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心語:感恩走過三十載,護理初心如磐

  記得中一那年因患盲腸炎在威爾斯親王醫院住了九天,護士們親切友善的態度,至今歷歷在目,促使我從那時起立志成為護士。我曾在威爾斯做了十年護士, SARS期間在婦產科工作。由於疫症爆發,如非分娩,極少孕婦會進入醫院,所以工作極為清閒,與前線的緊張成為強烈對比。我有一位好友自願到SARS病房照顧眾位受感染入院的同事,這個行動深深感動了我,於是我也自願去專治沙士病人的深切治療部幫忙。當時連同我在內婦產科有七位同事一起前去,都是基督徒。大家一起努力走過非典型肺炎的日子,也曾住進烏溪沙青年新村作自我隔離。

  我記得初任護士的時候,有位上司對我說她已經做了護士三十多年,當時對她既敬佩又羨慕。來到2023年,我成為護士已三十年了,亦是我在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工作的第二十個年頭,很感恩護士成為我的終身職業。

  這幾年我也擔任「醫療情況複雜兒童社區支援服務統籌」一職,主要支援醫療情況複雜的在學兒童,以及其在校及宿舍的照顧者。在這個崗位上,我找到了工作的满足感,並能發揮我的長處,包括以往修讀基督教婚姻及家庭治療碩士所學到的知識與技巧,「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聖經的話是何等的真實。

  早前新冠肆虐期間,某天我如常上午8時45分開始在日間病房工作,然而當天有點特別,11時才開始有病人的預約,於是我利用空檔到七樓隔離病房,原本只打算接替同事食早餐的時段。可是剛進病房就看到同事為病人進行心肺復甦,又見病房經理已經穿上全套保護衣,於是我也立刻換保護衣去幫忙。原來有一位很年老的病人情況急轉直下,需通知家人來見最後一面。由於是隔離病房,家人無法在床邊陪伴,只能隔著玻璃看到病人。我把一部視像電話遞給病人家屬,讓聲音傳到老人家的耳邊。我知道病人在留彌之際,聽覺是最後才失去的;剛巧在這之前的三天,我上了一個有關Palliative Care(紓緩治療)的課程, 學習到與至親送別時有四道:道歉、道別、道愛和道謝。我提示家屬可以按照這四個層面與病人說話;過程中得知老人家也是信主的,又跟我一樣是潮州人,因此我能夠將家人所表達的說話向老人家復述,而家人亦確定老人家有聽到他們的聲音。最後我為老人家清潔抹身及穿回自己的衣服。家人向我表達謝意的時候,我說我家曾有長輩離世,身同感受。當家屬未能在旁時,醫護人員就好像變成病者家屬,暫代照顧。

  近年人手不足,醫療團隊的工作實在吃力,期盼有更多新力軍加入,薪火相傳;感恩我的女兒願意成為其中一分子。願我們的人生都能發揮所長,成為一個最美好的自己,不只自己得著祝福,也讓身邊人得著祝福。

醫護心語:謙卑自己 體恤病人

  我是一位血液及腫瘤科醫生,1986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第一屆畢業生。當初我從未想過選擇血液及腫瘤科,原因是這一科經常接觸血癌病人,當面對病入膏肓的病人時,生離死別實在太傷感。第二,血液科需要從顯微鏡內分析細胞,而我不太喜歡。第三,血液科需要進行很多實驗,學生時代我最不喜歡做實驗。也許是上天的安排,我最終加入了香港大學瑪麗醫院的內科部工作,一晃眼就是三十年!血液科是非常科學化的,對於我這個很喜歡科學論證的人就好像「如魚得水」,能夠運用科學知識去治療病人,令我深感滿足。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自己是一個「好」醫生,有豐富的醫學知識,臨床判斷精準,又會充分考慮病人的情況去調校自費藥物以減輕病人負擔。可是我從不會跟病人傾談解釋,也不會理會他們的內心感受,因此給人有些傲慢的感覺。自從十年前我成為了基督徒,我對病人的需要有新的體會。以往雖盡力去治病,但忽略了他們的內心可能充滿恐懼。有時候治療進展良好,過程中一旦出現副作用,他們就會驚惶不已!令我明白體恤病人內心需要和感受的重要。

  十多年前我有位五十歲的骨髓瘤病人,病情輾轉復發,有一次覆診他說胸骨十分疼痛,小女兒很想他抱但他也做不到。聽了這話我心裡很難過,我也有一個小女兒,非常明白作為父親最大的喜樂就是抱起自己的女兒和她玩耍。我盡力為他設計一個方案,好讓他能夠享受天倫之樂,感恩病情轉好。後來女兒跟他來覆診,見她天真爛漫、蹦蹦跳跳地走進診室,心裡甚欣慰,便說:「你不就是當年常常要爸爸抱的小女孩嗎?」她一臉茫然,我和病人卻相視會心微笑。在我離開了工作多年的醫院後,得悉這病人近年再次復發,並到了杭州做Cart T 細胞治療。適逢我在杭州主持學術會議,雖然只在當地停留半天,也去醫院探望他,表達支持和鼓勵,令他十分驚喜。

  2015年我為骨髓瘤病人舉辦第一次聚會,最終成立了病人組織「骨髓瘤關愛聯盟」,在此聚會我們邀請了陳榮豐牧師作嘉賓,他的話令我印象深刻,「明白你們的身體都很軟弱,但你們並不是孤單的,其實你們有很多同路人互相扶持和鼓勵。」相信這句話為病人帶來許多安慰。

  最近有一位病人的太太陪丈夫覆診,提醒我要保重身體,不要太緊張。她說「看你巡房時的表情就猜到了,如果當天報告正常,表情會開朗,但如果報告不理想,表情會變得憂心忡忡。」原來我的表情完全「出賣」了我!但感恩他們知道我很關心和緊張病人。

  這些年來,我學會了謙卑自己、體恤病人的內心需要,多加鼓勵和問候。我相信這個改變是信仰帶來的。聖經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我現在終於明白這句話真正意義。我也經常提醒病人:「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我深信保持樂觀的心境,對治療的預效非常有幫助。

醫護心語:積極面對思覺失調

  有一位快將升讀中五的學生,從中一開始成績優異,名列前茅,受校長和老師所重視,希望能為學校爭光考取好成績。但到中四下學期患上思覺失調,嚴重影響學習能力,並且跟朋輩和同學發生嚴重衝突,因而要休學一年。

  他是新來港人士,從小跟婆婆和媽媽生活,家境不濟,媽媽要出外工作,婆婆年老患病長期臥床,他還要幫手照顧婆婆起居飲食大小二便。他媽媽表現得十分難過,為孩子的前途而擔憂。男孩亦自覺乏力無助,覺得突然失去相處多年的同學和朋友。於是我鼓勵他們一起去面對將來,以正面的心態積極解決面前的挑戰。

  當時我負責處理這個個案,我們的專業醫療團隊首先評估家庭各方面的需要及狀況:包括男孩對思覺失調的接受能力及服藥後對身體和精神情緒的反應;媽媽對兒子的期望落差以及往後怎樣照顧復康中的兒子;家中年邁長者在起居飲食的照顧;男孩休學期間怎樣可以繼續保持積極學習、預備重新出發投入學校生活。另一方面男孩遇到的社交困難挑戰,如何疏導跟別人相處的問題,以及重建穩固的朋輩友誼關係。

  跟媽媽面談時,讓她明白孩子很大機會逐漸恢復精神健康並重建本身的能力,希望他們一起積極正面地去處理患病後的復元進程。同時要陪伴和鼓勵男孩子建立一切有益身心的活動,包括跟班主任老師、從小認識的同學、教會朋友、社區中心的義工導師多接觸,一起分享活動,從而建立穩固的支援網絡及健康的身心靈。

  暑假後男孩重新規劃學習,他開始返學校的課後補習班,預備開展校園生活;星期六返社區中心舉辦的興趣班,例如結他班、創作歌曲班等培養各方面的興趣;星期日跟媽媽返教會,建立穩固的社交網絡及支援網絡。

  精神病患者病後復元需要一定的時間,過程中非常需要醫療及社會各方面的人力和物力支援。作為一位專業的精神科護士,首要充分理解患者及其家人所面對的打擊,承受的挑戰及困難,並且能夠身同感受地協助他們去面對困難,克服種種的挑戰。

醫護心語:屈指一算

  屈指一算,從1986年進入護士行列到如今已有三十多年了。回想最初的時候,由一個紅衫小子到現在成為醫院內科部的老人科護士,都是本著一個服務病人的初心出發。從學護開始轉了不同的部門,有急症室、復康病房、內科病房,到現在傷口及老人科護理。

  在醫管局管理下,經歷了醫院的種種改變。病房由沒有冷氣到有冷暖調節,多了不同的職系,有健康服務員、病房文員,醫療技術的進步,專科護理的出現。但病人經歷生老病死的痛苦,治療過程的不適,以及心靈的孤單無助,卻還是實實在在的。

  這份工作做了那麼久,當然經歷過困難和挑戰,也曾想過離開,最後能夠堅持,實在要感激一班同路人的支持。最初就是同班學護的細胞小組,也有醫院護士團契和院牧部的支持,互相分享難處和困境,一起禱告交託主。醫管局早年開始容許醫院有心靈關顧的工作,在我看來院牧工作是配合醫院職場事奉不可或缺的一環。

  我相信每一位在醫院職場事奉的弟兄姊妹,都充滿愛心和同理心,願意將人心靈的需要帶到上帝面前,讓上帝親自醫治和拯救。在此我分享一個病人的故事,希望鼓勵弟兄姊妹,不要放棄在職場對病人的關心,因為即使我們微小的動作,上帝都會使用,成為別人的祝福。

  在隔離病房,有一位中年男病人,患有嚴重糖尿,而且需要洗腎,雙腳的傷口亦都很難癒合。我幫他洗傷口時,心裡覺得他很可憐,家人在內地,疫情下不能來港探病。現在他很虛弱,病情也不樂觀。有一天他的血壓很低,已經陷入昏睡,我去幫他洗傷口時,很有感動,進去見到他的時候他卻醒過來,我把握這個機會告訴他「現在沒有人能夠幫助你,唯有耶穌能夠救你,你要呼求耶穌」。他向我點頭,於是我告訴病房姑娘讓院牧探他。後來,院牧有機會探他,知道他以前是返教會的,不過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返教會了,信仰可能跌到谷底,甚至忘記上帝了。但是上帝卻沒有忘記我們,雖然最終他都離世,但院牧也有機會聯絡他的家人,關心他們,這叫我有多驚訝神的憐憫,在人不能,但在神凡事都能。

  其實在醫院工作是一個很特別的事奉,上帝常常都有自己特別的作為,我們可以配合祂。願主幫助我們,即使我們都很軟弱和疲乏,主仍然可以使用我們。

醫護心語:與「寶貝」同行

  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轉瞬間,我踏入醫療護理行業已經有廿五年之久。小時候,我十分羨慕同學們,因他們有婆婆嫲嫲、公公爺爺;而我卻沒有可以親暱的上一輩,因他們在我懂事之前已一一離開世界了,甚至我公公和嫲嫲從未見過我呢!所以,每當我看見年老的病人,我對待他們便格外的殷勤和愛護,因他們都是別人的婆婆嫲嫲、公公爺爺。

  俗語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當家屬把這「寶貝」送入醫院,他們的心願是不想但又面對「寶貝」身體上的需要,故此,他們不得不將「寶貝」留在醫院,他們的心情必定會十分掛念;故此,每當有家屬探望,我便會向家屬講解病人的狀況,好讓他們能夠理解「寶貝」的情形,使他們可以安心。

  我擔任的醫護崗位是需要輪班的,然而,我從不抗拒返夜班,這不是因為我捱得,而是因為返夜班可以與失眠的長者有更多的分享,可以多些聆聽他們的心聲,讓他們覺得自己被重視及被關愛;加上與長者傾談,也增長我的智慧。

  近十年,我被調往「復康日間醫院」工作,工作模式與病房並不一樣,這是專為一些非住院的病人而設的復康部門,其主要服務內容是提供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的復康訓練,而大部分的病人是行動不便或者已完成了骨科手術而剛剛出院的病人。到訪醫院作復康運動的病人,他們各有自己的過去和經歷,而且他們多數是八十至一百歲的「寶貝」呢!有些是因為他們行動不便而要住在院舍中照顧,有些雖然家人可以勉強地照顧,但這些病人卻存有很大的愧意,覺得自己是連累了家人等,因此,大部份來到醫院做復康訓練的病人,都是在一種不開心的狀態下回來的。

  初次到訪本部門的病人,必須先經過首次評估,在評估過程中,我會給予病人支持和鼓勵,更會作他們的聆聽者,希望他們感到醫護人員也是復康路途中的同行者,且肯定他們、欣賞他們在過去的人生歲月中的堅強,並引導他們學習感恩的心,讓他們知道人生總有上天各樣的恩惠托住。

  曾經接觸一個病人,因為與家人的關係及發生的往事,她耿耿於懷已經有三十年之久。她回院作復康訓練時,慢慢地變得開懷了;當「畢業日」,即是她最後一次訓練,她送給我一封信,感謝我在過往的日子解開她三十年的心結,當時我很感動,又為她終於可以放下三十年的重擔而感恩。

  當看見到訪的病人縱然受著各種身體限制,但他們的心靈能夠有著陽光般的燦爛,這也是天父賜我從工作中得著一份不可言喻的滿足。

醫護心語:陪伴

  作為一位紓緩科醫生,有幸在病人一生中最軟弱時和他們同行,互相陪伴,實在是一種福氣!從中我感到陪伴和被陪伴的重要性。

  陪伴人,在我的工作中,我覺得只要是用心、用時間,去聽、去看、去臨在,甚至去感受。這樣「陪」,在忙碌的工作中,實情已難能可貴。如能有敏銳的觀察,能用適當的覆述、言語,讓對方感到你的存在,感到被了解、被重視;就算是一個眼神,一個簡單身體的動作,一兩句短語,大家此時此刻心靈互通,就更有療癒的果效!

  陪伴不只是身體的「在」,更是陪伴著對方向我們講述人生的旅程、經歷、價值觀和文化,以及他們的情緒,心靈。此種連繫,互動,很多時為病者帶來不少意義和盼望。正因為此,我們做服侍的,就可以讓自己在病者有限的生命中帶來一點微小的腳印。希望會是一點祝福,一點鹽和光!這就正正是作為紓緩科同工的福氣和榮幸!

  其實作為紓緩科的同工,我的身心靈也一直被與我同行多年一個一個的病者陪伴著。他們的故事、性格、背景,讓我明白到人人都是獨特和唯一的。他們讓我眼界大開,更讓我學會接受、明白和尊重他人,學習陪伴別人之餘也陪伴自己,藉此塑造了我的人生觀。

  近日有一次,我要和年輕的同事和負責護士處理一個棘手的預設醫療計劃,該同事已進行多次電話會議都未能解決。我本想以一位較資深的醫護人員身分,希望可以說服家人以病人最大利益為依歸而為病人提供最適切的治療方案。在與家人會面的過程中,尚未入正題,我就被家人要求我離開會議,他只想和年輕同事會面。當時我嘗試再說多一句,他立刻情緒激動地呼喝要我離開。當時我為了平息他的怒氣,我便離開了會議,讓年輕的同事和負責護士向他再陳述各醫療方案的利弊,希望他們得到共識,為病人提供最大利益的醫療方案。

  當時,我發現自己的感覺有些丟臉、氣憤,也擔心同事餘下來與病人家屬的溝通。我想起早前學習過一些自我陪伴的訓練,其中包括如何陪伴自己的不是、缺點等負面感受,我嘗試讓這些感覺以不批判的方式陪伴自己,過程中,我感覺到神在安慰我,也讓我想到,當時我可不需離開會議,反而可向該家人說,我不再在會議中發言,讓年輕同事主導會議。這樣一來我不用因我不在場而擔心同事,又能和病人家屬保持良好的關係,將來對家人、病者和團隊都百利而無一害。最差的情況,都是再被家人拒絕,堅持要我離開會議罷了。

  這些「陪伴」的經歷,讓我明白到無論陪伴别人,被人、被自己和神陪伴,都可讓自己和他人有著不可言喻,奇妙的成長和療癒!

醫護心語:陪著你走

  「施比受更為有福」,是很多醫護人員的初心,這也是我的初心及信念!

  在我讀書的時候,從來沒想過自己會成為一位「白衣天使」,但兜兜轉轉,不知不覺間我成為一位醫護人員,這個事實已踏入第二十六個年頭。

  事實上,我覺得在一份工作上可以做到十個年頭,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能夠堅持到今天,我相信是上帝的揀選,給我力量,祂吩咐我要用祂賜我的優點——愛心,去陪伴我的每一位病人。

  在過去的二十五個年頭,每一位病人對我來說都是我的「老師」,他們在不同的「科目」上都給了我無限的「知識」。

  記得大約十八年前,我還在公立醫院的私家病房工作,有一位年約四十歲患上末期咽喉癌的青壯男病人,他經過電療及手術後,情況都未如理想,頸部的傷口一直都未能復原,術後雖然有化療的跟進治療,但他的主診教授及醫生團隊都很擔心!原因是他頸部的傷口一直都未能痊癒,每次打開房門還散發出陣陣的「惡臭」味,因此,有些同事都不敢,甚至不想進入他的房間!我們每天都要為這位病人清洗頸部的傷口,每次都需要花上最少半小時或以上,因在清洗傷口時,傷口有時會流血而需要用按壓的方法去止血。

  記得有一次我為他洗傷口時,他的太太正來到病房探望他,她用溫柔的聲音對丈夫說:「囡囡問爸爸今日洗傷口痛嗎?她很掛念爸爸……」在他們的談話中,不禁令我覺得可以「陪伴」的寶貴!病人的女兒當年只得九歲,因為太太害怕醫院不太適合女兒經常出入,加上女兒剛好要應付學校考試,所以只好把女兒與家傭留在家中。在清洗傷口後,太太還主動和我傾談了一會。太太很感激我們的付出,她很明白丈夫的病情,很希望可以在丈夫餘下的日子盡量陪伴,所以她已辭退了工作,全心全意的陪伴他。

  作為醫護人員,我認為「陪伴」每一位病人是我們的責任,真心希望每位醫護人員都能給我們每一位病人「施予愛的陪伴」!

醫護心語:彼此配搭、見證主愛

  在老人科病房工作已經二十多年了,作為老人科專科護士的我,深深感恩能得此專業的身分,令我未步入老年以先,學習如何照顧老弱傷殘的病患者。每日照顧年老病人時,看到他們的情況,猶如一面鏡子看到自己的將來……盼望將來自己「老大」患病時,仍能活得有尊嚴和領受從神和人而來的「關心」。

        猶記得一位患肺炎入院留醫的長者,發現有吞嚥困難,在進食時「落錯隔」引致吸入性肺炎(食物誤入氣管至肺部)。病人縱然是高齡,但意識和神智清醒,仍能跟家人溝通。因為疫情關係,家屬不能探訪,所以家人每次帶食物給他時,他很開心和渴想進食,但可惜他不能如常人一般的進食。他知道了便很失望,當時我只能對他說:「唔食得喎,因為要按言語治療師的指示進食。我知道你很不開心,我為你祈禱,不如我也轉介院牧為你的病況禱告和探望你,好嗎?」他立即點頭示意,願意接受轉介院牧的建議。

        另有一個臨床處境:一些臨終病人,彌留之際,我通常會主動步向家人旁邊,向他們表示,有需要的話,可以轉介院牧為他們禱告及前來床邊探訪家人和病人,通常他們都願意接受這個建議的。而院牧們的「出現」或電話問候,可給家人適時的安慰關心,讓他們在哀傷和「不知如何」的時候,得到院牧陪伴走這段路,深信這樣可安穩他們的哀傷以及平復難捨之情。通過此類的探望,讓基督的愛能在此情此境流露出來。

         病房內因有晚晴的病人,當我知道院牧室開辦生死教育講座,我便鼓勵同事們參加課程,加強他們在臨床上對晚晴病人的照顧和溝通技巧。同事們參加後,均表示更多了解生命意義和如何以同理心照顧病患和接觸家屬。

        事實上,臨床上每天都要面對忙碌的工作,明白到「當不能作甚麼的時候」,只能默默的祈禱,在禱告中隨聖靈的感動紀念有需要的病人,適合的話轉介院牧協助。我很感恩能夠跟院牧彼此配搭,他們會在床邊探訪,關懷家人,協助家人安排簡單的安息禮,跟進教會轉介的個案。當教會的弟兄姊妹和其親友因病入院留醫,我會鼓勵他們可按需要請求病房同事轉介院牧關懷。我深深體會上帝讓我們在不同崗位上見證祂的大愛,我們只管盡心獻上和配合,定必見到神偉大的作為。「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馬書12:1)