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心語:陽光大叔

  從事護理工作近三十年,我的職業生涯從普通外科轉向結直腸癌的個案經理。我在過往的日子曾處理無數的個案,當中有一個情景令我留下印象深刻。

  在一個炎夏的巡房下午,我看到一位蜷縮在被窩裡的病人,旁邊坐著一位垂頭喪氣的老伯。他們之間沒有交流,老伯呆坐良久後便離開了。後來從同事那裡得知,這位病人是四十多歲的趙先生(化名),剛剛被診斷出直腸癌,而那位老伯正是他的父親。

  第二天早晨,我主動向趙先生打招呼。在交談中,得知他早已察覺病徵,於是在私家診所做腸鏡檢查,結果被確診為直腸癌。盡管正電子掃描顯示腫瘤未擴散,但磁力共振顯示腫瘤應該是第三期,並且腫瘤細胞已侵佔附近的組織。醫生建議他先進行電療和化療,以便在腫瘤縮小後再進行手術。

  趙先生的情況相對嚴重,因為腸道已經出現阻塞,醫生建議他進行臨時的「人造肛門」手術,簡稱「造口」(利用手術將排泄系統的出口,由原來的肛門改在腹部上)。可是,他非常抗拒,因為日常工作需要接觸很多人,無法接受使用「造口」來排便的現實。我細心聆聽他的顧慮,試圖理解他的爭扎。

  他的父母年事已高,作為獨子,對於如何向父母解釋自己的病情感到困惑,特別是在「造口」問題上。閒談中,我得知其父母是虔誠基督徒。他小時候常和父母一起去教會,但長大後因工作繁忙已不常參與聚會。我用經文來鼓勵他:「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你們。」(彼前5:7)

  我鼓勵他正向面對家人,接受由我安排他與父母、妻子一起家庭會談,正面地了解問題所在。首先,我讓他們各自表達對當前情況的理解和感受。他們都猜到情況不妙,但又不敢直接詢問趙先生,心中充滿了擔憂。我試著用簡單的詞彙和身體結構圖去解釋目前的病況。經過講解,他們對臨時造口的功能和日常護理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內心的擔憂也減少了許多。

  我還聯絡了香港造口人協會的志願者來探望趙先生,相信過來人的經驗分享更具有說服力。最終,趙先生願意接受造口手術,並開始進行電療和化療。

  他的術前治療持續了近半年,化療引致體重下降,但每次覆診,總是面帶笑容。他告訴我,這段時間讓他重新回到了信仰的懷抱,從神那裡獲得了力量。最終,腫瘤縮小到可以切除的程度,但可惜腫瘤仍然非常接近前列腺。醫生建議除了直腸外,還需要切除膀胱,這意味著他除了大便造口,還需要小便造口。我本以為他會難以接受這種狀況,沒想到他卻爽快答應,因為他認為生命比任何事物都重要,而且希望能看著兩個女兒長大!令他感到安慰的,是大女兒已經學會幫他更換造口袋。

  由於手術時間較長導致腸道不動,術後需要住院一段時間。醫生們稱他為「陽光大叔」,因為他總是面帶笑容,喜歡與醫護人員開玩笑。他的開朗樂觀使他成為我們的義工,願意與其他病人分享自己的經歷—即使依賴造口袋,也能過正常的生活。

  當人們得知自己患上癌症時,確實會感到恐懼和焦慮,彷彿整個世界都崩塌了。作為專科護士,我能在病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陪伴他們和家人走過人生的低谷,感到無比榮幸。尤其看到病人康復,重新投入生活時,我的心中充滿了快樂和無比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