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直說:我還會和以前一樣嗎?

  「醫生,我動手術後能像以前一樣過生活嗎?」

  很多病人都會問我這樣的問題。雖然現代醫學有看不盡的文獻和數據,但文獻和數據並不能保證手術後的結果。即使選擇最合適的程序進行治療,也不一定能滿足病人的所有期望。醫生唯一能做的就是盡本分,依據正確的判斷為病人診治。因為很多的骨科手術都是在殘缺不全中再重新建立,而康復的結果也是因應長遠治療來決定。然而,很多病人往往卻過早要求一個完美的結果。

  因此,骨科的訓練越來越注重手術後結果的預測,以及和病人溝通的技巧,使病人能夠在知情和有合理期望下,與醫生一同決定治療方案。另一方面,雖然手術結果決定了大部份日後能達致的復原程度,但手術後的康復療程其實非常重要,往往影響最終能不能達到最理想的治療效果,以及病人日後生活的質素,因此「骨科復康」正是近年發展的重點。

  「骨科復康」正是着重如何在已有的殘障中去克服環境和自我的限制,從而再開展有意義和質素的生活。但意義和質素是因人而異的,「像以前一樣」的理解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對一個奧運金牌選手來說,「像以前一樣」可能就是在傷後復出再奪金,但對一個因股骨折而做手術的老人家來說,能獨立生活可能已是最理想的了。以下兩位病人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

  有一位日籍的老婆婆做了膝關節置換手術,手術後的膝關節痛和活動能力雖然改善了很多,但她仍然很不滿意。細問之下,原來她決定做手術是因她不能蹲下來和家人用膳(這是日本人的習慣),但醫生並沒有在手術前告訴她做完手術後亦不能蹲下(中國人的醫生,又怎會留意這一點),接著我唯有請她帶同家人再來見我,向他們詳細理解她們一家的生活細節,最後家人一起決定了將家具和潔具改動以方便這位婆婆,她就非常滿意了。

  另外有一位因急性大動脈栓塞而右下肢截肢的中年漢,手術後的痛楚久久不能控制,痛症科的醫生用盡各種方法和藥物都無效。我接手時他已對止痛針極度依賴,詳細檢查和問明他最印象深刻的痛楚記憶,原來是手術前病因未明而且不知吉凶的痛苦迷惘狀態。當他能表達出不同階段的感覺,我就鼓勵他用手去刺激患肢,並且學習適應新的生活和對患肢的感覺,他就漸漸脫離了對止痛針藥的依賴,重過新生活。

  由患病到痊癒,要由一連串的決定和適應去湊湊拼拼。作為病者人生路上的協助者,除了專業的技術和知識外,能幫助病人懂得如何抉擇,從而令他能自覺自助亦是相當重要。

  因此,「醫生,我動手術後能像以前一樣過生活嗎?」其實部分的答案是在病者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