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心結:心力交瘁的照顧者心情

  「自從阿爸上年過身後,阿媽成個人都變晒,以前佢成日講笑,依家經常唔多出聲,成日都鬱鬱寡歡,又無胃口食嘢,後來醫生診斷佢係患上抑鬱症。嗰陣時我放工返屋企,阿媽都會話我同家姐做乜咁遲返,又話我地唔尊重佢,唔陪佢,唔聽佢講野……」

  「以前阿媽煮野食好好食,依家佢都唔太願做家務,叫佢一齊出街食飯,佢成日話唔去,寧願留係屋企,想多啲時間靜吓。之前我同家姐都返工搵食,依家我無工開三個月,咪變咗成日係屋企陪佢。每次出街或者去醫院覆診,阿媽都要花上成個鐘先至肯同我落樓。我已經少咗同朋友見面食飯,一出街就成日擔心阿媽一個人係屋企,有時我嘅心情都唔係幾好,都唔知自己可以頂得幾耐……」

  照顧長期患有精神病或情緒病的患者殊不簡單,情緒的起伏變化有時會隨著患者病情而載浮載沈家屬在患者患病的初期會感到十分困惑和擔心,很難適應患者的情緒的波動,又不知從何渠道得著支援,有時更會難以接受患者患病的事實。

  家屬在早期對患者的康復進展仍會感到積極樂觀,一旦患者的情況未如理想,而患者患上精神病或情緒病又超過數年的話,家屬由當初的樂觀逐漸轉變為悲觀失望、無奈和缺乏動力,部分家屬更可能出現心力交瘁的情況,身心感到十分疲累,情緒低落,甚至經常與患者或家人產生衝突和磨擦。

  根據一份於2007年發表有關香港「精神病患者家屬抑鬱指數調查報告」,結果反映受訪者當中超過七成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鬱困擾,超過三成甚至達到嚴重抑鬱程度,整體抑鬱程度平均達至中度水平,而他們所照顧的親人多數患有精神分裂症或抑鬱症。家屬出現較嚴重的抑鬱一般受到以下因素影響——包括長期與患者同住、獨力照顧患者、經濟需依賴綜援或收入少於一萬元。可見精神病患者家屬若未能得到情緒支援及實質經濟支持,往往出現心力交瘁及抑鬱困擾。

心力交瘁的徵兆:

  1. 身體:長期感到疲累,即使睡眠休息後,體力也似無法恢復。身體出現一些毛病例如腰酸骨痛、胃痛、傷風感冒等。
  2. 思想:變得消極和負面,如經常自責、埋怨他人,容易有沮喪和挫敗感。
  3. 情緒:忽略休息和閒暇時間,經常鬱鬱寡歡,無故哭泣,容易發脾氣。
  4. 人際關係:減少與人接觸,甚至對患者或其他家屬產生消極和敵對的態度。

減壓有方:

  1. 學習知識,處變不驚:透過參與精神病康復者家屬支援服務的活動或精神健康相關的講座,對情緒病或精神病加深認識,了解患者可能出現的情緒及行為反應,學習照顧技巧,以增強照顧者的自信和應變能力。
  2. 擴闊圈子,管理情緒:在照顧患者時,照顧者的情緒難免有所起伏,不妨預留一些時間善待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或活動,如在家中看書或到公園散步。不要對自己太過苛求,並嘗試鼓勵自己:「我已盡力而為,下次再努力,不要氣餒!」。若情緒持續低落,宜尋求專業人士如醫生、臨床心理學家或社工的協助。
  3. 減壓有方,壓力紓緩:避免倚賴藥物(如安眠藥)或不良嗜好(如吸煙、酗酒)來減輕壓力。照顧者可學習自我鬆弛技巧,如深呼吸或肌肉鬆弛練習,已有助紓緩身心壓力,從而令身體放鬆,以致身心舒暢。此外,照顧者要實踐健康的生活模式,如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均衡飲食、保持適量運動及社交生活,均有助改善健康和紓緩壓力。
  4. 親友支援,互諒互讓:照顧者可主動與信任的家人或朋友透露自己的煩惱、分享自己的感受,以紓解內心的鬱結。當面對沈重的照顧工作時,照顧者可尋求家人的支持,商討分擔照顧患者的工作,從而減輕壓力。照顧者有需要時亦可參加精神病康復者家屬互助小組,建立情緒支援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