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心結:顧己及人

  當飛機遇上意外,旅客應急氧氣面罩自動彈出時,究竟成人應先為自己還是同行的兒童戴上氧氣面罩?如果照顧者沒有先照顧好自己,想要照顧家人,也會有心無力。因此,精神病康復者的家屬也要好好照顧自己,讓自己有健康的身體和精神去陪伴家人走過復元的路。

  精神康復服務已從傳統以住院服務為主的醫療模式,發展到現時的社區服務;康復者的支援網絡亦慢慢由專業的醫護人員延伸至社區服務機構及康復者的家屬。在美國,估計約有百分之50至90的長期精神病康復者與家人同住;在歐洲,照顧者每日平均花6至9小時照顧有精神分裂的家人。此情況在重視家庭關係的華人社會中更為普遍。事實上,照顧者的參與對康復者的復元過程的確甚為重要。在不同的康復階段,康復者都會面對著不同的適應問題、障礙及困難。家屬在適當時提供相應的協助,對康復者的復元有莫大幫助。

WordPress Table Plugin

從得知家人患上精神病的一刻開始,到最終坦然接受及學習面對,照顧者心理上的負擔及所遇到的困難絕不比患病的家人少。「是否我教養得不好?」、「他會否一世都是這樣?」、「我不能讓親戚朋友知道我的家人得了這個病!」這些都是不少照顧者的疑問和憂慮。羞愧自責、尷尬矛盾、擔心家人的康復進度、對其行為轉變感到恐懼等,是正常的情緒及行為反應,但如果照顧者長期承受沈重的壓力而未能得到紓緩,可能會引起各種不同的身心徵狀,甚至因而患上抑鬱症。有學者分析照顧者的壓力因素時發現,無論是否與康復者同住,照顧者也會經歷各種客觀和主觀的照顧壓力。客觀的照顧壓力是指處理康復者的日常事務(例如提醒服藥、陪診)及經濟負擔(例如生活開支增加、無法工作謀生、醫療費用沈重)。主觀的照顧壓力是指照顧者對照顧責任的理解,包括與家人在照顧上的分歧和衝突、個人社交及家庭生活上的影響等。

在復元的過程中,精神病不是康復者生命的全部。同樣,照顧者也不應視康復者為自己的全部,因為照顧者本身也有不同的角色,並且需要定時及充足的作息時間達致平衡的生活。遇到挫折時,照顧者可以嘗試以正面思考,多欣賞自己的付出,並且接受現實的限制。謹記要預留空間給自己,建立自己的人際網絡和興趣;如有需要時,應嘗試尋求援助。新生精神康復會屬下的家屬支援服務,就為家屬提供多元化的活動及培訓,協助精神病康復人士的家屬建立支援網絡,讓康復家庭能透過中心的平台,共同分享照顧過程中的喜怒哀樂。家屬之間互相勉勵扶持,自然有更多正向能量和方法去克服生活上的困難,與家人一起邁向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