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退休大「計」

  何先生是位的士司機,他從30多歲開始便患有「代謝症候群」(俗稱「三高」),即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膽固醇,需要長期服藥。最近何先生前來覆診,發覺他的「三高」有顯注改善。細問下,原來何先生已到花甲之年,早前已經退休,沒有駕駛的士。大家心裡可能不期然會問,是否退休後就能百病痊癒?這當然不是答案的全部,因為雖然退休後可以讓身、心休息的機會多了,但若不好好規劃退休後的生活和時間表,狀態可以比退休前更不理想。

  當然,退休計劃因人而異,每個人生活背景不同,退休計劃也會有所不同。維持退休生活當然要考慮經濟保障,所以先要定好預算,並及早作退休儲蓄。除了不需要為基本生活開支籌謀,亦適宜預留充裕一點作醫療費用及其他開支等。不過,除了經濟方面,更值得關注的是退休後人生就進入另一個階段,生理丶心理及社交方面都會有不同的變化,所以更需要為自己的退休計劃作全方位準備。

退休生理計劃

  說回何先生的例子,多年來,他的「三高」控制並不理想,主要因為工作關係,每天於街上接載不同車程的客人,使他飲食不能定時,引至食藥也不定時。很多時候更因為接載客人而延遲飲 食,每當出現低血糖症狀時,他就隨便進食大量食物充飢,因而使他越難控制血糖。

  另外,他每天的工作朝六晚六,有時更要「替更」,每日收工時已疲累不堪,實在很難定時做運動來幫助控制「三高」。但當他退休後,他每天有空就會到公園步行運動,並且大多在家煮食,甚少外出用膳,退休後的生活習慣使何先生的慢性疾病得以控制。

  當然,我並不是鼓勵慢性疾病患者要待退休後,才改變生活習慣去控制「三高」,但退休後的生理健康是更值得關注,及更有時間改變。隨著年紀漸長,身體各項機能慢慢退化,退休後更要注意均衡飲食和定時運動。慢性疾病的患者應該在病發時及早控制,至退休後要繼續保持,使身體素質持續有所改善,減少「三高」併發症的風險。

  另外,身體機能退化可引起不同的疾病,如退化性關節炎丶白內障等,這些疾病都可造成日常生活的不便。但很多退休長者會認為大多身體出現的毛病是因為年紀大而引致的,並沒有治療方法,這使他們延遲就醫,甚至有意外發生如跌倒時才就診。其實,關注生理健康於退休計劃中是不可缺少的,並且應定時檢查身體,監察並及早治療身體各種疾病,令生活不受影響。

退休心理計劃

  李先生是位銀行職員,他最近因失眠及情緒低落求診。和他傾談後,發現李先生最近已榮休賦閒在家,但因他早年喪偶,現與在職子女居住。他退休後每天都會睡至中午,睡醒後只會獨自在家,回想與妻子相識相知相處的往事,百感交集,但又不敢與子女傾訴。

  隨著時間,李先生的心情更一沉不起。當嘗試瞭解李先生退休前的計劃,他只坦言退休前並沒有計劃,之前他生活的目標就是每日工作,供養子女成才。工作已充塞了他大部分時間,根本沒有時間去計劃退休,甚至連懷緬故人的精力也沒有。直至退休後,他頓時失去人生的目標,感到失落,加上對太太的思念,令他走進情緒低谷。

  退休也是人生另一個階段,身分的改變,可能是由一個專業的佼佼者轉而成為退休長者,確實需要時間適應。及早準備退休計劃可減少對心理的影響,讓心理上更快適應這個轉變。

退休社交計劃

  張太太是一位家庭主婦,她會定期到診所覆診。最近察覺她的血壓控制較之前不穩,細問之下,她便訴說因丈夫張先生最近退休,常常在家。她發覺與丈夫相處十分困難,因丈夫常常挑剔她的不是,使她常常感到生氣,致令血壓經常升高。

  退休不是個人的事,因會影響家庭生活,特別是與至親的相處。因為退休前,大家相處的時間較少,磨擦的機會相對較少;但退休後,與至親朝夕相對,生活上的瑣事就會是大家吵架的導火線。所以,社交方面,退休計劃應該要與家人商量,如退休後可如何分擔家庭的工作,或退休後與至親找尋共同的興趣,享受生活。

  退休是人生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周詳精明的計劃,不但可減少財政的負擔,更能保持生理健康,減少對心理的負面影響,及避免社交的磨擦。不妨想一想你預算何時退休,也許現在是時候計劃了!

關心健康:食「德」是福——糖尿三問:食甚麼?幾時食?食幾多?

  糖尿病是本港、以至全球各個發達國家當中一種最嚴重的慢性疾病。其普遍程度和它所帶來的併發症,是每個人和每個社會都必須正視。它的病因是身體的胰臟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失效,以致不能有效使用血液中吸收了的糖份。

糖尿不是問題所在

  糖尿病的問題是「血糖」過高,而並非「尿糖」的問題,相信大眾都已知曉。但不少人對糖尿病的其他認識仍然是不深。先以其併發症來嚇一下人:若糖尿病長期控制得不好,嚴重的併發症包括視網膜病變(糖尿上眼以致失明)、腎功能衰退(嚴重者需「洗腎」)、周邊神經線及血管病變(可能要折肢、「斬腳」)、心血管疾病(最令人擔憂的中風和冠心病)等。嚴重糖尿病人除了身體上受痛苦,更會影響他們的情緒,亦會增加社會的醫療負擔。

  糖尿治療主要可分為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當中非藥物治療是指生活習慣的改變(Lifestyle modification)。生活上飲食的控制和適量的運動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改善體重,是每位糖尿病者要認識和實踐的。當中飲食控制尤為重要:若糖尿病人不注意飲食,只靠服用降血糖藥是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

食甚麼?幾時食?食幾多?

  講到「戒口」,實在是不少糖尿病患者的最大難關。糖尿飲食控制應注意三項法則,就是要知道「食甚麼?幾時食?食幾多?」。糖尿病人還可以選擇的食物種類很多,但要食得健康,就應選擇低糖高纖的食物,亦應低脂低鹽,這就不會影響身體血糖的控制。另外,每天進餐亦要定時,要少食多餐,每天於相近時間進食正餐與零食,身體的血糖水平便不會過高或過低。當然,進餐要定時外,亦要定量。糖尿病人每餐進食的份量不應過多,而不同種類食物的份量亦要有所安排。每餐蛋白類的食物如肉類應少於三份之一,餘下的三份之二就是蔬菜類或穀物類。

  不少糖尿病人患病多時,仍然對糖尿飲食控制有很多誤解。首先,糖尿患者應努力減少進食糖份,簡單地說,就是所有放進口有甜味的飲食都應盡量避免。有不少流言指出進食某些甜味的蔬果不會引至血糖上升,結果不少患者竟然信以為真。如果荔枝、龍眼或水果又平又靚,便有不少病者自欺欺人地以為多吃點也無妨,結果血糖自然勁升。

糖不一定是甜的

  另一方面,又有些糖尿病人認為糖尿飲食就是無糖飲食。只要戒糖,其他的食物也可以一樣照吃無妨。糖份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種,它是較容易被吸收的,固然是戒口的重點。其他的含澱粉質的碳水化合物主糧,包括米飯、麵包、粉麵等,消化後亦是以糖份吸收,因此亦應好好控制其進食份量。在另一個極端,也有糖尿病人覺得不應吃澱粉質重的食物。澱粉質食物如米飯是重要的主糧,亦有很多重要的養份和纖維,是每餐的必須。最緊要的還是要控制好進食的份量。

  另外,零食會被一些糖尿病人視為禁品。他們認為不可以吃零食,因為零食會令他們血糖升高和肥胖。其實,最重要的也就是要選擇合適的健康零食。在正餐之間進食一些健康的零食,可使糖尿病人不會容易饑餓,亦可防止於正餐時進食過量。特別對於需要注射胰島素或服用磺胺尿素類(Sulphonyurea)降血糖藥的病人,零食可預防他們出現低血糖的情況。當然,零食的選擇應該要健康,要以低脂肪低熱量為佳,紫菜、果乾、豆粒等,不含額外糖份油份,都是不錯的選擇。

  飲食是件開心事的,糖尿病患者亦應繼續享受這樂趣。而更高層次的樂趣,就是在享受食物的同時,亦能好好控制血糖水平。大家認識的健康飲食,就是糖尿病人需要的飲食。糖尿病人要注意的是每餐食物的種類和份量,並不是單單計算「卡路里」。當然飲食習慣的改變並不是一朝一夕的,首先應要認清目標,立定決心,循序漸進才會較易跟從和成功。每個人的文化背景和對生活習慣改變的準備都會有所不同,有需要時可詢問家庭醫生和安排營養師的輔導,這就可以更好控制糖尿病,和預防糖尿併發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