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密集的香港經常都面對著不同傳染病的威脅,政府對市民大眾的衛生教育工作可謂舉足輕重。現時,電子傳媒普及,政府可以採用多元的宣傳手法。那麼,在資訊科技相對落後的上個世紀,港英政府是如何向市民大眾推廣保持環境衛生的意識呢?
上世紀50年代初,大批中國難民湧入香港,香港的人口因而急劇增長,同時,惡劣的居住環境引發了不少社會衛生問題。為了解決社會衛生問題及預防疾病傳播,於是港府便以海報作為推行政策和教育宣傳的工具,因為海報的成本低且收效大,能有效接觸和教育廣大市民。1959年,Public Relations Office成立(即現時的政府新聞處),負責設計政府大部分的宣傳海報。由於當時市民大眾的教育程度較低,所以海報的設計通常以圖為主,輔以一、兩句簡潔的標語,令人一目了然。
談到海報,我們有否想過為甚麼我們會將Poster翻譯為「海報」呢?原來,海報這個名字真的與海有關!據說,在清朝時期,洋人來華從商,我國沿海碼頭不時泊滿載貨的洋船,商人會在碼頭沿街張貼Poster以推銷貨品,人們遂將這種具有宣傳目的的張貼物稱之為「海報」了。
Public Relations Office成立初期,特別塑造了「平安小姐」作為推廣衛生運動的代表。她的外貌由「平」和「安」這兩個漢字組成,身穿一條潔白的裙子。從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早期,「平安小姐」成為政府宣傳健康教育的形象大使,她每次都會教導市民一些簡單的日常生活衛生習慣,例如,呼籲市民注意家居清潔、防治蚊患和飯前洗手等。直至現在仍深入民心的「垃圾蟲」則是在70年代才誕生,取代平安小姐成為當時家喻戶曉的清潔宣傳大使。到了90年代,宣傳保持環境衛生的重責由形象正義的清潔龍家族接棒,包括:「清潔龍」、「沙灘龍」、「郊野龍」,以及時常提醒小朋友玩樂時,亦須保持環境清潔的兩條小龍「小清」和「小潔」。
除了海報外,港府亦逐步展開更多宣傳衛生教育的活動。在70年代,港府成立了全港清潔運動委員會,推行一系列的衛生教育宣傳。例如,1974年在各中學和小學成立「少清隊」(現稱為「公益少年團」),鼓勵學生參與清潔環境的工作。隨著電視的普及,港府亦開始嘗試製作一些鼓勵市民保持環境衛生的電視宣傳片,並邀請一些影視紅星唱宣傳歌曲,藉以提高其宣傳成效。
以上所提及的「平安小姐」、「垃圾蟲」和「清潔龍」,有否勾起那些年的回憶呢?抑或是第一次認識他們?無論如何,希望大家都不忘他們的使命—保持個人和環境衛生,減低疾病的傳播。
「平安小姐」系列宣傳海報(1959年)平安小姐話:只飲煮沸之水,勿飲不潔之水 | 「平安小姐」系列宣傳海報(1959)。 | 「平安小姐」系列宣傳海報(1959)。 | 「平安小姐」系列宣傳海報(1961)。 | 「垃圾蟲」系列宣傳海報(197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