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依舊:廣華瑪麗重建話當年

  政府在公佈今年財政預算案時,提出重建廣華醫院及瑪麗醫院。即使你不幸是這兩所醫院的「常客」,相信也未必了解這兩間「老」醫院群的建築物如何不夠用。從傳媒隨後相關的報導,我們才知道兩院其地方不夠用和不合用的困難其實已困擾多年。今天兩院要面臨大規模重建,希望真的能根本解決問題,因為不論擴建或重建,對兩院都不是新鮮事。

廣華醫院

  東華三院服務香港市民超過一百四十年,位於上環的東華醫院於1870年開始投入服務時,經已廣受歡迎。然而,對於維港對岸的九龍半島居民始終不甚方便,是以於1907年有建議以東華醫院為藍本,在九龍開設一所醫院服務九龍及新界地區的居民。得到當時政府撥地撥款,以及在政商界籌募了不少經費,建議終於落實,廣華醫院於1911年揭幕,當年全院只可容納病人七十二位。

  雖然當年政府應允每年補助經費六千五百元,但建院初期財政仍甚困難,加上政府將附近的診所和天花醫院合併歸廣華醫院管理,當時的總理們除了自己落力捐款,還要積極向街坊募捐。不過當時九龍區的市民以基層為主,募捐成績不算理想。後來在政府的推動下,廣華醫院接管了九龍天后廟,可以運用該廟的收入支持醫院運作,情況才有改善。

  建院以來,除了二次大戰期間由於經濟陷入危機,所有擴展計劃被迫暫停之外,廣華醫院一直不斷加建地方,以配合服務發展。例如在1919年就在主樓增建了一層,病床數目得以增加了六十張,當時還分為自費和免費兩種病房,但自費病房每日亦只是收費一元。 1929年及1931年廣華分別擴建了產房和肺結核病房, 1940年重建了殮房, 1950年新護士宿舍落成。

  1953年廣華醫院原本計劃大規模重建,然而因為耗資龐大,初時估價已高達二千五百萬元,是以經過數年醞釀仍未落實。直到1957年,政府答允補助全部重建費用五分之四,為期七年的重建工程終於展開。從1958年起,大約每年都有一期工程完成,至1965年正式揭幕,病床數目由重建前七百張倍升至一千五百張,總費用超過三千四百萬元。為了讓醫院更有效地運用資源,廣華醫院重建同時還增建了黃大仙護養院,即今天的黃大仙醫院,以安頓一批一直長期住院的殘疾病者,此計劃當年亦額外耗資多約一千萬。

  這次重建幾乎拆卸了所有原有建築物,惟獨保留了昔日的大堂,並於1970年命名為「東華三院文物館」,見證著廣華醫院今昔。

瑪麗醫院

  談到瑪麗醫院的歷史,要由西營盤醫院說起。今天位於西營盤原址的賽馬會分科診所,創立於1874年,是香港第一所公立醫院,俗稱國家醫院。瑪麗醫院啟用之前,它是港大醫學院的教學醫院。到1920年代,由於該院使用率經已飽和,有病人因而未能入院,亦有病人因而要提早出院。當時港督金文泰對醫療服務尤其關注,因此提出在落成的九龍醫院之後,要再在港島區興建一所新醫院,最終選址薄扶林。

  醫院自1933年開始興建,可能由於資金不足,以致工程延誤至1937年才落成啟用,當時金文泰經已卸任,開幕儀式由繼任港督郝德傑主持。醫院命名是紀念當時的英國瑪麗皇后。瑪麗醫院落成後,當時的山頂域多利醫院與國家醫院合併遷往,香港大學醫學院的大本營從此亦遷到瑪麗。

  60年代瑪麗醫院進行了一系列擴建,包括護士宿舍和醫科教學設施,例如課室與實驗室,明顯是為增加培訓醫護人手而準備,而1969年擴建主樓就讓病床數目增加了四百多張。另一次大規模擴建工程,要數80年代興建,樓高二十八層的K座,從此除了搭小巴「瑪麗有落」之外,行經薄扶林道的小巴上更多了一句「新院有落」。原來這幢市民眼中的「新院」,到今天也超過二十歲了。

  幾近八十年前興建的主樓雖然今天仍在使用中,不過其原本簡單的H外形因為多次擴建已改變了許多;至於年紀一樣的護士宿舍A座,亦因其歷史建築價值,即使醫院經過兩次大規模的重建仍逃過拆卸,得以原座保留至今。未知今次的重建,是否仍然得以保留,以為我們留下一點「集體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