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同心:關懷是療癒的助力

  「絕經前後諸症」、「鬱病」、「耳鳴」、「肝鬱腎虛」、「滋養肝腎」,一個硬生生的中醫學名詞出現在一個活生生的中年女性身上,可算是最難受的一回事。或許一般人會回想起在家中過渡更年期的母親或太太,又可能想起「惡死女上司」。當更年期可以令一個從事情緒輔導的專業人士,自己的性情也大變起來,就讓我更深體會到「醫生也會生病」、「社工也會有情緒病」是絕對有可能發生的。

  在中醫針灸科專科培訓期間,遇上了陳姑娘。她是一位資深社工,曾輔導過很多心靈受傷的人。雖然她是我的病人,但她比我有更多社會經驗,所以我尊重的稱她陳姑娘。

  針灸科這門專科,每次治療時間半小時,相對上有較多的時間跟病人相處,可以較全面的接觸和認識病人。我比較喜歡與人互動的工作,所以當年選擇了「對人」的行業。

  在針灸床邊,我們有短暫與病人溝通的時間。在針灸前我們會與病人傾談,一方面了解病人的進展,同時分散病人對針刺的疼痛感。轉科到針灸科兩周後,我察覺陳姑娘是個特別病案,因為帶教醫師(Consultant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聆聽她訴說病情和感受的時間多於施針的時間。

  當帶教醫師施針離開床位後,她突然哭起來,我和幾個同事巡經時發現這情況,於是立即向上級反映。老師向我們解釋,陳姑娘現在有的正是更年期的情緒表現。在培訓的三個月裡,我漸漸觀察到她美白的皮膚因失眠及情緒低落多時,連眼紋也漸漸跑出來了,我可以想像她的情緒會繼續影響她的身心健康。為她擔心的同時,更想起聖經教導我們要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

  有一次在陳姑娘針灸過程中,我問她是否需要到診證明書。怎料當我打開床簾時,發現她又不禁流淚了。

「你不開心嗎?」我問道。

「我很辛苦。頭暈,又睡不著。我已經沒有上班,不用到診紙。」

「加油。不要灰心。很多人支持你。我會為你祈禱。」

「陳醫師,請你一會兒慢慢拔針啊。不要快。」

「放心。我會慢慢拔。 」

  之後,她每次來治療時若哭起來,我也會這樣支持她。後來,我要轉科,未想過竟收到陳姑娘寫給我的信,也是我人生中第一封由病人寫給我的信: 「Anna醫師,謝謝你數個月來的照顧、支持和禱告。疾病雖然令人軟弱,但點點的關懷卻是療癒的助力。 」她更勉勵我:「對病人自然流露的關心,我想這是從事助人行業很重要的品質,要記得鍛鍊醫術之餘,可不要讓歲月磨損這珍貴的品質。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