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分享:林崇綏

當我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從國家主席習近平先生手上接過第44屆南丁格爾獎章時,雖然感到萬分榮幸,但心裡更是不住的感謝神!自從接到獲獎通知,我的腦海就不斷浮現一幕又一幕的舊片段 ……

護理是一個召命

  在基督敎家庭長大的我,曾祖父那一代起已經是基督徒,他更是潮汕的第一位牧師。所以我從小就跟隨父母上敎會,更積極參與敎會服侍,並且常常渴望有一天能去到遠方宣揚基督的愛。

  中學時就讀伊利沙伯醫院附近的女拔萃書院,讀的是文科,並且對藝術、歌唱、跳舞、設計都十分熱愛,更喜歡閱讀課外書。有一次偶然讀到護士之母南丁格爾的事蹟,知道她出身貴族,有高等的學問,卻立志做一位護士。不過在當時社會,護士的地位極之低微,甚至被鄙視;但南丁格爾卻甘心服侍傷病的人,甚至願意冒險遠赴戰地治理傷兵。在她心中,服事病人就是回應耶穌基督愛的呼召,更是她的人生使命。我受她感召,立志能夠成為一位宣敎護士,結合服侍病人和宣揚基督的使命。

  有了這個立志,我就朝著夢想進發。那時每天上學都會望著對面伊利沙伯醫院的護士學生,期盼有一天自己也能穿上那套紅色制服。中學畢業之後,我向父母分享自己的心志,因為長兄是護士,二哥是醫生,所以父母都支持我的選擇,於是我的願望成真,成了伊利沙伯醫院護士學生。

  但到了醫院的真實環境,才知道不是看傳記那麼浪漫感人,護士大部份時間都是單獨的面對一張張陌生的面孔,而且大多數都帶著愁容,有時還有可怕的場面。有一次照顧一位肝硬化的病人,他忽然大量吐血,簡直像噴泉一樣,不但嚇我一跳,更把我的制服都染紅了一大片。病房的實習讓我真正體會到護理原來是如此「實在」,甚至是會令人「厭惡」。但我不但沒想過要退縮,反而更感到南丁格爾的偉大和上帝呼召的真實。即使到今天,我仍然認定護理是一個召命,並非是一份職業。因為如缺乏使命感是不會有獻身精神的;對我來說,信仰就是我回應召命和獻身的動力。

歌唱的護士

  護士的艱難,外人很難體會,以上病人吐血的情況或許不多,但十份一或百份一「難搞」的病人,已經足夠折磨護士的心志與熱情。所以我們都應該對護士有更多的體諒支持,但護士要克服醫院的工作壓力,除了要有召命與獻身精神,也要懂得調節自己的內心,常常保持喜樂。感謝神給我唱歌天份和對藝術的興趣,除了參加敎會的詩班,我還加入歌唱團,甚至丈夫(曾立華牧師)也是在歌唱團認識的。在病房工作雖有艱難,但心裡因為感到事奉的喜樂,常常不期然的哼出詩歌,病人甚至叫我做「歌唱的護士」。也許醫院真的需要有喜樂的聲音,病人都是喜歡我哼的詩歌,甚至要我敎他們唱呢!一位患白血病(血癌)的男病人,要聽一首新的聖詩,我在家練習好了,然後在不用當值的晚上回到醫院唱給他聽。沒料到,第二天早上他就離世了,我感恩能夠把握時機還了他的心願。

  在不用當值時,我常常參加病人福音活動,又會到兒童病房講故事,這些都不是護士的職責,但卻是服侍人的機會,感恩天父賜我的藝術細胞能夠用得上。如是者,三年的學護生涯過得十分充實,心裡也很滿足。因為感到是裝備自己實踐召命,而不是學習做一份工作。學護是有薪金的,但我節省儲蓄,計劃畢業後就到美國進修,預備成為「宣敎護士」。

  71年,我離開香港到美國芝加哥繼續學習,期間又到不同的地方作宣敎體驗,包括:墨西哥和法國。那時福音船「真道號」剛剛啟航,並且要遠赴印度。因為當時巴基斯坦和印度打仗,而我又是護士,所以得了這服侍的機會,我們更是第一隊運送物資到孟加拉首都達卡市的支援隊伍。雖然留在孟加拉只是一個多月,卻讓我深深體會南丁格爾在戰地服侍的危險與艱難,也再次確認宣敎的呼召。回航之後,原本希望留在美國讀神學,但男朋友卻希望能早日結婚並且一同事奉,於是回港結婚。

視醫院為家

  73年9月,回港著手籌備年底舉行的婚禮, 11月知道基督敎聯合醫院就要開幕。雖然距離結婚只有一個月,卻非常希望應徵,因為我一直期望能夠在一間基督敎醫院服務。那時聯合醫院在各方面都需要人,當知道我有留學和宣敎經驗,更參加過「真道號」的服侍;雖然我仍是「新丁」,卻問我有沒有膽量當舍監,我不知地厚天高,一口便答應;因為在美國曾經修讀輔導學,他們再問我可否輔導護士,我又一口應承。其實那時我只是20出頭,沒有甚麼經驗,但覺得能在一間基督敎醫院服務,應該盡己所能,即使身兼數職也是樂意。

  醫院初開,資源缺乏,人手又緊張,所以有甚麼需要我都會去做,簡直視醫院為家。沒料到因為過份忙碌,懷了7個月的一對孖女小產了。雖然丈夫體諒我,完全沒有責怪,我也表現堅強,旁人都覺得我還撐得住,但其實心裡卻是非常難過和失落。感恩在休養安靜的日子,神透過聖經的詩篇安慰我,使我重新得力。這次經歷使我對人多了一份同理心,並且特別同情那些經歷小產的母親。因此每當有護士希望在這方面多作研究,我都一定支持,因為我是從苦痛中走過來的人。

  當了舍監護士長一段日子之後,因為希望重投病房的前線服侍,於是去澳洲進修護理敎育之前就在病房任護士長。由於發現敎育和培訓護士的重要,由院方派去澳洲進修,回來後開始在聯合醫院的護校任敎,及後得到院方再派到英國進修管理的課程, 81年出任護士學校校長,直至90年。能夠參與培育護士的機會,看到一屆又一屆的護生畢業,是神的恩典。

由荒年到豐盛

  91年臨時醫院管理局剛剛成立,我被借調到那裡工作,之後轉到律敦治醫院任總護士長一年多。醫管局正式成立,我成為第一個護理總行政經理,律敦治一年多的經驗,正好使我更深的體會前線同事和管理層所面對的問題。

  自94年加入醫管局至08年退休,這14年是我護理服侍(侍奉)最重要的日子。我一直思考和努力如何把護理專業提升和完善。醫管局成立初期,各醫院紛紛大量增聘護理人手,以便配合醫療服務的發展,因此護士求過於供,甚至出現「護士荒」。那時我雖然未曾正式上任,但知道這是刻不容緩的事,因此立即組織7個改革工作小組,成員包括:護士工會、專業團隊和醫院高層,尋找解決方案,但直到上任後護士人手仍然不足。

  於是我和同事到東南亞國家招募具備認可資格的中國華僑護士,又在各區大型商場舉辦巡迴展覽,向市民宣傳護理信息,並且招募有心人投身護士行列,那才勉強的渡過了「荒年」。幸福不是必然,健康也不是必然;原來,在醫院有護士照顧也不是必然的!

  隨著醫療發展,護士必要有專科訓練和資格。因此95年成立了護理深造學院,開設10多個專科課程,「專科護士」亦應運而生。與此同時,更設立護士門診,服務社區內的慢性病患者,如糠尿病、心臟病、腎病。一直以來,護士晉升都要走敎學或管理的路線,因而使有臨床經驗的護士離開所屬的專科。從服務病人的角度來看,這絕對是不理想的,因為最有經驗的護士都不在臨床服務了。

  因此在我退休前制定了一個護士專業發展藍圖,就是在專科護士之上有「顧問護師」(Nurse Consultant)。成為顧問護師需要修讀相關的碩士課程,並要符合嚴謹的要求。顧問護師將會是護理專業一個新的里程碑,如今正在籌備「護理專科學院」,期望香港的護理專業更進一步、更加豐盛。

  但無論如何,護士的專業離不開愛心與承擔、應變與創新。我們這一輩的護理人員, 03年的沙士一疫,一生難忘。當年危機處處,不斷有同事受到感染,人手和物資又極度短缺,對醫院管理層來說,每一天都是考驗,我當然也是其中一份子。

  但感恩的是我們的醫護團隊展現出專業,甚至是無私的獻身精神。沙士對醫療團隊絕對是「危」,但同時也是「機」。沙士展示了醫護人員的專業精神,也揭露他們所承受的沉重壓力。所以沙士後醫管局推出了「心靈綠洲計劃」,鼓勵每間醫院都在病房或工作間設立一個供醫護人員從新得力的加油站;並且設立感染控制護士,規定每250張病床就要有一位,如今感染控制已經成了專科。沙士之後,因為前線護士不足,為了挽留人材又增加了資深護士的晉升機會。這些有的是因時制宜,但也是對護理人員的肯定和欣賞,亦有助護理服務的發展。凡事能看到正面,就能轉危為機。

護理服侍最重要的一步

  今時今日「中港融合」即使有不同理解,但已是大勢所趨。其實在護理界,「中港融合」早已經開始了。因為對生命的關懷,超越了政治和經濟,所以我們一早起步。

  當香港的護理專業發展走上了軌道之後,就要把優質的護理專業知識和經驗與國內護理界分享,幫助內地護理水平提升,使同胞受惠。中港兩地相連,而且血濃於水,其實香港人也會受惠。

  07年開始,醫管局與廣東省的醫院協作一個為期10個月的護士培訓計劃,課程包括15個專科訓練,廣東省挑選拔尖的護士前來受訓。除了課堂,這些廣東護士更會被分派到各個聯網醫院作臨床服務。計劃收到很正面的回應,這些護士不但把所學的專業護理實踐出來,而且表現出無比的熱誠。整個廣東護士培訓計劃歷時四年,合共培訓了614個專科護士,他們回到國內帶動了提升護理專業。原來香港的醫療與護理專業可以對內地作出幫助。雖然已經退休了,但我仍然經常到國內參與培訓和交流。

  只是現時要更專注於護理專科學院的工作,因為這學院是我護理服侍最重要的一步。護理專科學院的基礎是否穩固,對護理專業發展將會有長遠影響。護理專科學院共設14個分科學院,心臟科、骨科、老人科、兒科、婦科以致深切治療和社康等都一應俱全,而且所有分科都會各自設立培訓和考試制度。由於設立護理專科學院需要立法會通過,所以現時仍是臨時性質,期望3至5年內學院正式成立,為香港專業護理建築堅固的基礎,如此,我一生的護理服侍就能劃上完美的句號了。

  由伊利沙伯醫院到聯合醫院,從前線到敎育,從印度到中國,我一步都沒有離開過護理,也沒有離開當初的呼召。由立志以跟隨南丁格爾的腳踪開始,我就相信,只要有一盞油燈和愛心,無論環境多麼黑暗,就能戰勝恐懼;今天的醫院,也許仍有許多不足與困難,但肯定會比南丁格爾所處的醫院要好。親愛的「南丁格爾」,讓我們用愛心提起油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