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心結:病人賦能,由心出發

  陳先生是糖尿科轉介過來接受心理治療的病人。他是一位的士司機,患病三年,病情反覆,其中一個主因是他並沒有遵從醫生的指示,在生活習慣上配合糖尿病的治療。雖然陳先生知道他必須「戒口」,小心飲食,吃比較清淡的健康食物,也需定時做適量運動,以控制血糖的水平,然而他經常缺乏動力和恆心,在飲食和運動這兩方面都處理得強差人意。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輔導之後,陳先生明白到自己容易受負面情緒影響,以致很易放棄自我管理的計劃。經過一番的心理分析和鼓勵後,陳先生對健康的自我管理有較大的信心和較有能力實踐自我管理的計劃,病情的控制也漸見改善。

自己做疾病的管理者

  在傳統的醫學和疾病治療的觀念中,醫生是治病的權威,病人的角色就只是順從醫生吩咐,盡力配合醫生提出的治療,包括定期覆診、按指示服藥、甚至接受手術等。很明顯地,醫生扮演著主導的角色,而病人只是被動的接受治療,合作「聽話」的病人就是好的病人。然而,近年這種傳統的醫學觀念已經受到挑戰,特別是在長期疾病的治理方面,病人的角色已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原因非常簡單,因在長期病患中,病人的生活習慣和疾病管理對病情的發展乃息息相關,很多疾病的治理,例如糖尿病、心臟病等,都要求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嚴格注意健康的飲食、體重的控制、運動的習慣、和壓力的管理等,因這些病人的行為和生活習慣會直接影響病情的發展,例如很多的糖尿病人因不「戒口」而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的水平,對病情非常不利,嚴重削弱治療的效果。

  故此,現代醫學非常注重教育長期病患者承擔起疾病自我管理 (Disease self-management) 的責任。病人需要明白到他們在控制病情方面其實是扮演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需要學習每天管理好自己與健康有關的生活習慣,這任務要成為他們的「終身志業」。病人做自己疾病的主要管理照顧者,醫護人員只是擔當「顧問」的角色;醫生是疾病的專家,而病人則是自己生活的專家,彼此需要互相配搭,以求達致最佳的治病效果。

  然而,在教育病人疾病自我管理過程中,病人往往會缺乏自信甚至動力,可能原因是病人過往習慣依賴醫生的治療,在疾病管理上一向扮演被動的角色;而且要改變過去的生活習慣以配合健康管理也絕非易事,飲食、運動、壓力等情況也非說改就改這樣簡單。因此,近年醫護界也積極地提倡病人賦能 (Patient empowerment) 這個觀念,讓病人可以有足夠的自信和能力去作疾病自我管理。

正面樂觀有助病人賦能

  病人賦能的過程包括四大元素:自覺、責任、自由和選擇,關鍵是病人明白和相信自己是有責任和有能力去管理好自己的健康情況,為著自己和家人的最大利益,乃出於自願而非勉強的。當然,病人賦能也可能遇到不同的阻礙和困難,例如病人缺乏信心和恆心,依賴性強、缺乏方法等等。因此病人需要培養多些正面的心理,好去增強賦能和疾病自我管理的能力。病人需要學習積極和正面的處事態度,遇事保持樂觀的思想,多往正面的方向思考,並且相信自己有能力應付,對未來也要保持希望,這些都是極為重要的心理素質,有助病人賦能和疾病管理。

  若要達致健康的生活管理,詳細具體的計劃至為重要,例如若想建立運動的習慣,病人可以首先評估身體的狀況,適宜做哪類型的運動,體力的要求是否適合,最好是自己本身都有興趣的運動,然後計劃一下每星期做多少次,每次多久,在哪些地方進行,是否希望有人陪同等等,也可以預設一些若達到目標時自我獎勵的方法,然後一段時間後自行評估整個計劃的成效和改良的方法。行動和嘗試是最重要的,不要只有空想,經驗的累積可以讓自己進步,使自己更有自信地管理自己的生活。

  心理學研究顯示,自我效能感和掌控感強的人一般會比較快樂和滿足,病人賦能可以提升這兩方面的心理質素,因而亦可增加病人的快樂和滿足感,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但願所有病人都能學習賦能和疾病自我管理,做自己健康和生活的主人,積極地面對病患,領悟到「苦中取樂」這人生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