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心窗:不是空櫈

  中秋過後,又是重九。

  中國人的傳統,春秋二祭,是表達親恩的最具體行動。有一次遠行寧夏,到了極偏遠的荒原,在那裡仍有小數民居在極艱苦的環境中討活,不禁奇怪他們為何不到條件比較好的地區生活。一位居民告訴我,他們家的墳都在這裡,若都走了,就沒有人祭了,聽了,不禁愕然,更引起思緒萬千。

  也許我們會覺得這是落後或頑固的思想,但對於剪不斷血脈靱帶的人,要他們離開祖先和親人埋骨之地,其實等同剝奪了他們的身份,甚至是生存下去的理由。中國人重視血脈承傳,即使在已經現代化、都市化的地方,如香港,每年春秋二祭依然是年中大事,而拜祭的對象,則多是和自己血脈最親的人。

  中國作家余華在一篇文章中寫到,一次他從丹麥到挪威演講,在機場看見挪威航機上漆了一個人像,一下子卻又記不起是誰。到了奧斯陸,才知道那是挪威的大文豪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 1828-1906)的百歲記念。他走在街上,到處都是關於易卜生的掛旗、海報、單張,挪威人彷彿就像為他慶祝生日一樣。

  易卜生生前常到的一間餐廳,並且一定是坐在那張桌子,一面思考,一面寫作。如今這間餐廳仍和易卜生生前一樣,照常營業。只是易卜生的桌子空了,好像留著等他的光臨。余華每天早晚都會經過這一間餐廳,他發現早上的時候,桌上會放上一杯新鮮的啤酒,上面的泡泡還在,椅子被拉開;晚上再經過,桌上的啤酒杯空了,好像酒已經被享用完了,而椅子則會接近桌子,表示客人回家了,這樣的情景,每一天如是。

  易卜生和挪威人該算是同胞吧!但歐洲是一個多種族的地方,一個國家中,也有不同的血源,所以他們不像東方人一樣對血脈的堅持;除此之外,由於基督教信仰的原故,他們對肉身的態度,遠不如對靈魂的重視。因此,他們往往視能夠以靈性相交的人,比兄弟還親。也許這亦是東西文化其中一樣差異之處。

  有人認為東方人重情,西方人重理,其實這兩者並不相違,反而應該互相尊重融和。重九登高,如果我們能像挪威人對易卜生一樣的有感而為,而且不只限於親者,更及於智者和仁者,也許我們的心胸和視域會更加濶大高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