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心款款:從藝術治療角度看「與畫相會」

  「藝術治療」似乎頗為抽象,其實卻是與我們的生命和生活息息相關。透過藝術的作品,例如用畫來啟發病者,讓他們了解在整個人生中,會遇到不同的人物,發生不同的事情,也會碰到不同的困難,但生命還是有積極和陽光的一面。有些情緒憂鬱的病人,在藝術治療中會改變原有的想法,重拾人生的希望,發揮內在小宇宙的力量。

畫出自己心中的「世界」

  甚麼是「與畫相會」?在藝術治療中,常常會運用繪畫方式來進行。因為繪畫活動是一種最基本的語言,也是最能夠直接的將訊息傳遞。透過畫作,病者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發揮自己的創意空間,畫出自己心中的「世界」,表達自己對「過去」或「未來」的情感和希望 。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觀看或欣賞別人的「藝術作品」時,我們都可以透過作者自己詮釋作品而明白箇中的含意。但是許多時候,由於種種原因,繪畫者不願意或不能夠用語言作詮釋,那又可以怎樣去理解他的作品,或從他的作品理解他呢?

  This hidden is not different from what is manifest; it is the deeper, more fundamental nature of what immediately appears. 「隱藏的」與「顯明的」基本上沒有分別;它是瞬間出現的較深層和較基本的本質。- by Stephen Levine

  作品如果沒有被作者詮釋,我們可以嘗試用「全人」的感官(視覺、聽覺、感覺)去「閱讀」作者的創作,因應「被」作者的故事啟動,然後才回應作者的「藝術創作」。我們可以透過他們鮮活的藝術創作,讓他們的故事得到「有責任」的回應(也就是愛的回應)中再被經歷一遍。當作者重新在愛的回應下再經驗一次,他們對過去經驗的感受將會改變。

不要馬上詮釋它

  這樣,我們可以停留在一個創作上、美學上、象徵的世界上等等不同的層面,用愛去發掘那圖畫裡的「多重經驗」。多重經驗的意思是,「透過不同的圖畫,讓深層的經驗可以多次重複表達,而每次的表達都可以有新的體驗。」例如可以藉不同的方法表達同一故事,或只是更換人物再重複一遍。當作者或詮釋者(治療者)按照自己的體會,加入新的元素再重複一遍,這些「新的故事」就成了愛的回應。

  現在讓我們看一個事例:有一個病人,他的自我形象很低,總是覺得沒有人關心他。在他的自畫像中,總是把自己畫得很透明,沒有色彩,沒有生氣,讓人感覺是冰冷冰冷的。在他畫作的時候,我們不會馬上給他任何的評語和詮釋,只是和他一同經歷這個創作的過程。後來,他嘗試用其他的物料重新繪畫及拼貼,但作品的輪廓還是不清晰,只是圖畫已經沒有當初那種得冰冷的感覺。如是者,這位病人經過了大概五個月的「藝術治療」,終於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見更豐富的色彩和清晰的輪廓,他的作品也流露出愛,陽光和希望。

  他當初的作品雖然沒有被詮釋,但內裡的「精華」還在,就是流露了他的自我形象。我們不要馬上詮釋它,因為如果被詮釋了,反而會甚麼都不見了。正如容格所說:「一開始詮釋,鳥兒便飛去了。」引導作者自己發現,自己填滿,他就能夠從中得到醫治和成長。

  人之所以為人,人存活有別於其他生物。我們在不同的環境中,透過身體的感官(perception)與其他事件相遇,從而產生不同的感覺 (sensation) ,自然而然地就展開連串活動(sequencing)。 藝術治療就是運用這樣的原理改變我們的想法,重塑我們的人格,從而讓我們擁有一個積極及開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