補充,抽血驗維他命D,在其他國家有痛苦的經驗。以澳洲為例,政府花在資助國民驗維他命D的金額,由2000年的100多萬升至2012年的1億4千萬澳元,所花的錢是否物有所值,尚待實證支持。澳洲家庭醫學(Australian Family Physician)有文章詳論驗維他命D的重要資料,免得當地前線醫生盲目跟風,濫差使病人驗血及濫開維他命D丸。

不是從維他命丸而來

  既然維他命D不足已被證實和心臟病、癌病有關係,是一種警號,服用維他命D不就可解決問題了嗎?那有「濫用」維他命D補充藥之理?

  要知道「有關係」不代表有「因果關係」。如前所述,絕大部分的維他命D並非由食物攝取,而是靠人體的皮膚,在日光中的UVB照射下,以膽固醇為原料,自行製造出來,供腸道吸收鈣質,及作其他林林總總之用。

  試想一個體弱多病、行動不便甚至長期臥床的病人,體內的維他命D會是多或少呢?答案當然是少。維他命D處於低水平,可以是身體狀態不佳的指標,是其他如心臟病、中了風或患了癌病之後的後果,而不是因維他命D不足而引起病來。這推論是觀察研究常會「倒果為因」之一例。

  因此,更令人信服的研究,是隨機對照試驗,處方維他命D丸給一組人,另外一個相若的組別則不服藥,或只服安慰劑。上述英國醫學期刊的報告,正綜合了22個試驗,涉及3萬多人的隨機對照試驗。結果實驗證明,用不用維他命D作補充劑,對兩組人的死亡率沒有分別。

  如此看來,維他命D水平低固然是不好,但解決的辦法不是去藥房,買來一樽樽的維他命丸;而是改變生活習慣,多接觸陽光,好自行製造多點維他命D!

何謂足夠的陽光?

  一星期三次,每次30分鐘,讓臉部和前臂被戶外陽光直接照射,便能讓皮膚吸收足夠UVB,製造維他命D。由窗門側射入的陽光,大打了折扣,可是不算數的。在歐美國家,皮膚癌較普遍,人們都視太陽油為防癌必備用品。然而,越是優質的太陽油,越會把有用的紫外線擋得密不透「光」,因此那30分鐘時段是應該不塗太陽油的。若女士怕臉上長雀斑,可戴帽子並以穿短褲或及膝褲取代臉部被太陽直曬。

  以上的提議並非金科玉律,只是大概提議,一般原則是膚色較白的曬短一點時間已足夠,膚色較深的可在日光下逗留多一會。總的來說,就是別長時間在室內坐著不動,應以平常心多作戶外活動,日光猛時(如正午時分)不超過30分鐘便為合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