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健康:適量食油 吃得健康

  提起食油,很多人的想法都以為是越少越好,甚至戒絕一切油份,對油「避之則吉」。事實上,成年人每日應攝取適量脂肪最少約3至4茶匙油(一茶匙為5克),否則會令頭髮乾旱、皮膚龜裂、便秘及影響脂溶性維他命的攝取。

食油

食油 飽和脂肪酸 (克/100克)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克/100克)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克/100克)
芥花籽油 7.14 64.29 28.57
橄欖油 7.14 78.57 7.14
花生油 13.33 46.67 33.33
粟米油 14.29 28.57 57.14
豬油 39.20 45.10 11.20
牛油 51.37 21.02 3.04
植物牛油 14.29 21.43 35.71
椰子油 82.48 6.33 1.70
棕櫚油 49.30 37.00 9.3

資料來源:USDA Food Data Central

  從上表可見,牛油、豬油、椰子油、棕櫚油等含大量飽和脂肪,可增加血液中的「壞」膽固醇水平,影響心臟血管健康,故應盡量少食。另外,植物牛油固體化時會產生副產品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不單會增加「壞」膽固醇,並會降低體內「好」膽固醇,故應盡量少食。

  從營養角度看,每種食油都有不同比例的脂肪酸成分,簡單可分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及飽和脂肪酸。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血液中的「壞」膽固醇 (低密度膽固醇)水平,而飽和脂肪酸則會增加血液中的「壞」膽固醇的水平及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相反,大部分的植物油,如芥花籽油、粟米油、橄欖油、米糠油等主要含不飽和脂肪酸,都是健康的食油選擇。橄欖油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成分高達約八成,可算是眾油之冠;它有助降「壞」膽固醇的同時,亦維持「好」膽固醇水平 (高密度膽固醇)。

  「煙點」是該油脂開始冒煙的溫度。每一種油的煙點都不同,當油到達發煙點,也就代表它無法承受現在的高溫,正在裂變、分解,產出有害的過氧化物質(自由基)。因此,在選用油品時,建議依照煮食方式挑選煙點較合適的油,才能夠正確烹調,發揮油的價值。例如橄欖油的煙點約180-200°C,適合用作涼拌菜式如沙律或製成醬汁,以及用於煎炒焗等烹調方法。芥花籽油、粟米油、花生油等的煙點約200-230°C,葡萄籽油、米糠油的煙點亦達230°C,所以它們都可用作日常煎炒煮食之用。

  因每種油的熱量都一樣(1克脂肪等於9卡路里),所以沒有哪一種油是最好、最健康的說法,每種油同樣需注意份量攝取。另一方面,選擇食油時應配合日常烹飪的用途,因每種油都有它的利弊,視乎需要,不必偏好只用某一款食用油。

關心健康:夜間咳嗽

  夜間咳嗽是指在睡前或躺下後立即出現的咳嗽症狀。這種情況通常是在躺下不久就開始咳嗽,因此大多與平躺姿勢有關。夜間咳嗽的症狀可能源自多種原因:

夜間咳嗽的成因

  1. 環境因素:長期暴露於污染環境中,吸入空氣中的懸浮粒子和化學物質。
  2. 疾病和藥物: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如肺結核、肺纖維化、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心臟等問題;鼻涕倒流、胃食道逆流。
  3. 季節性原因:氣管過敏;其他呼吸道感染季節性流感;感染感冒或炎症時,病毒入侵會刺激呼吸道,導致夜間咳嗽。
  4. 生活習慣:攝入刺激性食物或吸煙;長期食用辛辣食物易使肺火旺盛,引發咳嗽,過飽睡前也可能導致腸胃不適,引起積食性咳嗽。
  5. 睡姿不當:不正確的睡姿易導致咳嗽,如趴著睡會影響肺部呼吸,平躺可能導致鼻涕倒流,需找到最適合的睡姿改善夜間咳嗽。

如何緩解夜間咳嗽?

  1. 保持空氣濕潤:使用加濕器增加室內濕度,減少喉嚨刺激,減輕咳嗽。室內過乾燥或寒冷影響呼吸道,建議維持室內濕度在50-60%,並定期清潔加濕器。
  2. 枕頭墊高:提高枕頭防止鼻涕倒流和胃酸逆流,傾斜睡姿有助於順暢呼吸,減輕夜間咳嗽。適當的睡姿可改善喉部黏液積聚,避免咳嗽。
  3. 喝溫水:適當喝溫水潤喉有助減少咳嗽,稀釋呼吸道黏液。感冒引起的咳嗽不宜飲蜂蜜水,避免甜味刺激增加痰量。對於喉嚨痛者、鼻涕色黃濃稠者,喝生薑汁可能加劇症狀,不宜飲用。
  4. 避免刺激物:睡前避免吸煙、啤酒、咖啡、辛辣食物等刺激物,減少喉部刺激。此外,甜食易引起痰液刺激,增加咳嗽。
  5. 清潔鼻子:有鼻敏感史或經常接觸到敏感源者,可以使用洗鼻器清理鼻涕,改善咳嗽。
  6. 蒸氣療法:利用熱水蒸氣可緩解喉嚨不適、清潔呼吸道並減少咳嗽。水蒸氣有助於放鬆氣管、促進鼻竇通暢,並有利於潤肺化痰。對於氣喘的人士,應謹慎考慮使用這種療法。
  7. 保持良好睡眠環境/清潔床品:確保房間溫度舒適、寧靜、乾淨。建議每周洗一次床單,天晴時曬床單和被子,避免塵蟎引起的過敏性咳嗽。
  8. 肺部呼吸鍛鍊:腹式呼吸增加通氣量,吸氣時盡量挺腹,胸部不動;呼氣時腹肌緩慢收縮,有節律地進行,有助排出肺泡殘留氣體,改善呼吸並緩解咳嗽。

常見中醫食療保健推介

選穴按摩 — 列缺 

列缺屬肺經穴位,有治療咳嗽氣喘,頭痛,咽喉腫痛等功用。此穴在手的橈骨上,左右兩手虎口交叉,食指尖到達的高點前凹陷處便是。左右兩邊各揉按3-5次,每次約1-2分鐘。

飲食建議  羅漢果百合茶 

  • 成分:羅漢果1/4個,百合6克,南杏10克。
  • 做法:將所有材料清洗乾淨,用3碗水煎存1碗,温服。每周1-2次。
  • 功效:清熱潤肺,止咳安神
  • 性質:涼
  • 適應症:口乾,喉乾,偶有咳嗽。

建議若咳嗽持續時間長且無改善或症狀逐漸加重,最好先就醫進行檢查以找出根本原因,以便進行全面治療。不建議自行嘗試民間療法。

温馨提示:如使用中藥或中成藥治療咳嗽,宜諮詢中醫師意見。

關心健康:中年人膊頭痛就是五十肩?齊來認識旋轉肌袖痛!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舉起手臂,抑或提起重物,都需要用到肩關節。如果舉手時肩膊痛,中年人士或會擔心患上五十肩(又名肩周炎)。雖然五十肩屬於比較頑固的痛症(可以持續兩年),但臨床上真正五十肩的患者數目並不多,更多的患者是他們肩關節的旋轉肌袖出現了問題!

  旋轉肌袖是肩關節的重要結構,它由四塊肌肉及其肌腱組成,分別是肩胛下肌、棘上肌、棘下肌和小圓肌。它們起始於背後的肩胛骨,連接著上臂肱骨。四條旋轉肌共同活動和互相協調,在肩關節活動時提供協助和穩定性。旋轉肌袖與肩關節的關係好比是吊臂車與其基座,吊臂車在提起重物時需要穩固的基座。同理,我們的手臂在活動時需要旋轉肌袖來確保肩關節的穩定性。在旋轉肌袖的幫助下,我們的肩關節可以完成各種活動,包括重複性和高負荷的動作。當然,手臂的負荷越大,對旋轉肌袖的能力要求越高。假如旋轉肌太弱或者負荷過大,就會造成關節和肌腱受傷或勞損。臨床上常見有些患者平日欠缺運動,突然進行重複勞動或劇烈運動,負荷超出旋轉肌的能力而導致其受傷。他們抬高手時會感到肩關節疼痛,在手臂上提角度為60-120度時尤其明顯,嚴重者甚至難以向患肢方向躺臥,影響睡眠。不過,旋轉肌痛的患者在旁人協助下仍可以把手抬高。反之,五十肩患者即使有人協助,舉手的幅度仍是有限。

治療方法和家居護理:

  1. 控制痛楚:物理治療師會使用多種方法來減輕症狀,包括手法治療,冷熱療法及儀器等。在家時,我們可以透過冷敷(急性發炎期)或熱敷(慢性期)肩關節來舒緩痛楚和放鬆肌肉,每次10-15分鐘。
  2. 改善姿勢:不良的姿勢(如圓肩和駝背等)會增加肩膀和背部壓力,令關節和肌肉更容易出現不適。我們平時應多注意身體姿勢,保持挺直,並養成拉筋的習慣。拉筋時應循序漸進,有拉扯的感覺便足夠。維持30秒,重覆3次。

    躺臥在毛巾捲或滾筒上,好手輔助痛手舉起伸展上背

    手臂成90度靠在牆邊,將身體前傾直至一側胸前有拉扯的感覺

  3. 強化肌力:我們可使用彈力帶訓練旋轉肌和肩關節附近肌肉,提升它們的力量,減少受傷的機會。每個動作做10次,共3組。

    手拿啞鈴或水樽,慢慢舉高

    手臂緊貼身傍,將彈力帶: 第一個動作:拉近身體

    第二個動作:拉向外

關心健康:中醫對素食的看法

  「素食者」(「Vegetarian」) 泛指主食為素菜的人,包括水果、蔬菜和穀物。素食主義因文化信仰、健康、道德或宗教而形成,分為多種類別,如純素食 (Vegan)、奶素食 (Lacto-vegetarian)、蛋素食(Ovo-vegetarian)、奶蛋素食 (Lacto-ovo-vegetarian) 和彈性素食主義或半素食主義 (Flexitarian a.k.a. Semi-Vegetarian)。有些素食者可能只食用特定肉類,如海鮮素食者 (Pescatarian) 或家禽素食者 (Pollotarian)。

素食的益處

  素食的益處包括降低膽固醇及慢性病、癌症風險。豐富的膳食纖維有助於與膽酸結合,促使膽固醇排出體外,降低膽固醇吸收和生成,有助於心血管健康,並減少慢性病的發生。同時,膳食纖維也能促進腸胃蠕動,預防便秘和結直腸癌。素食食品豐富的膳食纖維可產生飽足感,有助於控制食量,幫助體重管理。此外,素食還能延緩食物消化吸收,有助於穩定血糖,對糖尿病患者至關重要。選擇素食還有利於環保,減少碳排放,節省水資源。

素食的壞處

  素食雖然有益處,但亦有需要注意的地方。研究顯示素食者易缺乏營養素,全素飲食更需額外補充維生素B12等。此外,因許多餐廳並未提供素食選擇,外出用餐不便是素食者常見的困擾之一。

  加工素食含添加物或多油,可能加重身體炎症反應,長期食用恐增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過度精製食材,如去皮、去籽、脫醣,導致營養流失,尤其是纖維素和微量營養素。全素飲食導致膽固醇攝取不足,或影響未成年人荷爾蒙生成。因此,素食尤需注意均衡飲食及營養攝取。

素食是爲了減肥?

  現今有些減肥方法主張只吃蔬菜,甚至不吃五穀和水果,認為糖分過高。在中醫學中,「五榖為養」,五榖用於補養。「五果為助」,助於五穀的補養,有助於正氣恢復和治療疾病。「五畜為益」,補益作用助長正氣。「五菜為充」,具充實作用。最後「氣味合而服之」,提醒不要偏食,需注意食物調和。

以下是一些素食建議和注意事項:

  1. 食物顔色、種類多樣化,包括蔬菜、豆類、水果、堅果、穀物等,滿足各種營養需求。單一食物攝取可能導致蛋白質不足,加重脂肪肝問題。
  2. 素食者應關注七大類營養素攝取,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水分。補充鈣質食品如甘藍、白菜、豆製品預防骨質疏鬆。補充維生素B12和Omega-3脂肪酸(如豆類、全穀類、核果類、海藻類等)以維持免疫力、修護細胞和預防貧血。
  3. 烹調需控制溫度,高溫烹調易導致營養素流失,特別是熱敏感的維生素(如維生素C)和礦物質。過度生冷食品(如冰凍的水果,沙拉)又恐損傷脾胃,影響消化吸收。此外,過量油脂攝入和油炸食品會增加不健康脂肪攝取,同時導致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E)的流失。

  總而言之,飲食應均衡多樣,定時定量。選擇營養豐富且易消化的食物,配合適當烹調方法、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有助於維持整體健康。

關心健康:咖啡與身體健康

  我們不時聽到醫生叮囑病人不要抽煙、少酗酒,但似乎較少提及「戒咖啡」。咖啡幾乎是世界各地最流行和受歡迎的飲品,甚至是一些南美國家的經濟命脈。近期醫學研究顯示,年齡介乎25至64歲、歐洲族裔的咖啡飲用者,其生活習慣比非飲用者較不健康,如多吃肉類、少吃生果、缺乏運動等。可是這並不表示飲用咖啡本身會對身體有害。究竟現時醫學界對飲用咖啡持有甚麼看法?選擇「齋啡」會比有糖咖啡更健康嗎?

咖啡有害還是有益?

  咖啡在釀製後含超過1,000種化學物質,其中的咖啡因(caffeine)在人體新陳代謝中,會增加血液中「壓力賀爾蒙」之濃度而使血壓上升。這些賀爾蒙能促使我們身體進入興奮狀態,產生所謂作戰或逃亡反應。當然,飲一兩杯咖啡不見得便進入如斯狀態。可是醫學文獻卻發現飲用咖啡與患上高血壓無關,甚至不影響高血壓病患者的健康情況。另外,兩項分別在日本及波蘭的研究均同時指出,咖啡飲用者血液中的尿酸水平較低。因為高尿酸可能引致血管硬化及管心病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所以這不禁使科研學者聯想到咖啡是否可以保護心臟?

  事實上歐洲一項研究顯示,適量飲用咖啡(每天不多於300毫升——約一杯半)可減少CHD患病機會31%,但過量飲用(每天超過一升)卻相反增加患上CHD的風險達兩倍。可是在美國進行超過40,000位婦女的大型研究卻指出,即使每天喝超過6杯咖啡,對心臟反而有保護作用;但若飲用非過濾咖啡則對心臟有害,甚至增加血中脂肪水平,使血管更易栓塞,進一步增加CHD的風險。

  另外,咖啡因含有抗氧化功能,亦可能減低患上亞氏癡呆症、柏金遜病、糖尿病、肝硬化及痛風症等的機會。但又有一些針對咖啡與骨骼健康的研究,發現咖啡的利尿作用可增加鈣質從尿液中排出量,每天飲用超過四杯(即共600毫升)人士可能較易罹患骨質疏鬆症並引致骨折,特別是少進食含鈣質食物(如牛奶、芝士、乳酪)之中、老年婦女。

無糖咖啡比較健康?

  至於無糖咖啡是否比一般咖啡健康,則需從「飲食金字塔」的均衡飲食原則說起。一般而言,糖、鹽等調味料位於金字塔的最頂部,即每天用量應是最少為佳。飲用太多有糖咖啡的其一問題是會增加卡路里的攝取,新陳代謝後在體內轉化為脂肪,容易導致肥胖。這與不少都市慢性病息息相關,例如高血壓、腦血管病、糖尿病及冠心病等。值得一提的是,中間肥胖(即「大肚腩」)是引致以上病患更高危的因素。

  若本身己患有以上慢性病,而工作性質屬於靜態,運動少再加上高糖份的攝取,都市病便較難得到合宜的控制,亦較容易衍生併發症。現時本港高血壓的罹患率超過27%,冠心病、腦血管病與糖尿病更分別位列「健康殺手榜」之第二、第四及第九位,且有年輕化的趨勢,飲食習慣的配合實在不可或缺。所以有糖咖啡的飲用需要適可而止。

要遠離咖啡嗎?

  以上科研結果似乎很混亂、具爭議性並較難作出一些總結,亦沒有最權威之醫學實証支持或反對咖啡的飲用。此外,這些研究較多是觀察歐美人士,科研方法存在亦可能會有偏差,亦不一定適用於香港人。可是我們還是可作一些結論和建議:

  1. 根據現有醫學知識,適量飲用過濾咖啡是可以接受的。
  2. 如有任何身體毛病、尤其是長期病患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應先徵詢家庭醫生的意見。
  3. 如病患有突然轉變,比方血壓控制不理想、血糖升高者,則不宜飲用,直至病患控制穩定。
  4. 已診斷為骨質疏鬆症,或有此症之高危因素人士(如45歲前停經、更年期後婦女、吸煙、飲酒及少運動者),都應減少咖啡的飲用量。
  5. 若你一向沒有飲用咖啡的習慣,不適宜因為以上對咖啡的正面描述而開始飲用。
  6. 咖啡對身體還有其他影響,如導致緊張、手震、心跳、失眠等,情況因人而異。兒童、青少年及老人較易出現副作用;孕婦亦應把每天攝取量減至少於3杯 (即少於三百毫升之咖啡因),以減少流產及胎兒異常的風險,但筆者仍建議在產前檢查時與醫生商討。如我們以咖啡提神,並出現以上徵狀,這時便是減少咖啡攝取量的時候了。

  咖啡可口味美,與三五知己相聚享用,確是一大享受。相信聰明的讀者仍會繼續健康生活的模式,保持定時運動、充足睡眠及均衡飲食等習慣,偶爾飲用適量的咖啡相信問題不大。

關心健康:拇趾外翻

  拇趾外翻是前足部常見的變形問題。拇趾外翻指大拇趾在蹠骨關節橫向(外側)小腳趾方向變形。第一蹠骨頭向內側變形,當拇趾變形角度超過15度,就被定義為拇趾外翻 。1

  有外國研究顯示,18-65歲人士之中,每四人有一人會出現拇趾外翻情況。65歲以上人士,每三人便有一人出現拇趾外翻 。2

成因

  拇趾外翻的成因雖然未被完全了解,但以下可能因素均有不少文獻支持。例如遺傳、第一蹠骨長度比較短、扁平足、足部力學問題、長期穿著尺碼太少的鞋或高跟鞋等等。有些關節炎也會引致拇趾外翻,例如痛風、牛皮癬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等等。另外,拇趾外翻也常見於結締組織病 。3

拇趾外翻引起的其他足患

  如果拇趾外翻變形角度增加,便有機會出現拇趾和第二趾交疊,波子骨發大,腳前掌變闊,令穿鞋有困難4,也有可能增加跌倒風險5。除此之外,拇趾外翻的常見症狀包括第一蹠骨頭內側紅、腫、痛和腳趾之間出現皮膚繭(雞眼)或因為一、二趾之間太密,皮膚長期過濕繼而增加感染真菌的風險,形成香港腳。其他腳趾也可能因為前掌受力轉變和鞋內空間不足而出現變形,例如抓狀趾、錘頭狀趾等等。

  有些情況下,拇趾在外翻的同時也會出現旋轉變形,步行時令拇趾趾甲內、外側受壓,引致甲溝發炎,或趾甲變形。

治療方法

  主要分為手術和非手術治療。有部分拇趾外翻患者並沒有症狀,又或者症狀是由不合適的鞋所引起。這些情況下,一般在選擇合適的鞋後,就有機會舒緩症狀和減少進一步變形的可能性。有些患者適合使用鞋墊或其他足部矯正器去調節步行時的足底或趾間壓力分佈,以減輕關節、皮膚和趾甲的症狀6

  另外,也有非步行時使用的矯正器,在不負重時(例如睡眠、坐著時)協助伸展第一蹠骨關節的連接筋腱,以舒緩不適。

  當非手術的治療未能有效解決症狀時,患者可考慮諮詢骨科專科醫生有關拇趾外翻相關手術的詳情。

  如發現有拇趾外翻情況而需要治療,建議先向醫生或足病診療師求診,在經過足部檢查和評估後再提供合適的治療方案。

注釋:

[1] H. B. Menz Foot Problems in Older Peopl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Churchill Livingstone, Pages 149-157, (2008)

[2] S. Nix, M. Smith, B. Vicenzino Prevalence of hallux valgu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Foot Ankle Research, 3 (2010)

[3] 同1

[4] J. Dawson, J. Coffey, H. Doll,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atisfaction with bunion surgery in women: A prospective study Foot, 17 (2007)

[5] H.B. Menz, M. Auhl, M.J. Spink Foot problems as a risk factor for falls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opl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aturitas, 118 (2018)

[6] 同1、5

關心健康:米飯有營 – 因爲減肥而不吃米飯?

從中醫角度看五穀

  「五榖為養」,五榖是自古至今不可少的食材,可補養不同的臟腑,有輔助治療的作用。那不吃又會如何呢?《靈樞 · 五味篇》提到:「天地之精氣(此指水穀之氣)…… 故穀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因此嗜吃、偏吃、節食是行不通的,嚴重更會損害自己的生命。

不吃米飯臨床情況

  米飯有健脾養胃之功效。長期不吃米飯會導致脾氣虛弱,繼而出現臉色萎黃、肢倦乏力、氣虛懶言、消化不良等症。

  《内經》提到:「脾主身之肌肉」。因此脾虛消化吸收出現障礙,往往導致身體逐漸消瘦,肌肉軟弱鬆弛。

  「脾主運化,能代謝水濕」。脾虛導致水分、濕氣代謝欠佳,長時間積累在身體裡會導致大便稀爛、四肢沉重、頭重、甚至虛胖等情況。

米飯營養的價值

  五穀雜糧含有維生素A、B、C、E,以及脂肪油、揮發油、胺基酸等,可以滋養和保持頭髮、皮膚、粘膜健康,同時調節身體免疫力和改善疲勞症狀。此外,沒有過多加工的五穀粗糧含有膳食纖維,可以幫助推動腸道蠕動,縮短食物殘渣和毒素在腸道停留的時間。

1. 粳米

  醫書中常見的粳米(大米)是我們日常作爲主糧的白米飯的一種,煮成的米飯質地較軟,性質平和。粳米具有健脾和胃、清肺潤燥的功能。加工過的粳米,即去除穀皮和穀胚,容易消化吸收,適合大衆食用;但穀皮和穀胚含豐富的維生素、蛋白質、鋅、鎂、硒、膳食纖維等營養物質,故不要輕看。

  除了我們經常吃的白米,還有糙米、紅米、黑米、小米等的種類。黑米、紅米、糙米均保留了米糠層,米糠層越厚,纖維及營養含量越高。因此建議浸軟後煮,細嚼慢嚥,才能更好地吸收消化。

2. 糙米

  稻穀脫殼後仍保留一些胚芽與米糠的米稱爲糙米。糙米含有豐富維生素B和E、礦物質、膳食纖維,有助調節免疫系統和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及腸胃癌腫。

3. 紅米

  紅米性微溫,鐵質最爲豐富,能夠預防貧血。其次,紅米含有泛酸、維生素E、穀胱甘胺酸(抗氧化物質),有助延緩退行性疾病的發展和預防癌症。

4. 黑米

  花青素具備抗氧化功效,越深色的米,其花青素含量越多,因此黑米抗氧化能力最好。黑米亦含有豐富礦物質、維生素C、胡蘿蔔素等成分,具有補腎活血之功效,但其質地比較硬,宜先浸泡後煮。

5. 小米

  小米性微寒,有補氣和胃,改善失眠、利尿的功效。小米含有豐富維生素B1、B2和E、鉀、磷、不飽和脂肪酸,能夠防治口瘡、改善皮膚粘膜、預防消化不良、及增强記憶力。若同蓮子、百合同煮成粥,有健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效。

中醫五穀食療保健推介

  • 米油
  • 成分:大米一湯匙(或可用小米)。
  • 做法:材料洗淨,加適量清水小火慢熬半小時以上至粥變得粘稠。關火自然放涼,表面一層米湯、米漿便是。
  • 功效:補中益氣、健脾和胃、利水通淋
  • 性質:平
  • 適應症:腹脹腹痛,勞倦乏力,瘦弱皮黑。
  • 按語
    o 米油是熬久的粥上方一層形如膏油的濃稠白糊物質。
    o 清代醫學家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記載:「米油可代參湯」;又道:「貧人患虛證, 以濃米飲代參湯」。

  温馨提示:即使減肥也要均衡飲食,配合適量的運動,持之以恆,方可健美。

關心健康:職業治療——手部勞損

  職業治療是為一些於自我照顧、工作及娛樂三方面受影響之病者提供服務。透過有治療作用的活動、提供輔助工具、家居環境評估和改建建議,幫助病者恢復或增強獨立的生活能力,重投理想家庭、工作及社會生活。職業治療師亦會關注病者身理及心理之健康,以達至全人治療。

  在香港生活及工作急促的節奏下,隨著工作壓力、長時間工作,勞損、痛症往往成為身體患病的警號,讓大家感到困擾。以下將講解兩項常見的手部勞損痛症,分別為腕管綜合症及拇指腱鞘炎,並簡介職業治療可提供的幫助。

  首先,腕管綜合症是一種常見的手部疾病,這是由於腕部的腕管中的正中神經受到壓迫或受損而引起,而這條神經線負責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半邊(近中指一側)的感知,所以患者在相關位置有機會感到麻木、刺痛和無力感,而症狀一般隨著工作及生活間重覆使用手腕而逐漸加劇,例如長期使用鍵盤、重覆搬運重物等,症狀通常在夜間睡覺時或長時間工作後更為明顯。治療腕管綜合症的方法包括休息、藥物治療、手術和佩戴手托等。

  另一常見的手部勞損,稱拇指腱鞘炎,又稱「媽媽手」。它是一種拇指長期重覆或受壓而引起的疾病。這是由於手腕肌鍵滑膜變厚,壓迫附近的肌腱,導致手腕近拇指一側出現勞損,部分患者有可能觸摸到增厚而受壓的腱鞘時,會感到痛楚。當拇指伸展、向下屈曲及反手用力時,痛楚會相對增加,嚴重者則有持續疼痛,提取物件時感到乏力。患者多因在不正確姿勢下處理大量家務、使用智能電話或緊抱嬰兒等。一般治療方法包括休息、適量伸展運動、藥物、手術和佩戴手托等。

  職業治療會教導患者相關的伸展訓練、強化肌肉及正確的活動姿勢,並在日常活動上運動調息,以減緩及預防症狀惡化。除此之外,在治療初期,就以上兩項的手部勞損,職業治療師會根據個人手形及需要,製作固定型手托,讓患處避免保持於不良姿勢。為了配合患者生活活動或工作需要,職業治療師亦可建議患者活動時佩戴工作型手部護托,達到減輕手部勞損及疼痛效果、改善手部功能。

關心健康:白髮

從中醫角度理解頭髮早衰

  健康美麗的頭髮,是指頭髮烏黑(或根據其天然髮色)、光澤、柔靭、飄逸、蓬鬆、稠密。

  《内經》認爲「腎其華在髮,髮為血之餘」,所以腎精充足,肝之氣血旺盛,頭髮才會生長出來,烏黑光亮。反之,身體營養不足,髮色則會由深變淺,失去光澤,變得稀疏乾燥,容易折斷。

  現代人學習工作壓力大,又沒有注意均衡飲食或三餐不定時,容易損傷臟腑而出現頭髮早白、脫髮,甚至斑禿等早衰的情況。由於臟腑虛損,新陳代謝失常,血液循環受阻,均會影響毛髮的正常生長,因此頭髮容易變細變軟,頭皮脫屑增多,甚至出現掉髮、脫髮等現象。當脾、腎衰弱,身體營養不足,或是肝失疏泄導致氣滯血瘀,或氣血不足,均可導致頭髮失去滋養而出現枯黃,失去光澤。

  頭髮變白常常先從顳部開始,逐漸擴展到其他部位的毛髮。老年人的頭髮不僅變白,而且變細變脆,毛囊萎縮,容易脫落,這些現象都與中醫所説的「腎虛」有關。

白髮調治與預防

  中醫根據不同原因,分別採用補腎益精、調補氣血、疏肝健脾等方法調護身體。日常注意飲食均衡,避免節食;減少攝入煙、酒、咖啡,限制高脂飲食或少吃辛辣煎炸之物,亦有助預防頭髮早白、脫髮等情況。

  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包括蛋白質中的角蛋白、維生素D、生物素、礦物質中的鐵、鋅、碘等,就能讓毛髮健康生長。例如,可適當攝取肉類、豆製品、乳製品、鷄蛋、全穀類、海藻類、堅果類、海鮮類、深色蔬果等食品。

常見中醫食療保健推介

  以下是一些美髮烏髮的參考食療:

  1. 黑芝麻糊
  • 成分:黑芝麻一湯匙,黑米一湯匙。
  • 做法:黑芝麻、黑米洗淨,加適量清水煮成粥狀。亦可將粥放入攪拌機内磨成糊狀。若做成糖水,可加適量冰糖。
  • 功效:滋養肝腎,潤腸通便
  • 性質:平
  • 適應症:腰酸乏力,大便乾結,脫髮白髮。
  • 按語:黑芝麻含有多達60%脂肪油,能夠潤腸,幫助排便。另外,黑芝麻含有煙酸、維生素E、蛋白質、卵磷脂等營養物,有利防治冠心病,有抗衰老、滋潤皮膚等作用。
  1. 桑椹茶
  • 成分:新鮮桑椹8~10粒,或用乾黑桑椹。
  • 做法:桑椹洗淨,用攝氏50~75度溫水沖泡,焗10分鐘。每周1~2次。
  • 功效:滋腎補血,養肝明目
  • 性質:涼
  • 適應症:口乾目眩,腰酸便秘,失眠多夢,脫髮白髮。
  • 按語:桑椹含有豐富花青素,但其不耐熱,避免高溫煮泡。

中醫護髮保健按摩手法 – 梳頭

  「髮為血之餘」,常梳頭能使氣血流通,有利於頭髮返黑,推遲衰老。同時,梳頭可以疏通糾纏粘結的頭髮,能去除髮間的污物,以及輸送養分至每根髮梢,從而維持頭髮的秀美和光澤。

 《急救廣生集》提到:「順手摩髮,如理櫛之狀,髮可不白。」。具體操作是以手指代梳的一種按摩手法,可以每天早、中、晚各一次。先將頭髮梳理齊順,然後雙手插入頭髮之間從前方梳到後方,再由後到前,由左向右,再由右向左,循環往復,梳頭若10次,動作宜輕柔。雙手在梳頭同時可以輕輕按揉頭皮。

  除了指梳,也可以用梳子代之,但梳齒要光滑,疏密適中,齒尖不能太銳利,以免損傷頭皮和髮質。

關心健康:拗柴你真蠱惑

  相信不少人在運動時都曾經歷過足踝扭傷,俗稱拗柴。有些人會認為小小扭傷只需休息數天便可完全恢復,但如果處理不當,便會降低足踝活動能力,更有可能演變成慣性拗柴(即是慢性踝關節不穩定),影響日常生活和運動表現!

  拗柴可分成輕微、中度和嚴重程度。輕微拗柴代表踝關節韌帶被輕微拉伸,通常經過簡單復康後可以完全復原。中度或嚴重拗柴則是一至兩條踝關節韌帶被拉伸至中度至嚴重的撕裂,足踝會疼痛且腫脹,甚至暫時無法活動。足踝的穩定性主要由踝關節韌帶的張力和足踝肌肉的力量和控制能力決定。如果韌帶無法充分復原,踝關節韌帶會變得鬆弛,使它的張力和足踝的本體感覺減弱(本體感覺是大腦對自身姿勢和個別身體部位的感知能力)。另外,患肢若欠缺適合的復康運動,肌肉力量便會慢慢衰退,減弱足踝的控制能力。活動足踝時更有可能因錯誤使用代償動作而容易出現反覆拗柴的情況,長遠有機會演變成慢性踝關節不穩定。在曾經歷過足踝扭傷的患者中,約有46%人士表示有反覆扭傷和踝關節不穩定的問題1。

慢性踝關節不穩定的症狀:

  • 曾經有中度到嚴重的足踝扭傷
  • 經常扭傷足踝
  • 足踝慢性疼痛或是腫脹,特別是經過一天的工作後
  • 上落斜路感到足踝不穩
  • 患肢肌肉乏力或小腿肌肉萎縮
  • 患肢平衡能力差(如:單腳站立、弓箭步)

復康運動:

  我們可嘗試透過運動來提升足踝的肌力、控制能力、本體感覺和平衡力,減少出現拗柴和踝關節不穩定的情況。

  • 使用彈力帶進行多方向的足踝肌肉訓練,從而增加肌力
  • 可做雙腳踮腳尖或用腳尖走路,需留意並控制自己的足踝位置,避免出現外翻或內翻的情況
  • 嘗試單腳站在不同材質的地面(由硬至軟),如室內地面、草地或軟墊上,訓練足底小肌肉及小腿兩側肌肉的控制和平衡能力
  • 更進階的可以嘗試透過原地跳躍、單腳跳躍,增強下肢協調能力

  預防勝於治療。身體受傷後,我們除了要處理痛楚,還要進行適當的復康運動,避免肌肉骨骼出現慢性問題!

參考資料:

1. Lin CI, Houtenbos S, Lu YH, Mayer F, Wippert PM. The epidemiology of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with perceived ankle instability-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Foot and Ankle Research. 2021 Dec;1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