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直說:做在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

  許多年前,看過一個患上焦慮症的病人,至今仍然歷歷在目。

  她是一個瘦削虛弱的中年女士,未婚,百病纏身。初次見她的時候,她滿腹埋怨,說不知為何染上惡疾,喉嚨常常覺得有硬物不能嚥下,尋訪中西名醫,情況仍未改善。加上她從前患有癌症,常常懷疑自己癌症復發,非常焦慮,晚上睡不好,整個人不能放鬆,胃口很差,深信自己命不久矣,又擔心連累家人照顧,所以心裡的鬱悶,一直沒有向家人透露。原來她曾經是一個基督徒,可是很久沒有上教會了。她一直埋怨神為何令她有癌症和身體不適,她認為神不再愛她,為此感到很生氣,於是把心一橫,決定以後不再上教會。

  由於她有信仰背景,所以除了藥物和心理治療外,我也鼓勵她重拾對神的信心。我與她分享,基督徒的人生不一定是一帆風順,就如其他人一樣,也會遭遇患病、失業、喪親等問題,但我們卻有神與我們風雨同行,並祂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

  雖然每次和她談及信仰的時候,都會面對一定的挑戰,但我知道神愛她,所以我也不可以放棄她。感謝神給我勇氣並用溫柔的話鼓勵她。後來在一次覆診中,她說焦慮的情況好多了,也開始上教會。她還送了我一幅照片, 是她親自攝影的。上面除了有幾朵盛開的花朵,花瓣上還有一隻顏色鮮豔的小甲蟲正在爬行,充滿生命力。照片上方寫了一節經文……

  「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25:40)。看到這節經文的時候,覺得很欣慰,感到神在鼓勵我作祂喜悅的事。

*本欄由香港基督徒醫生及牙醫團契會員撰寫

醫心直說:全方位迎戰抑鬱症

  聽到「精神病」一詞,許多人都聞之色變。由於傳媒對有關精神病人的新聞往往使用過份渲染的報導手法,加上普羅大眾對精神病認識不足和誤解,使病患者及其親友感到被標籤和歧視。一般人都不願意接觸精神病患者,可是,神卻給了我不一樣的心志。

  神給我看見的,是一群需要額外關心和體恤的人,所以我從小就定意要作一個精神科醫生。如今行醫多年,更深深體會到患者除了在精神上受困擾外,他們的心靈亦同樣需要醫治。而作為患者身邊的親友,很多時都會感到徬徨無助,因此他們亦需要專業的支援。

  我的一個病人阿儀(化名),今年39歲,剛失業,已婚,和丈夫同住在一個私人單位內。她是朋友轉介來醫院門診部看我的。到診以先,她已曾看過多位醫生,並且被診斷患上抑鬱症。細問之下,我發現她的身、心、社、靈都有需要醫治。生理方面,她常感到疲倦,沒有胃口和失眠。心理方面,她有很多負面思想,自怨自艾,情緒低落,對事物提不起興趣,缺乏主動性。另一方面,她也很抗拒見精神科醫生和服用精神科藥物,害怕被標籤,也誤以為精神科藥物等於「懞仔丸」和一定會上癮,所以常常偷偷減少或停服醫生的處方,以至病情反覆不穩。信仰方面,她原本是一個基督徒,可是她爸爸在兩年前因患肺癌而逝世了。她埋怨神沒有醫好她的爸爸,於是再沒有返教會了。和家人相處方面,她覺得丈夫不了解她,常常責備她詐病不去工作,二人關係越來越緊張。

  經過詳細評估和分析,我從身、心、社、靈各方進行醫治。生理方面,為她重新調配藥物,改善她的情緒、失眠和胃口,也盡量選擇一些較少副作用的藥物給她。心理方面,向她詳細解釋抑鬱症的病理和治療方案,以及坊間對精神科藥物的誤解,藉此幫助她消除對精神科醫生和藥物的抗拒感。信仰方面,在她同意下我和她一起祈禱,也和她分享聖經裡面有關祈禱、醫治、苦難等看法,一步一步地幫助她消除對神的怨憤,重建她對神的信心。我也鼓勵她接受弟兄姊妹的關心和邀請,再次回到教會。和家人相處方面,在她的同意下,我約見了她的丈夫,了解他對她患病的看法以及相處上所遇到的問題,並給予相關的專業意見。後來阿儀告訴我,他們的關係改善了不少。

  雖然要從身、心、社、靈全方位的醫治,要花上額外的心機和時間,但是能夠看見病人有好轉,我心裡就覺得很安慰,或許這就是人家所說的「醫者父母心」。我感謝神賜給我對精神病患者及其親友的使命感和力量去幫助他們,願一切榮耀歸給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